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流通行业要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华东地区第14届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东地区论文,物资论文,讨论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资流通行业要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与会者认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物资流通业必须实现且要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因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导向地位,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保持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高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提供市场信息,把握消费热点,引导生产,促进生产;(2)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要靠流通的顺畅、合理、经济和效率;(3)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部分,而物资(生产资料)市场又是商品市场的主体,只有物资市场发展了,商品市场才能成为其他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再从国有物资企业情况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成为物资流通的主体,但近几年来面临很大困难,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出路。国有物资企业要成为物资流通主渠道,既要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自身集约化运作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自中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以来,物资流通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进展迟缓。从社会角度看,多渠道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但尚处在粗放型阶段,一家一户,小而分散,各自为政,行业垄断,地域分割,竞争无序,交易缺乏规范,现代化水平低,无法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严重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资大市场体系的建立。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法规建设滞后,行业管理薄弱。许多物资企业对“转变”的内涵的理解以及战略上、整体上的策划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意识。这种“转变”的战略性与实践“转变”的迟缓性之间的反差,应引起政府、企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各方面的深思。
二、正确理解物资流通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各子系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有各自的特点、内涵和途径。物资流通行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生产资料离开生产领域又进入生产领域,不像生活资料离开生产领域后即与生产不相干。所以,主要从事生产资料经营的物资流通行业不同于主要从事生活资料经营的商业,更不同于旅游、金融、房地产等其他第三产业。物资流通行业的这个特点,反映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势必有其特殊性,要实现物资流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认清其特殊性,界定其内涵,掌握其实质。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结合物资流通行业的特殊性,应理解和掌握以下几方面问题:
1.物资流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国内外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实质,是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目前,全国物资流通系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阶段,其突出表现为“二高二低”,即:高资本,1995年全国物资系统占用资金达1250亿元,年周转仅三次,是近15年来资金占用最多、周转最慢的年份;高费用,近15年来全国费用水平最低的是1988年的5.27%,而1994年为8.2%,1995年为8.8%,1996年达10%以上;低市场占有率,全国物资系统市场占有率1993年为29%,1994年为16%,1995年为14%,1996年上半年下降为10%左右;低效益,近几年全国物资流通行业连年亏损,1994年亏40多亿元,1995年亏58.7亿元,1996年上半年亏37.9亿元,同比增亏62.4%,亏损面同比增长10%。
2.物资流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对性。物资流通行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起步和进程中,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前提盲目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就全国而言,由于各类资源的生产、消费特征和市场环境不同,各物资企业的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物资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等也都各有特点,因此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模式、途径、措施等,都要作出客观的分析和选择,不能一哄而起。
3.物资流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层次性。物资流通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有专业物资系统、部门物资系统、企事业单位物资系统及社会物资系统等不同层次,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各有不同的内涵。
4.物资流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动态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物资流通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转变目标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三、正视物资流通行业的现状是实现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
面对物资流通行业的现状,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摆正立足点和确定增长点,有必要澄清以下一些认识问题:
第一,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相当规模,生产资料总需求是逐年上升的,而全国物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这种反差值得深思。
第二,不是没有效益,而是费用太大、流失太多。企业利润一是干出来的,二是省出来的。干得再好也抵不了高档消费和居高不下的费用支出。高费用加上投资决策失误和管理混乱造成的巨额资产流失,必然导致企业亏损。
第三,不是没有实力,而是综合优势未能发挥。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积聚三四十年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其他流通企业无可比拟的,问题在于未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以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其优势,致使实力闲置浪费,优势转化为劣势。
第四,面临的是困境,而不是绝境。我国宏观调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给物资企业带来种种新的机遇,物资流通业的职能不会削弱,更不会消亡,关键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研緹对策,负重奋进。
第五,扭亏增盈是近期工作目标,不等于“转变”的实现。物资企业扭亏增盈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实现,但并不代表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资流通企业只有在生产资料经营领域发挥了导向生产、驱动生产的作用,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扩大了市场份额和提高了经济效益,才是“转变”的实现。
四、关于物资流通行业集约型的类型问题
工业的集约型有高产出型(质量效益型)、低消耗型(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先导型三类。物资流通行业集约型如何分类?与会者认为,考虑到物资流通业的特点,可归为以下三类:
第一,服务导向型。这是指立足物资贸易主业,服务市场,发挥导向生产和消费的作用,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经营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推行科学管理,达到扩大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主业拓展型。这是指在巩固、发展贸易主业的同时,积极向生产领域拓展,向要素市场渗透,实现全方位开拓、多元化经营,达到提高经营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第三,技术先导型。这是上述两种的交叉。技术进步是流通业集约经营的基本手段,上述两种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只有加快物资流通设施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大力提高物资流通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集约经营。
五、物资流通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和途径
物资流通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但更重要的是靠物资流通企业自身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取主动。这是实现转变的前提。要振奋精神,勇于探索,丢掉幻想,负重奋进,而且要有超前意识,走出新路,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二,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这是实现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步伐,优化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内在的动力机制,提高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调整经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这是实现转变的一个关键。国有物资企业要发挥综合优势,巩固、发展主业,不断向流通的深度和广度延伸,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经营,向生产领域拓展,或结合经营品种发展关联产品或延伸加工,或依据市场要求组织定牌生产,或按市场需要直接向工业投资。
第四,改革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实现转变的桥梁。必须摒弃官商作风,重塑新型工商关系,积极发展代理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走物、工、贸、技联合之路。牢固树立用户第一的经营宗旨,不断提高现代化服务水平。
第五,重组企业,实现规模经营。这是转变的必由之路。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的企业模式,治理“小、散、差”,创建有利于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经营集中度,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第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强化科学管理。这是实现转变的基本手段。要积极实施“科技兴物”战略,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观点,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抓好以营销管理为主导的各项专业管理,确保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七,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素质。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保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的要求,增加人才开发和培训的投入,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和“四有”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