广西省钦州市钦北区人民医院 535000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方法:本实验特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感染者、家庭成员及普通民众进行随访,总结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结果:性行为、吸毒行为、输血或血制品史、母婴传播,是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结论: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性教育,普及吸毒危害,说明输血或血制品的操作注意事项,强调母婴传播形式,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感染。
关键词:艾滋病;防控困难;原因;措施
艾滋病能够直接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最后导致死亡。艾滋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重视艾滋病防控工作,以此控制与减少艾滋病的发生。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因为部分人群健康防护意识淡薄,不健康生活行为致使艾滋病病毒滋生,并相互传播,加之感染群体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特殊性,以及病毒抗体检测率及治疗率低的原因,进而出现严重后果[1]。本文通过对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感染者、家庭成员及普通民众的问卷调查及随访,总结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艾滋病患者(50例)、艾滋病感染者(50例)、家庭成员(100例)及普通民众(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30例,男190例;年龄3-54岁,平均(30.1±2.8)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随访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婚育史、性行为、吸毒史、输血史等,总结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性行为、吸毒行为、输血或血制品史、母婴传播、检测率低、治疗率低,是艾滋病防控困难的原因。
3.讨论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吸毒行为、性行为、母婴传播、输血及血制品史、检测率低、治疗率低是导致艾滋疾病防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1)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社会的开放性的逐渐增强,不良性行为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未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随意性行为、频发滥交等情况不断发生,导致艾滋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2];(2)长期静脉注射吸毒的人患有艾滋病的风险越大,多次、多人使用同一针管注射,增加了传染的机率,并且多数吸毒人员预防艾滋病意识低;(3)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未能及时进行艾滋病毒的检测和排除窗口期,导致感染病毒的血液流向临床,在输血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无菌条件操作等,均能导致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4)部分母亲对艾滋病不了解,而部分母亲则不知道自身已患有艾滋病,没有进行母婴阻断服药治疗;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以下解决措施:(1)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加强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通过,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大横幅宣传及播放电影等形式,在医院、单位、学校、社区中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向人们普及滥性滥交行为的危害,以及说明性交安全措施的必要性,防治控制艾滋病病情的蔓延;(2)医院应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检测技术,提高艾滋病检出水平,提高艾滋病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医院在进行输血等相关治疗时应加强对血制品的质量监控,在采集、储存、检验等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确保血制品的质量;(3)避免母婴传播,加强对育龄期女性的保护,使其免受艾滋病感染,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同时,针对要想受孕的艾滋病患者,给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及婴儿替代喂养,以此降低母婴传播;(4)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参与也是不容忽视的,应全力配合防艾部门的相关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卖血、吸毒、卖淫等犯罪行为,从根源上解决艾滋病传染率高的问题,增加医院的经济投入,鼓励相关医疗人员推行医学研究,提高检测率和治疗率。除此之外,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就要重视工作队伍的建设。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并且提高福利待遇,稳定工作队伍,从而让其主动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达到预期的防控效果。
综上所述,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一定要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此严格控制与减少艾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廖安福.基于宜州市艾滋病调查探讨艾滋病防控问题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8):129-130.
[2]柏涌海,耿文秀,温海等.公共卫生视野下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与应对策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2):97-99.
[3]谭玉柱.我国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221-221.
论文作者:李成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艾滋病论文; 防控论文; 工作论文; 母婴论文; 困难论文; 性行为论文; 原因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