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思维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
米 瑞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不再受到居住地或者学习场所的束缚,展现出多方向、多方式和多纬度的发展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可以借助电脑或者手机等互联网技术终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也发展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特点,新的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也不再是某一社会机构的任务。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形式和范围也借助互联网走出更广阔的空间,由以往的地区化走向全国化甚至世界化。互联网的思维给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 互联网;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少年特征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其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给当代青少年带来了信息的爆炸时代。除了传统的青少年固有的特性外,新时代的青少年还迸发了互联网技术发展错位导致的青少年思想错位和不当行为难以发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给社会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与困境,当年青少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最急性型 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首先,青少年思想错位性。这主要由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当地教育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其次,青少年行为的隐蔽性。互联网的产生让青少年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有些青少年选择在网络发表不正当的言论甚至参与网络犯罪,这些行为都使得青少年的行为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家长或者老师难以发现,进一步导致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难以开展。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社会工作实务特性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应对青少年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2018年民政部在社会工作领域亟待完善的工作部分。青少年在面临家庭暴力、家庭贫困、监护缺失、教育失当等的影响下其合法权益易受到侵犯,所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体现出以下特性:
(一)借助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尽管如此,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常常发生,这或许因为更夫本人就是盗贼,或者是和盗贼合伙。”此时中国之城市面貌,与两宋时相比,不由令人叹息。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察觉到互联网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方法中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的思维、资源和技术,并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但是这种资源和技术的使用仅仅是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选择或者说是一种工作捷径,并未得到广泛社会工作机构的应用。
苏轼在写给儿子的一首诗里这样说:“寄书阳羡儿,并语长头弟。门户更努力,先期毕租税。”(《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叮嘱他们早早缴纳租税,足见他对依法纳税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的出现给青少年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较多的隐患。互联网思维有一定的双面性,社会工作者在利用其帮助青少年进行社会工作时需要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对待这一资源,否则将会产生弊大于利的作用。特别是是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互联网是否能真正的帮助到社会工作,取决于青少年的态度。
(二)青少年对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工作态度不一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
紫苏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种子在地温5℃以上时即可萌发,适宜的发芽温度18~23℃。苗期可耐1~2℃的低温。植株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夏季生长旺盛。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2~28℃,相对湿度75%~80%。较耐湿,耐涝性较强,不耐干旱,尤其是在产品器官形成期,如空气过于干燥,茎叶粗硬、纤维多、品质差。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
社会工作者是青少年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媒介,是沟通受侵害的青少年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其按照社会组织的要求和流程工作是其职责所在,但同时由于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这个时候会产生损害青少年利益的情况发生,反之,若是社会工作者打破工作流程帮助受侵害的青少年又存在损害社会组织利益的情况。
(一)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工作者的利益选择
目前在国内针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视角较分散,不同的学者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看法不一,其中结合案例或者青少年某一现象的具体现象具体分析较多。如席小华(2019)指出了社会工作对不良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赵廷彦(2019)指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青年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则较少,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找到相关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为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添砖加瓦。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二)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是其职责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往往与求助者建立深刻的感情,这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是一项理性与感性平衡的难题。在当今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方便,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的距离应当予以适当控制,否则过近的关系会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理性,让其陷入到“感情用事”的伦理困境中去。
四、解决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伦理困境的出路
首先,对社会工作者多进行专业素养和互联网思维的培训。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与帮助工作者在面对复杂的个案时保持正确的处理方法,定期的培训对于社会工作应对变化的社会也是必须的。
其次,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作为主要的教育单位,学校在帮助青少年度过人生这一重要阶段也承担着重要角色。学校应该积极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正确规范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个人行为等方面,学校应当承担引领者的角色。
最后,促进线上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社会工作离不开社会组织,政府应该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在现今互联网思维的环境下,这些社会组织可以不限于实体组织这一单一的形式,可以大力拓展线上社会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借助网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方便快速的导播正确价值观,及时解决简单的青少年求助。
[ 参 考 文 献 ]
[1]李洁,徐丽敏.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J].理论研究,2019(12):264-265.
[2]席小华,金超然.社会工作在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J].教育保护,2019(1):52-66.
中图分类号: D9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22-02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