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主体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主体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是其不断得以培育和践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①。与任何一种价值观认同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即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路径。其中,认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也是认同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首先就必须正确厘清谁是认同主体这一基本问题。

      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②。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及其所属群体,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对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体、因而也是其认同主体言及较多,而对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同主体,特别是理性把握不同主体的认同地位、作用和现状则很少论及。事实上,在转型期“四个多样化”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存在着多种认同主体,且其价值主体未必完全是认同主体,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对此,《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③。本文试从宏观的群体视角,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认同主体作一简要分析④。

      一、认同主体之一:基层工人、农民群体

      工人、农民绝大多数生活、工作在基层一线,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依靠力量,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主体力量。

      1.基层工人、农民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建构主体

      首先,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主要取决于基层工人、农民群体。这是因为,从人口数量来看,该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体仍然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阶层,而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工阶层,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从价值期待来看,该群体比任何其他阶层都更加渴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其生产生活实践也最直接、最丰富、最具有生命力,更能够代表和体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接受感。从社会地位和作用来看,该群体既是我国政治意义上的主人翁,也是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其思想和行为对其他阶层影响深刻,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集中反映了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因而无疑是这一认同实践的主要依靠力量。

      其次,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建构主体。从本质上看,认同既是一个理论接受过程,更是一个理念建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主体积极认可、主动接受,并不断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才能影响和指导自身行动,而理论本身也才能够被逐渐发扬光大。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该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正逐渐增多,由此形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不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凝练生成的重要依据,而且其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有效反映和维护,利益表达是否渠道畅通和行之有效,恰恰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能否赢得其内心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因素,可以说是该认同能否有效建构的现实坐标。

      最后,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成效的检验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广泛认同、成效如何,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工农群体最有发言权。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认同实践最丰富,且与其他社会阶层联系最紧密,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又大都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因而其价值取向和选择无疑最具有社会代表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赢得广泛认同的检验尺度。同时,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方式和程度如何,既能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认同提供现实依据,也可以为有效矫正认同偏差提供经验参考。

      2.强化利益引导,有效提升基层工人、农民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

      虽然基层工人、农民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践和建构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却并不意味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群体就能够完全高度认同。从现实来看,当前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度较低,且其认同具有明显的务实性。有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大多数受访者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得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中务农人员认同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工商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和在校学生等职业群体⑤。从认同率来看,工人、农村从业人员(即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认同率相对较低⑥,尤其是国企员工和农民的认同率远远低于学生、公务员等群体⑦。同时,该群体大都依据利益诉求、现实需要和自身体验等因素有选择性地认同富强、自由、平等、公正等观念,而对民主、文明、爱国、守法等观念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例如,在涉及国家应该为个人做哪些事的问题上,大多数工人、农民都选择了“能老有所养、像城里人一样有低保”“看病能不要钱或少花钱”“子女能上得起学、并能上好学校”等⑧。

      利益是价值的尺度,利益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认同度较低、务实性认同较为突出,虽然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其最根本的生存需求、生活保障等现实利益诉求有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和可靠保障,因而大都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从期盼解决自身生老病死、子女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出发,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认同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解决该群体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充分尊重其主体利益,合理地满足其物质利益需求,用必要的利益认同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转化为思想认识上的积极认可和行为上的自觉遵循。

      二、认同主体之二:知识分子群体

      知识分子群体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一向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一属性决定了他们不仅是主导价值观的生产者和维护者,而且是真诚的认同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1.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阐释传播主体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为促进大众认同发挥了理论铺垫作用。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2005年以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有12项,而相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则有188项,累计参与研究、评审、成果推介等工作的相关专家、学者达4000余人⑨。除此之外,还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各省市社科规划项目等,数量及成果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效凝聚了众多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论的研究。

      二是以学术争鸣为己任,认真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大众认同发挥了理论先导作用。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认同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掀起了多个学术探讨热潮。例如,《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单位联合开展了“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评为十大学术热点之首⑩;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专门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响应,共收到论文2000余篇,概述语百余条(11),为进一步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大众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理论研讨为基础,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大众认同发挥了理论引领作用。深入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促进大众普遍认同,既是该群体的基本职责,又为个体的具体践行奠定了认知基础。该群体发挥自身学术特长,在众多报刊进行深入研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其中,《光明日报》《道德与文明》等报刊开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社会反响较大,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成为推进大众认同的重要阵地。

      2.强化担当意识,积极培育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虽然该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念提炼、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认同现状来看,却呈现出整体上基本认同和个体上局部保留的分化性。就整体而言,尽管知识分子阶层对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较以往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呈现出基本认可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在高达71.97%的认同“党和政府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访者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在该项得分中的比重最大,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访者在该项得分中虽低于公务员和在校学生群体,但整体仍高于工商人员、务农人员等其他职业群体,显示出该群体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就个体而言,该群体中不少人对这一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持保留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心理上的‘逆反化’、认同情感上的‘淡漠化’、接受方式上的‘被动化’、言行选择上的‘自由化’等不良倾向”(13)。

      在当代中国,不断引领和推动大众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理念守护者”的知识分子阶层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该群体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培育和建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既要以自身文化专长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又要认真寻找其大众化、时代化的现实路径,引导大众更好地接受和认同;既要积极投身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弥补自身相对缺乏的体验感知,自觉认同、主动践行这一主导价值观,又要立足时代前沿,从理论上引领大众逐步走出沉湎于物质占有而淡漠和扭曲主导价值观的认识误区,理性认识一元价值主导的必要性,充分感受其理论魅力,从而不断消除认同困惑。只有这样,知识分子群体才算是真正担负起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护卫者的历史使命。

      三、认同主体之三:党员、干部群体

      党员、干部群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组织主体,其言行对社会大众常常起着示范、引导作用。

      1.党员、干部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倡导示范主体

      第一,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倡导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全社会认同,关键在党,特别是党的执政使命的现实承载者——党员、干部群体。从数量上看,该群体在全国13亿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但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整个国家运行中发挥着组织协调、引导感召、带头示范和力量凝聚等独特作用。面对转型期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大众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该群体不仅要顺应时代要求和大众呼声,积极倡导和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因势利导,组织推动社会民众广泛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践行主体。党员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干部更是其中之翘楚。这一先进性特质决定了该群体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其认同的接受者和践行者。“上好德,则下无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认同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党员、干部。尤其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践行力越强,就越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自觉服务群众,造福于民,从而更好地维护党的执政形象,形成积极进取、上行下效的正能量。

      第三,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示范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更是该群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行动指南。同时,该群体生活、工作在人民群众之中,分散在社会各阶层,与老百姓朝夕相处,因而其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意义和放大效应,并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党风、政风、民风。这就要求该群体不仅要积极倡导、自觉认同,而且要身先士卒、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做出表率。可以说,该群体能否真正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14)

      2.强化行为约束,切实彰显党员、干部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认同

      就现实而言,当前该群体大多数人能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近年来,以郭明义、杨善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党员、干部,就是其中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典范。与此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并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即使在表面上认同,但并没有将认同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导致典型的人格分裂现象,即“言行不一,说与做采用双重标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说得比君子动听,做得比小人可恶;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教育别人清正廉洁、情操高尚,自己却贪污受贿、腐化堕落”(15)。尽管这一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但其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公信力,特别是使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疑问,甚至抵触,异化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有学者认为:“虽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民众,但是如果一些处于管理核心地位的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问题,又怎能奢求普通民众能很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当在行动上成为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和模范的践行者。模范践行是认同的最终目的,既要依靠个体的自觉,又必然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当前,要有效增强该群体主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切实彰显其应有的率先垂范效应,除了进一步强化该群体的理论认知、引导其自觉融入执政实践外,还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规范与约束:一要建立和完善该群体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将其纳入选拔任用和绩效考核体系,鼓励、褒奖践行者,谴责、处罚违背者,引导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二要“将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日常领导和管理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中”(17),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群体所在行业和职业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中,让其认同和践行的各项“软要求”转化成具体的“硬约束”,从而使之“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8)。三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引导该群体主动检讨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这既是该群体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也是持续强化其模范践行的必由之路。

      四、认同主体之四: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1.青少年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践行主体

      其一,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点培育主体。从总量看,该群体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目前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发展阶段来看,青少年时代既是一个人完成由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人、生物人”向更高意义上的“社会人”过渡和转变的关键阶段,又是增长知识才干,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代”。青少年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选择正确价值取向,树立高远价值追求,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取向和价值目标,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百年大计”。习近平以“扣扣子”形象地说明了该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9)

      其二,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践行先锋主体。近年来,该群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是积极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圆梦计划”等活动,认真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为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积极参与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能力支撑;三是积极参与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保护母亲河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引领全社会树立文明新风尚,为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载体;四是积极参与“五四青年奖章”“身边好青年”“最美青工”“最美少年”等推选活动,学习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激励自身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为逐步认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强化知行统一,科学增进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认同

      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当前该群体大都较为了解、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在实际中认真践行,整体认同度较高。不过,从认同内容和实践来看,该群体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其一,由于受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初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接受程度最高,青少年末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接受程度次之,而青少年中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程度最低”(20)。其二,由于受实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那些贴近该群体生活实践并与个人利益联系紧密的价值观念,其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反之,其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其三,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度高,而行动认同度低,常常会从自身的利益和情感需要出发,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价值选择,呈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

      认同是在主体的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其最终目的是知行统一。“认同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逐渐将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实现从无律、他律到自律、自由的发展过程。”(21)针对该群体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非均衡性、特别是知行脱节现象,当前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其将个体认同与知识学习、思想转化、心理调适、信仰建构等相结合,逐步实现由理论认知到行为自觉的认同升华,又要根据其不同类别和成长规律,改进实践方式,强化知行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科学创设认同情境和践行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巧妙地融合于实习见习、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中,逐步引导该群体从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转化为外部行为上的主动遵循,从理论上的一般认知上升为行动上的真实“验证”;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将其有机地融入该群体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一些点滴小事入手,着力寻找其认同的有效切入点和对接点,引导其在潜移默化中将较为初步的理论认知和情感接受逐步转化为坚定不移的自觉践行,将其有意无意的隐性认同逐步转化为清晰可见的显性认同,进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知、情、意、行等认同环节的有机统一。

      五、认同主体之五:社会公众人物群体

      社会公众人物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比普通百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号召力,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1.社会公众人物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导向引领主体

      其一,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风尚导向主体。社会公众人物大都因其职业、成就、声誉、生活方式等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其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其他社会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社会风尚导向标。尤其对于受众中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来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且其个人素质和价值观的养成容易受一些社会公众人物、特别是偶像言行的影响和支配。如果该群体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高尚情操,不能够公开表达对主导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那么也就很难自觉地树立起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形象,就谈不上正确发挥自身的辐射扩散效应,带动和影响更多的社会大众主动认同主导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更不用说获得大众的真心爱护和拥戴了。

      其二,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引领主体。社会公众人物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关注程度高、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和号召力强,而且更意味着其本身已经成为公众的崇拜偶像、形象代言人,甚至是价值追求符号。特别是其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总是对粉丝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且容易被大众不断模仿和放大。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高度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而且要积极主动地遵守和践行,在价值判断和取向上为社会大众树立榜样,积极担负价值引领的社会责任。尽管在价值多元化时代,他们也有自主选择和公开表达自身价值立场的权利,但无论从权利义务平衡原则出发,还是从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出发,只有谨言慎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积极引领更多大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获得大量的“粉丝”热爱,领受更多鲜花和掌声,否则就会失去已有的耀眼光环。

      2.强化行业自律,着力增强社会公众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在转型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该群体中大多数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树立良好形象,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在现实众多的喧嚣和诱惑之下,该群体中也有不少人逐渐迷失自我,走向歧途,严重背离主导价值观。一是话语出格,言论不当。诸如一些文化名人、文艺明星因一己私利,用粗言秽语攻击他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或在网络上与网友爆粗对骂,或“曝光”他人私下言论,或面对舆论监督信口雌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二是行为失范,道德缺失,肆意破坏公序良俗。诸如一些影视演员、体育明星参与吸毒、虚假代言,甚至为了获取利益到处作秀,炒作制造“舆论热点”,超越社会底线,吸引大众眼球。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犹如一辆向前奔驰的时代列车,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与之无关的匆匆过客,可以我行我素,一晃而过,成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该群体也不例外,既要接受必要的教育引导和行为监督,以合乎社会规范的嘉言懿行不断为世人做出榜样,传递正能量,又要注重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大众积极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特别是文艺家群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努力强化行业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真善美,摈弃假恶丑,不断引领大众的价值取向,使其在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欣赏接受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明确提出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准确反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和自律要求,为推动该群体深入认同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

      六、认同主体之六:新生社会阶层群体

      新生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社会群体,“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2),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认同主体。

      1.新生社会阶层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参与开拓主体

      其一,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参与主体。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直接受益群体,新生社会阶层大部分来自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大都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以个人亲身经历向大众真切地阐释了效率创新、勤劳致富、诚信守法等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渐摈弃了许多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价值理念,以新时代“成功人士”的崭新形象成为当代中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同样迫切期待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渴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

      其二,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开拓主体。该群体既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经济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政治人”“社会人”和“道德人”。该群体中的很多成员,特别是其中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且主要在经济领域生存发展,因而一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政治基础、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这就要求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必须更加科学理性地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科学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合理进行政治参与和价值选择。唯其如此,才能在不断赢得大众信赖和支持的同时,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认同发挥独特的开拓作用。

      2.强化规范引导,教育、督促新生社会阶层群体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整体上看,当前该群体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其认同差异也并不十分突出,但认知程度和践行程度相对较低。有调研报告显示,在高达71.97%的认同“党和政府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访者中,工商业人员的得分显著低于公务员、在校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而与其他职业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23)。尤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多数私营企业主“了解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动力不足”“对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理解不够”(24),但却高度认同公正、法治、诚信等特定内容,甚至远高于其他群体,呈现明显的选择性。

      与此同时,“新社会阶层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活跃、开放、独立、慈善等优秀的文化品性和生产活力日益萎靡,代之而起的则是贪婪、奢华、冷酷、欺诈和巧取豪夺与肆意挥霍”(25),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表明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认同危机”。这其中虽然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但却真实反映了该群体中为数不少的人,有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催生激化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充分说明,强化规范引导,教育指引新生社会阶层群体深入认同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26)。当前,鼓励和引导该群体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宏观层面灵活进行理论灌输和法律政策教育,补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的短板;又要从微观层面进一步强化市场规范和制度约束,使其更加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确立诚实守信、守法经营、勤劳致富、富而思源、扶贫济困的良性发展模式,树立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社会形象,不断将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此外,还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社会服务,有效解决该群体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以行之有效的微观利益认同不断增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理性认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基层工人、农民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党员、干部群体,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人物群体,新生社会阶层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认同主体。当前,必须充分发挥这些认同主体的作用,逐步引导全社会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①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4年第2期。

      ②毛晓华:《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光明日报》2013年5月4日。

      ③《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④这里主要基于个体某一方面的特质归属于特定群体来论述,不考虑其属于多个群体的交叉性。

      ⑤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

      ⑥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

      ⑦陈延斌、周斌:《中国省域民众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上)。

      ⑧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⑨此处数据主要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网站相关资料统计得出。

      ⑩《光明日报》理论部等:《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2012年1月10日。

      (11)周溯源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征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2)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181页。

      (13)孟轲:《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认同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5)门相国:《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人格分裂造成的危害》,《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

      (16)刘红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攀登》2013年第4期。

      (17)孙玉华:《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

      (1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20)张凡迪、范立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沈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21)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2期。

      (2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23)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181页。

      (24)桑丽:《私营企业主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和培育路径》,《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第1期。

      (25)李亚绒:《对我国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再认识》,《学术探索》2011年第10期。

      (2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标签:;  ;  ;  ;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主体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