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育的智慧——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实践论文_刘伟

历史课堂教育的智慧——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实践论文_刘伟

济南古城中学 刘伟[搞要]历史课堂担负着育德、育人、育魂的使命,而强化、惩罚对课堂管理、学生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作用很大,初一学生对历史史实在学习上表现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喜欢自我表现等良好的性格特点,历史是人学,历史教育是人格教育;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育;实践

初一学生对历史史实在学习上表现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喜欢自我表现等良好的性格特点,历史是人学,历史教育是人格教育;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新课标赋予了中学历史教育更厚重的时代使命,所以上好历史课,立德育人的宗旨也是考验我们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然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历史课一周两课时,一般都为下午课,所以历史教师如何更好的把控好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需要兼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针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还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很大作用!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性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性行为的产生。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下面就历史课堂中使用比较多的强化与惩罚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一下!

1 强化

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时间叫做强化物。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想要呈现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理,又称“祖母法则”,它最早是由普雷马克提出的,指利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学完这个难点,我们就听一个历史故事”,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情等着学生去做,他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的行为;行为和强化的关系不能颠倒,必须先有行为,再有强化,要让学生明确的感到这种行为和强化的依随关系;不能过度使用强化物,否则,可能使强化物失去原有的效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试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如图中的扇贝型线),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

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党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他专心的等待强化。比如:在初一入学之初,为了主抓初一新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学案的整理,重点关注历史选择题关键词的勾画和材料题关键词的勾画、提示语的书写;学生书写的认真程度;学生三色笔(黑笔、红笔、荧光笔)的使用;课堂思维导图的整理等,分为三个阶段(开学之初;期中考试前;期末考试前)的评比活动,采用连续不断的强化方式,并且对优秀学案进行奖励,对主抓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固定的教学流程(比如常规课堂:课堂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会使得学生产生扇贝效应。比如,单元复习、期中、期末考试,每到此时,学生就会临时抱佛脚,开夜车加倍“努力”学习,充分利用“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原理。这种填塞式的学习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需要想办法打破这种扇贝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这种现象,在每节历史课采用不同的课堂检测方法,比如,可以采用临时测验的方法,来一个突然袭击,在讲解部编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强化,学习完玄奘之后立即进行检测: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材料二 见右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2分)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4分)

(3)结合所学回答,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2分)

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有所领悟,然后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我且坐定苦学习,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正是打破“扇贝效应”的良好方法!教师:“同学们,做的完全准确的同学,享有下节历史课前两分钟领读的”特权””!一般来说,享有特权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事情,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完全准确的做完习题针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太喜欢做的事情,发生的频率较低,根据普雷马克原理,对课堂教学重点进行有效强化,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则惩罚纠正错题!要求学生在学案上使用三色笔(红色)立即进行错题的修改,错别字纠正五遍!并请同桌督促检查,合格的同学请同桌用三色笔进行点赞!

2 惩罚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尽可能的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惩罚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另外,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样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与强化!

历史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历史的课堂上有许多故事!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喜欢热爱的历史课可能会是下午第一、二节的课,不知各位同仁你们是不是都有自己的一套妙招呢!下面我根据平时的课堂谈下个人的做法:在学习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时,好几个学生悄悄地睡着了,为了特生课堂教学质量,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两组相似但是却不同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两组图片,请大家找不同,比比看谁找的多?先播放倒计时指针视频,找到不同的同学就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这时候,睡觉的小金同学(化名)听见课堂上声音很大,缓慢的抬起头来,我们两人的目光相遇,从他的眼神中透漏出了内疚,于是最后请小金同学最后做总结发言!元朝疆域图和隋唐时期疆域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元朝疆域扩大,西藏设置宣政院、台湾改称琉球!通过这种方式,对小金同学进行了“温柔的惩罚”,并对其总结及时作出表扬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更多的同学陷入昏昏沉沉的尴尬!

历史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习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本课的核心人物岳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岳飞抗金的视频,有学生就有疑问提出了问题:“老师,岳飞抗金,他是南宋的功臣,为什么皇帝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随后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来释疑解惑,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然后教师继续追问:“皇帝和大臣犯错了怎么办?他们会受到惩罚吗?”播放课件图片和史料:

让学生明确他们“他们终将接受历史的惩罚!也许有同学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有些错误是可以原谅的,有些错误则是难以接受的!历史不能重演!请大家珍惜当下!改正自身错误,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通过岳飞抗金很好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惩罚不是目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主动避免犯错!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历史课堂担负着育德、育人、育魂的使命,而强化、惩罚对课堂管理、学生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作用很大,普雷马克原理的使用;警惕扇贝效应的出现;合理的使用惩罚,会对我们的历史课堂大有裨益!

论文作者: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历史课堂教育的智慧——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实践论文_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