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课程教学设计的“三个边界”&以高三电化学复习课为例_电化学论文

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三境”——以高三“电化学”复习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化学论文,为例论文,课教学论文,化学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质量提升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的重点,传统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研究均把重点放在课堂时间的有效、充分的利用上,这实际上还是未能挣脱传统复习课堂高速、海量传授的藩篱,试图通过海量知识的覆盖所形成的“溢出效应”,来弥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架构的欠缺,低效、缺乏针对性、没有设计理念等三大常见问题就成为高三化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三化学复习课评价标准的“异化”。

      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优质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必须从“入境、在境、出境”三个层面设计教学。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入境”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传统的高三课堂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而且越是重点高中的教师越是对讲授法情有独钟,在标准化、模式化的知识中心背景下,教师通过流水线式的教学大批量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操练,以试图实现复习教学和高考内容的对接,其基本模型如右上图。

      事实上这类缺乏设计思想和教学灵魂的课型,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就没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优质的高三化学课堂首先从“入境”开始。

      如果说情境的“情”是指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愿望、学生的积极态度,那“境”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优质的“入境”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愿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中,我执教了高三《电化学》复习课的“下水课”,试以本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入境”设计环节,我是以中央二台热播的“喜剧界的姚明”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开始创设情境的,当提出问题:“用水果电池能给iPhone充电,是真的吗?”学生很疑惑,似是而非,当他们讨论出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事实却需要2380个橙子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实现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相信这时的学生一定希望在复习课上见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电化学装置,趣味的开场使学生初步“入境”。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在境”

      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并非高二新授课,因此知识层次的处理只是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并非复习课教学的重点。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应该是针对电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高二新课教学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复习。学生在电化学部分分块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等具体知识后,对电化学相关内容有了个性化、独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电化学知识,是否能见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森林”全貌,则功夫全在“在境”。

      作为高三复习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对于新课教学中比较关注的“变量控制”未做过多涉及,但在学生探究活动“电化学装置设计”中设置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对比、加工,采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内部通过讨论、交流,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叉反馈中来矫正和强化,用集体的智慧来丰富个体的收获,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构建对电化学装置及其反应原理的理解模型。“在境”阶段的设计是需要教学智慧的引领的,在《电化学》课中我采用了三重设计:

      第一,矛盾引起探究冲动。对于电化学装置的识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先是最简单的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再用西红柿作为平台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在一起(如图)。

      

      最后用实验演示了同一个装置由电解池转化为原电池,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无疑当最后的音乐贺卡响起时,学生们都很惊奇:一个电解NaOH溶液20秒后切断电源的电解池怎么反过来却能为音乐贺卡供电呢?这种反差引起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失误引导思维反思。“在境”不仅要求学生“人”在,还要“心”在,不仅“耳朵”在,还要“思维”在。我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课堂参与预留了充分的时空,如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电解法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可能设计。这个问题相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由于有学习小组在,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组内研讨中得到启迪和帮助,最终学生设计虽有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很快完成了。然而这远不是教学的结束,就在学生的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因为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电解池达到同一个目标,在各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既失落又兴奋的心情。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让他们领悟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思维应该是开放的,然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却是严密的。相信这样的“在境”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学会拓宽思路。

      第三,实验引燃创新火花。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很多教师甚至直接忽略了实验的作用,试图用习题分析和黑板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化学情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离开了实验这个最重要的化学教学媒介,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缺少学生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境”?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入了DIS数字化实验,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材料镁和铝作为电极,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传导器精确测定电流方向和大小。传统上学生会认为显然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理所当然的是铝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会清楚地看到电流方向在两个不同阶段的流向情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极的反应,让学生“亲眼”发现问题,引燃他们思维创新的火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梯度性和层次性的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弄清了原理,还提醒了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这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在境”本身不是教学的追求,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秉持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出境”

      “出境”本质上关注教学落点的问题。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但教学设计目标更应该是多元的,使得高三复习课成为学生不断回味的“品质课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读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第三境“出境”大抵与此相似。能否“出境”主要看教师从课程、教材、课堂三个层面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其基本模型如下:

      

      《电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低端的教学设计常常不能站在课程的高度,只是基于教材和课堂,对电化学知识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和复习。而高端的教学设计则需立足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高三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本节教学内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作为了本节课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高三复习课上必须要关注分析、运用、整合等三大能力的形成。

      首先是思考分析能力。《电化学》这节课中我设计的问题都是系列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内容是相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比较问题的“同”与“不同”,并在比较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铝和镁原电池,同样用镁和铝为材料形成原电池,但用盐酸做电解质和用氢氧化钠做电解质,电极反应就有同与不同;甚至同样的铝和镁为材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不同阶段电极反应也不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无思考,不学问”的课堂魅力。

      其次是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各种电化学装置的识别到设计,从定性地写出电极反应到定量的计算,再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没有了正负极标记的蓄电池如何判定正负极?)。在各种新情境中,学生除需要全面地运用电化学反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当然还有物理的知识。正是在这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加强。

      最后是拓展整合能力。这其实就是知识的建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虽然这节课的问题解决涉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不同知识点,但由于巧妙的情境创设,我们看到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通过生动而有序的编排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知识网络和思维经络呼之欲出,最后以思维导图形式来结课也显得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设计中“入境”只是为了“明理”,“在境”是为了“溯源”,出境才能“致用”。《电化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教学中往往会把它各部分割裂开来,学生通常不能完整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缺少思维的深度和预见性,不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高三复习课是基于能力建构的,它鼓励学生直面问题,形成整体的知识面貌体系,促成他们形成完整的思考空间。本节课的结尾采用了和课堂开头相呼应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有人认为“纯金属不含杂质,不能构成原电池,所以纯金属不能发生电化腐蚀?是真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体会到现有知识和理解的局限性,会产生对现有认知的不满足,这正是化学学习认知深化的原动力,也是化学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

标签:;  ;  ;  ;  ;  

化学复习课程教学设计的“三个边界”&以高三电化学复习课为例_电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