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企业家论文,制度创新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化,要求决定 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家作为配置市场经济资源的经济组织(企业) 的负责人,直接解决市场需求无限性和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家行为受自身所处的组 织环境的影响很大,乡镇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的变 迁。为此,分析制度创新主体——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演变和职能变化,强调现阶段创 新职能,极其重要。
一、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特征
企业家通过产权市场竞争将自身知识财产(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财产结合在一起,占有 企业的整体财产,独立、创造性地组织和指挥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流通和提供服 务,并承担经营风险。从而出现土地、劳动者数量与体力等因素的报酬递减、企业家人力资 本报酬递增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模式理论。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能力的资本化,它是人们进行教育、培训、迁移投资的产物。它 与传统物质资本并列,也是一种资本形态。与物质资本所有权的可分割性和让渡性相比,企 业家人力资本所有权不可分割的属于其载体——企业家。对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的企业家而 言 ,这个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其行为的滞后性、不可视性和难以监督性,赋予企业家人力 资本所有权的完全私有性,企业家比一般人力资本所有者更易于控制其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量。企业家人力资本要求其产权的完整性和自主性,否则便无法决定其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 用,出现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自动关闭部分和全部人力资本,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频率的知识推陈出新,使企业家人力资本流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不 确定性,企业家追求合理的人力资本价格,以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合情合理。因而只 有保证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完全私有性、完整性和自主性三种特性,才能有效激励企 业家,获得人力资本的全面供给。否则,企业损失的机会成本就很大。
二、企业家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制度是由正式规则的习惯构成。正式规则的演变基于非正式约束——习惯的“边际”演变 开始,习惯的连续演变和由此造成的制度中正式可见的规则的演变,促使了整个制度发生变 迁。具体而言,习惯使生活在每一个制度中的人事先知道其他人对其行为的反应,而减少个 人决策的不确定性,沉淀为更易操作的习俗经济,其社会交易成本很低。处于这样的一个习 俗经济的人们,对习俗的习惯,使他们缺乏与新鲜事物相处的经验,亏损和利润的双面性带 来的风险,估计新事物价值的参照标准的缺乏,增强了处理意外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困难 。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情况,恶化了生存条件,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补偿方式,引入新 产品、技术、原料、组织或市场策略来满足了市场潜在需求,带来创新利润,防止自身经济 环境恶化。由此出现了新的分工。
这种分工能够发掘和利用市场需求中潜伏着的盈利机会,带来高于分工引起的交易成本的 生 产性收益,促使总体生产效率的提高。有能力获得此工作岗位的人,因为生存竞争能力强、 能够减少风险,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 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专门的人才发现市场机会,并且依此组装生产企业进 行创新,完成经营利润,推动社会发展,这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
三、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的演变过程
乡镇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掌握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土地、劳动力、资金及 技术配置权,通过制度强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国家几乎支付个人的全部人力资 本投资,当然就掌握着人力资本的支配权和收益权。意识形态对排他性私有产权和市场交易 权的束缚,使得特殊群体的乡镇企业家,同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决策自主权利,只能听从国 家的安排,充当国家组织使用生产要素的代理人,监督管理乡镇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保证 乡镇企业的正常运行,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荣誉和精神享受。乡镇企业家 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性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自主性和完整性。
来源于乡村政府、生产队或与乡村政府有广泛联系的“精英”的乡镇企业家,摈弃他们原 本 依赖生存的正规组织,加入新出现的非正规组织——乡镇企业,既没有创新者的合法地位, 也没有可供利用的组织,不甘心生存环境恶化的乡镇企业家,为获得其人力资本的全部产权 ,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推动乡镇企业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承包制的出现,企业家的人力 资本作用开始显现,产权的私有性、完整性和自主性部分得到尊重,乡镇企业家被赋予部分 经营者决策权,以及部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性、完 整性和自主性的增强,其人力资本供给开始增加。乡镇企业家拥有经营企业生产营销、进行 企业日常管理以及参加一定生产技术活动的权利,经营行为朝向避免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出发 ,有效的配置企业内部的技术、劳动力及资金要素。乡镇企业达到一次创业的高峰。
计划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乡镇企业的外部规模扩张及对资金需求的刚 性,以及原本由乡村政府配置乡镇企业所需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资源而产生的政策性租金 的消失,强化了乡镇企业的弱势地位。乡镇企业资金配置费用的增加,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 产权的“残缺”又一次成为代理问题重心,同时乡村政府控制权预期激励和监督成本也开始 增加,为此,双方再次达成新协议,股份合作制随即出现。
股份合作制使乡镇企业向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 度迈进。模糊产权变得清晰,单一的投资主体得以演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产权,出资人所 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乡镇企业家拥有了全部用人权、分配权、绝大部分的企业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及经营决策权,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完整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加强。由以往的雇佣经 营转向自主经营。经营职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提供资本和经营资本的职能,乡镇企业 也焕发出内在发展的动力。
但是,乡镇企业家与乡村政府由此达成的新的合约关系的同时,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 的不完整性的劣势又逐渐增强,集体股的存在,单一物质激励边际效益的递减,成为乡镇企 业家进一步释放其全部才能的制约因素,阻碍了乡镇企业家有效进行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 新。新的一轮制度创新再一次上演。或卖掉集体股,或降低集体股比例,或经营者持大股, 均是根据各个乡镇企业的具体实际,解决乡镇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过渡方式。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外部环境的逐步变化,乡镇企业家人力资 本产权自主性、完整性的要求也就不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新的、合适 的制度也就不停的出现,于是,乡镇企业也将以这种方式不停的进行制度创新,乡镇企业家 的职能演变越发丰富,其人力资本供给就逐渐增加。
四、乡镇企业家职能的演变过程
乡镇集体企业制度演化过程也就是市场发育和完善的过程。市场每向前发展一步,乡镇企 业家的职能重点就随之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短缺的实际以及私有产权对意识形态的束缚,乡镇企业家作为乡镇 企业的政府代理人,行使生产管理职能。
1984年国家允许私人兴办企业,随后国家开始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取消对产品市 场和要素市场的管制,鼓励发展城市私人、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承 认经营者和生产成员的部分经济利益。乡镇企业家在产品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原本因 为国家管制而产生的政策性租金也由此消失。这些均要求乡镇企业家具有提供资本的职能。
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天生弱势的乡镇企业因为赢利 能力和还贷前景较弱,而使乡镇企业家失去组织资源的优势。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统一 了税率,乡镇集体企业不再享受税收上的优惠。乡镇企业家经营资本的职能随之出现。
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差异化竞争优势越发明显。谁能寻找出潜在的消费顾客群体,挖 掘出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此时,创新作为一个最重 要的职能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概念创新,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通过技 术创新,提升产品功能和超越竞争对手;通过市场创新,找准目标消费群体;通过组织创新 ,降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通过管理创新,减少企业扩张过程中日益增加的市场交易费用 ,突破原有循环流转均衡,挖掘出某种潜在经济利益,增加企业竞争优势。因而90年代以来 ,企业的创新活动已成为经济中普遍和延续性较强的活动。在乡镇企业家提供资本、经营资 本、经营企业生产和营销、从事企业日常管理以及参与生产技术等职能达到一次创业高峰的 基础上,创新作为现阶段衡量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指标,作为乡镇企业家的新职能,就成为乡 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关键。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企业家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