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最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最近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危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部资本主义经济史就是繁荣与萧条相互更替的历史。在经历80年代中后期代价高昂的经济繁荣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90年代初相继进入了一轮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萧条之中。本文试图对这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成因、各国的反危机措施及其效果作一概述。

一、本次经济周期与危机的特点

由于历史演变的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90年代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既具有战后历次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共性,又具有90年代的特性。

第一,本次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但又具有非同步性。1990年至1994年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经历了一轮经济衰退和复苏,但中国进入和走出衰退的时间并不同步。表一列举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显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于1990年下半年率先进入经济衰退,并于1991年到达谷底,1992年开始爬升,1994年均已走出萧条。而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则到1991年或1992年才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并于1993年到达谷底,1994年开始复苏,但日、法、意等国的复苏步伐并不强劲。欧洲大陆之所以滞后一年多才进入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0年德国统一增强了德国及邻国的商业信心和需求之故。

表一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

国别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美国 2.5 1.0 -0.7 2.6 3.1 4.0

日本 4.7 4.8 4.3 1.1 -0.2 0.6

德国 3.6 5.5 4.3 1.0 -2.3 2.5

法国 3.7 2.5 0.7 1.4 -1.0 2.5

英国 2.2 0.6 -2.1 -0.5 2.1 3.8

意大利2.9 2.1 1.3 0.9 -0.7 1.7

加拿大2.4 -0.2 -1.8 0.8 2.2 4.6

经合组织 3.7 1.8 0.7 1.7 1.1 2.9

全世界3.4 2.1 0.6 1.8 2.3 3.7

资料来源:Survey of Current Busincss.Jaruary 1995:Banquede France.1994.Annual Report。

第二,本次经济周期危机和复苏持续的时间是二战以来历次周期中最长的一次。美国自1990年7月进入衰退到1991年3 月走出衰退仅历时8个月,但在此后长达26个月的时间内却回升乏力,直至1993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日本自1991年5月进入衰退,1994年6月才走出衰退,历时37个月,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英国、加拿大自1990年中进入衰退,直至1993年才逐步走出衰退。法国、意大利的衰退也均长达3年之久,直至1994年才露出复苏的曙光。德国在经历1992 —1993年的衰退后,1994年、1995年的复苏仍然乏力。

第三,与1994—1995年和1980—1982年的两次危机不同,这次经济危机是在通货膨胀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发生。前两次危机是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引起成本猛涨和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而紧缩经济所致的。而这次衰退发生之时,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较低。这次衰退的发生,主要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所致,衰退的结束和今后经济的增长也将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变化。

第四,这次衰退和复苏期间,各国失业率普遍很高。尤其是欧洲诸国,即使在已走出衰退的今天,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减少失业始终是这次周期期间最为迫切的问题。在经济复苏时就业增长非常缓慢(比如,美国历次回升头一年半平均增长5.4%,这次仅0.1%),永久性失业大增,尤其是欧盟各国目前失业率仍高达11%左右。1993年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的失业人数分别高达3400万人和1770万人,比1990年的2450万人和1430万人有大幅增加。

第五,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年负增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英国、加拿大等国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日本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危机。 德国1993年GNP下降了2.3%,是战后历次衰退中最严重的,且工业生产也连续两年下降,其幅度仅次于1974—1975年的危机。法国也出现了二战后仅次于1974—1975年衰退的GDP下降。

第六,80年代以来,各国财政赤字相当庞大。70—80年代以来,为消灭滞胀,西方各国普遍采用了赤字预算政策,致使政府赤字占GDP 的比重不断提高。尽管80年代末情况有所好转,但随着90年代初各国相继陷入危机之中,各国政府赤字再度膨胀。财政赤字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政府负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几乎完全丧失了刺激经济的功能。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90年代以来已大幅增长,从1990年的33648 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45357亿美元,相应地,占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60.7%增至1993年的71.5 %。 德国公共部门负债占GDP 的比重也已由1990年的48.6%上升到1994年的60.1%。

二、本次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成因

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总起来说,下列因素比较重要。

第一,金融自由化和“泡沫经济”破灭的恶果。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取消或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或管制,如取消对利率和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等。这些金融自由化措施促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互相打入对方的传统业务范围,加剧了它们的竞争,活跃了金融市场,导致了金融业的膨胀,促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债务猛增。与债务膨胀相伴随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储蓄率普遍下降,结果金融市场资金不足,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居高不下,这就决定了借债者只有获取高收益才能在抵补高昂的资金成本后而有利可图。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于是,极度膨胀的信用资金在各种金融机构或投资机构的引导下投向资本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的房地产、股票、借款兼并等领域。这导致了80年代后期金融活动与实际经济活动严重脱节,形成虚假繁荣即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普遍发生于日本、英国、美国及北欧诸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严重扰乱了西方各国的经济秩序。各国挽救金融危机的努力,并引发了其后的金融紧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和长期回升乏力。

第二,科技革命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科技进步高潮到低潮的演进,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高潮和低潮的更替。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步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8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低速增长和90年代初的衰退。进入90年代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迈入向新科技革命的过渡或酝酿时期。但是,新科技革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本,把新科技予以物化。自80年代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财政赤字占用了大量资金),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率不增反降,使这一转换难以迅速完成。由于90年代初新科技革命事实上并未形成巨大的生产力,新技术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多;但新科技革命引发的高科技化却使制造业丧失了大批工作岗位,造成了持续的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高失业率还使社会福利支出居高不下、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延滞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加重了经济衰退和复苏乏力。

第三,冷战时代的结束。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立即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相反在短期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90年代初的危机。冷战结束使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军费开支大为缩减。但军费开支的缩减并没有立即带来GDP的增长,相反,西方各国的经济好象关闭了一台军事发动机, 削减军费开支的直接后果是总需求的下降,以及一些军工企业及相关地区的减产或转产,从而加剧了经济困难和失业,导致了经济衰退。1993年美国GDP因此而下降了0.5个百分点。美国与军工有关的工人将以1987年的720万减少到1997年的450万。德国的统一尽管使德国及其欧洲邻国享受了1991年的短暂繁荣,但不久就使德国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因为东德的境况远比人们预想的要遭糕。德国统一或重建东德的成本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期,结果引起了大量的公共部门赤字,赤字从统一前的实际为零迅速上升到1993年占GNP的7.5%。庞大的赤字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德国政府不得不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结果,投资缩减,德国经济步入衰退。高利率的压力通过欧洲汇率机制传导到其他欧洲货币体系国家,使这些国家也陷入衰退之中。

第四,投资增加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历来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表2列举的数据表明,90 年代以来各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且均出现了连续几年的负增长。投资增长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西方各国储蓄率普遍较低和奉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致。

表2 总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

国别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美国 2.8 -0.7 -7.1 7.0 11.9 17.1

日本 10.511.4 4.9 -0.9 -2.4 -3.4

德国 9.4 13.2 10.9 4.2 -6.0 2.2

英国 15.22.0 -9.1 -4.1 1.1 5.7

法国 10.65.8 3.3 -2.4 -5.9 2.4

意大利9.9 10.3 5.9 2.5 -9.0 2.9

加拿大10.03.2 -6.6 -2.3 -0.0 8.0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ew.1995年第8期。

第五,结构性危机的作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欧诸国普遍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表现为汽车、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品在原有市场上的供应已趋于饱和;而且随着新兴工业化地区8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的全面趋强,西方诸国在传统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更是相形见绌,销售额不断萎缩,从而导致整个经济走入衰退。由于这种危机并非原有市场萎缩所致,无法用刺激需求的方法予以解决。结构性危机只能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但是,结构性改革无法做到立竿见影,需要借以时日。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和僵化的劳动力就业政策等也限制了资本存量的快速调整,延滞了结构性改革的进程。造成结构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保障负担过重(普遍占GNP的1/3)、税率过高,导致成本过高,经济竞争力不足;二是对新技术革命政府政策准备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西欧各国仍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和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上,不太重视开辟新领域。

尽管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具体成因种种,但是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点必须牢记在心。

三、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措施

面对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和长期复苏乏力,各资本主义国家均使尽了浑身解数,以求摆脱困境。归纳起来,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有:

第一,实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思想的变换。自70年代西方诸国陷入滞胀以来,凯恩斯主义走向破产,货币学派等新自由主义风糜全球,尽管里根经济学等新自由义主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各国摆脱了滞胀,进入了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期,但由比带来的高财政赤字、高负债、高贸易赤字等问题使西方诸国于90年代初相继陷入衰退和回升乏力状态,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失灵。于是,国家干预主义再度流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以增强经济融化的竞争力。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从财政政策转为货币政策。

第二,二战以来,在经济不景气时,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但是,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几乎每年都拥有巨额财政赤字,积累了庞大的政府负债。赤字和债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通过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完全丧失。在此背景下,西方各国均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政策,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克林顿把减小财政赤字作为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历史上第二个最大的增税方案,并同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国防开支和国家行政支出等政府支出。欧盟则要求各成员国在1996年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低到《马约》所规定的3%以下。

第三,货币政策成为90年代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实施则主要以利率调节为中心。这主要是因为8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普遍保持了很低的年均通货膨胀率,这使较大范围内实施利率调节变为可能。的确,低利率对各国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低利率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复苏,减轻了房主和消费者的利息负担,从而推动了住宅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

第四,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对高科技产业的倾斜。随着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崛起,西方各国在传统产业上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并使之步入长期的萧条之中。西方国家要摆脱困境,重新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只能从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转换。实现结构性转换的关键在于催化新科技革命并使之迅速成为现实生产力。因此,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对高科技产业倾斜的政策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措施。其中主要有:(1)提出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将新技术发明通过联网系统尽快传送给产业部门。自1993 年9月美国提出这一设想以来,西方各国均已拨巨款加速这一设想的实施。(2)把研究开发的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 并要求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计划必须与商业产品相联系。(3)健全技术转让机制。 如英国建立“英国技术集团”,负责将38所大学、100 个研究所和政府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4)建立或扩大科研、产业一体化的科技城, 促使科技成果快速商品化;(5)对研究与开发项目实施永久性税收减免。

第五,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期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振兴本国经济。为此,各国政府大致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政府干预。在贸易的各个领域通过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途径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国际贸易的调控。如美国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制定了以“公平”为原则的贸易政策,强调对等,实行有条件的自由贸易,从而利用国家力量促进出口。英国、意大利等国为实现其货币贬值,不惜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美国为扩大出口,近两年也使美元大幅贬值。二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随着“申根协定”的正式生效、“马约”的逐步实施,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成指日可待;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1994年初正式运转,并向中南美洲扩张;1994年11月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11月的《大孤宣言》确定了亚太经合组织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骤。这一切将大大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发展。1994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从1993年的4%提高到7.2%,即是明证。

第六,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主要有:(1)增加教育和培训费用投入,进行再就业培训,增加劳动者对新工作的适应性;(2)鼓励发展通讯、金融服务、环保、卫生保健等部门,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3)对劳动市场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工人激动并接受较低的福利待遇;(4)削减周工作小时数、降低退休年龄、鼓励青年人就业;(5)对接受低报酬的工作者给予补贴等。

此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各种刺激经济的短期计划,法国等国还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私有化计划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四、反危机措施的效果与经验教训

经过几年的反危机努力,西方各国经济在1994年终于加快了复苏的步伐。经合组织国家1994年的GDP增长率从1993年的1.1%提高到2.9 %。预期1995年美、日、德、法和英等国GDP增长率分别为3.0%、1.8 %、2.5%、2.6%和3.4%。经合组织国家出口增长率1994年比1993 年明显加快。

美国经济自1992年复苏以来已获得稳定增长,1994年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已达到自1979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底失业率降低到5.4%。在1992—1994年的三年经济复苏期间,美国创造了600 多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财政赤字已连续三年下降, 预计1995 年将从1993 年的2550亿美元降至1700亿美元以下。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已大幅回升。

在经历了长期萧条之后,日本经济终于在1994年显露出复苏的迹象。预期日本1995年和1996年的GDP增长率将达1.8%和2.9%。 通货膨胀率仍将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进出口仍将强劲地增长。但日本经济的复苏仍然比较脆弱,工厂的设备利用率仍然不高;日元仍面对升值的压力;因坏帐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将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1994年欧盟各国终于普遍摆脱了经济停滞,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了长达3年的持续下降后达2.6%。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降低,达到7 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欧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已初见成效,但欧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1995年仍难降到10%以下;预算赤字不减反增。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主要有:

第一,当今世界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谁在这方面率先投入巨款、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转换,谁就在90年代和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美国在90年代之所以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危机,再次使其国际竞争力居于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在80年代就已着手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转换,且在90年代初已初见成效。而欧盟诸国在90年代初之所以迟迟难以走出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业结构高科技化起步较晚、政策不力。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更显不足,应引以为鉴。

第二,巨额财政赤字无助于经济增长。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由此累积起来的政府债务,是9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谁能有效地削减财政赤字,其经济就能恢复正常增长。尽管美国的财政赤字依然庞大、经济增长前景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克林顿政府大刀阔斧地增税节支,减少赤字的举措,不能不说是美国90年代经济相对较好的主要原因;相反,法德等国则为赤字所困。

第三,政府干预经济过度或不足均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法、德、日等国对劳动市场的过度干预和高额福利,严重地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而在当今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若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予以规划、对产业结构变换进行指导,在国际竞争中必将处于不利地位,这也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变换的原因。

第四,实行贸易自由化、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能更好地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许多国家摆脱萧条的在动力之一。

第五,以利率调节为中心的货币政策,在90年代已成功地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于宏观调控,成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这对我国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六,高失业率成为困绕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的痼疾。尽管西欧诸国使尽了种种力法,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失业问题也将日趋突出,我们应吸取西方各国的教训,及早推出一套有效的再就业计划,防患于未然。

标签:;  ;  ;  ;  ;  ;  ;  ;  ;  

最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危机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