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重要论文,指导思想论文,德育工作论文,政治素质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会的报告和发言内容给我启发很大,使我了解到许多有关德育的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德育工作的新经验。现结合大会的内容,谈三点个人的看法,就教于大家。
一 中小学德育工作又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需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在国际上,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呈现出它的复杂性。上述国内外新形势为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为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一次新的反思。
在建国后51年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包括德育工作中,曾经有过3次大的反思。第一次是对1958年“教育革命”的反思。通过反思“教育革命”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产生了以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的重要成果。这两个条例(草案),既总结了建国以后的正面经验,坚持发扬成绩,又纠正了1958年“教育革命”中的缺点和错误。条例(草案)颁布后,中小学教育工作包括德育工作获得了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次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这次反思是在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调整恢复和逐步走上改革和发展的道路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反思,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和贯彻,使中小学教育工作包括德育工作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羁绊,开创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整体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初步构建了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现在正进行第三次反思。第三次反思与第一、二次反思的性质、任务不同。第一次主要是清理来自党内的“左”的干扰;第二次不仅要清理党内严重的“左”的错误,还要清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第三次面对的却是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剖析教育还存在哪些不适应的方面,研究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包括德育工作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反思的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新的改革和发展。我认为,在这次研讨会上也同样体现着反思的精神。
二 新世纪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条件
首先,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其次,有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正确指导思想。鲁洁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揭示的社会道德方面的尖锐问题,实际上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早就指出过,要避免重蹈西方的经济发展、道德沦落的覆辙,防止“西方社会病”。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指示。比如:他明确地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存在着“西化”、“分化”的问题,要高度警惕并沉着面对之;提出要“三讲”,要“讲政治”,“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教育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特别是他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指示,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有着直接现实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多次召开过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出过不少有关的文件。
第三,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明确指示和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十分明确和正确的。从前几年开始提出并全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必将成为一项有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四,我们拥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一系列新鲜经验,包括在座各位的经验。现在德育的内涵比过去丰富多了,德育工作的领域也比过去扩展多了。
第五,学生的道德面貌、思想觉悟、政治态度,主流是好的,他们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德育工作队伍的主流也是好的,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教书育人很勤奋。
第六,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建设上有长足的发展,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分支学科正在逐步生长起来,这一点是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
鉴于以上各点,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应该充满信心。
三 在德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指导思想
不论从事小学还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同志,都要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与会上有的同志的发言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主要谈以下两点:
1 如何估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有的同志认为,目前中小学德育目标定高了、定窄了,定在政治思想教育目标上。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德育目标定位的问题在80年代中期就解决了,目前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
1988年6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以及会议上和会议以后所发的文件中,德育目标定位的问题都已解决。当时指导思想上有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内容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普遍性的培养要求与对先进分子的要求加以分别。把德育内涵规定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在中学和小学的德育大纲中还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列入德育内容中。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德育内容作了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不同层次的安排,政治教育着重安排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目标定位的问题,一直到目前,应该说解决得比较好。从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内容看,目标和内容的层次也是分明的:小学阶段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初中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并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总之,德育目标是定得合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被弱化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不重视。上海教科院提交会议的调查报告中说明了这一点。前几天北京一家报纸刊登一则消息,报导北京某大学把“三不”列为班规,“三不”即“上课不迟到,不随地吐痰,买饭不加塞”。这些本来是在小学阶段应该解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问题竟然成了当今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我接触过不少中学,重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是少数;个别的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当作德育的最高目标;多数是把目标停留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没有提出对先进分子更高的培养要求。会上有的发言中提到的一部分学生对人生冷漠、对社会冷漠、对政治冷漠、思想信念模糊等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了这方面教育的薄弱。
二是强调思想文化多元,忽视社会主义思想是主导元,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淡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所有制、经济成分是多元的,思想、文化出现多元的状况;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接触和接受的外来的思想文化也是多元的。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必须同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作为主导元。否则,很危险,会使我们迷失方向。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香港、澳门不一样,我们要强调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要使学生真正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使他们在情感上真正热爱社会主义。由于对以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淡漠,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出现了只讲爱国、不讲爱社会主义而把两者割裂开来的现象。
三是强调“个性化”、“个性自由”、“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有的重提“以儿童为中心”的口号,淡漠了对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把“个性化”、“个性自由”绝对化。绝对化将导向个人至上。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工作的目标,既要引导学生个人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又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期盼的那样:“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2000年7月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经过讨论,不赞成提“以人为本”,主张提“以育人为本”,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盲目引入经济领域的概念和做法,强调“教育产业化”,淡漠了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的观念。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朱小石同志提交会议的论文中,列举了许多盲目把教育引向市场经济以后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例子。他认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文件中表述的观点,即“教育不是经济领域,它主要承担文化、道德功能”是有道理的。我赞成这个观点,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育人。从整体上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在教育领域内只有校办企业这一部分属产业,但这类产业也肩负着育人的任务。
2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第一,它符合德育的特点和规律。一是学校德育是以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为内容,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以维护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为根本原则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内容中属于最高层次,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非常赞同苏州高中戴克明老师的论点,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会受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制约,思想政治品质是衡量品德结构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第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为此,不仅要培养大批从事物质生产的各类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人才,包括从事政治性极强的党的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教育、文化、新闻宣传等与意识形态领域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的人才。不论哪类人才,特别是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都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其中最优秀的要能实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这样,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才能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不断的胜利。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靠在小学、中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应对国际严峻挑战的需要。我国加入WTO以后,不仅商业领域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也将是十分严峻的。从各种媒体上可以看到,西方公开提出,要利用他们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优势,对我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等精神文化产品,并利用信息网络等手段,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使年轻一代经得起这场斗争考验。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人生观与西方的差别,核心在于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西方的价值观提倡个人主义。我们的集体主义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必须重视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第四,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以改变目前德育工作某些方面不适应的情况的需要。学校德育功能一般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主导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形成,指导他们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目前的薄弱状况,一定会使学校德育功能发挥得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