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散文教学_散文论文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_散文论文

滴水瓣花总关情——谈初中散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初中论文,瓣花总关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浏览了人教版课标教材、苏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版课程教材的目录后,发现这些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是备受编者的青睐与宠爱的。如果对各位编者明确注明为“散文”的篇目数(实际远不止这些)作概略统计,会发现以下一串数字:人教版散文篇数占总篇数的14%,语文版占21%,苏教版则达到了27%。其数量之多,比例之大,大约仅次于为方便初中学生学习读写而设的“记叙文”类吧。究其原因,我想大约是编者认为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因而更利于达到新课标对教学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正如秦牧所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散文这么好,选编进教材的篇量又这么大,作为既是读者又是教者的我们,该为教学进行哪些准备和思考呢?

一、散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1.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1)取材广泛,情真意挚

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内涵及艺术上显示了独特的容纳力。周立波曾指出:“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于是,鲁迅写记忆中的百草园,冰心写对生命的感悟,李汉荣描写了山中清丽淳美的景物,魏巍抒发了希望再见蔡老师的心愿,王鼎钧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这里有人、有事、有景、有物,可见散文的领域的确海阔天空,加之它的篇幅短小,因而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更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所以它不需要像小说那样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它也不会像戏剧那样受演出时间和舞台的限制,它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驰骋,可以谈古论今,说东道西。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散文是写实的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的真实。文中抒写的是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的一个显著标志。小说、戏剧的人物、事件往往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虚构出的故事情节。散文则不同,一种是完全写实的,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杨绛笔下的“老王”,实有其人;朱自清眼中的“背影”,萧乾手中的“枣核”,确有其事;老舍绘制的“济南的冬天”,宗璞描画的“紫藤萝瀑布”也真有其景;总之,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此,散文中的“我”,大多是作者自己,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散文有虚构部分,但也是以真人、真事、真景为基础的,只是在某些范围内,有某些整合与生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

不论是以上哪种散文,都是以抒发作者对生活个性化的感悟为主的作品,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表现个性、抒发真情是散文的另一重大特点。瞿秋白曾说过:“我愿意突出个性,印取自己的思潮。”冰心也说过:“母亲付予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她认为要写的散文“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的确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具有审美独创性及对生活个性化感悟的作品。所谓“个性”,指的是具体人物的富有审美感的外在和内在特点的总和。作者在人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习以为常、一个聪明、活泼、顽皮但真实可信的“我”的视角,“回忆”了“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揭示了亲和美好自然与封建教育制度之间的格格不入,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独到的、敏锐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悟,读来情真意挚;再如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描山画水,用简洁明快的短句,生动活泼、朴实平易地描写了自然风光,含蓄委婉、耐人回味地表达了作者对第二故乡济南的亲切真挚的依恋之情,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我们最美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如宋学孟在《柳叶儿》中,描写了童年时代在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表达了对柳叶儿“苦中略带些涩”的特殊感情。谈来只觉乐中带苦,苦中含乐。

(2)手法灵活,不拘一格

手法灵活,不拘一格是散文的又一特点,它不必像诗歌那样讲究格律或韵律,不必像小说那样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也不必像戏剧那样分场分幕,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鲁迅就曾感慨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轨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也以为“散文又是短小自由,拈得起放得下”的样式,“有时‘大题小做’”,纳须弥于芥子,有时‘小题大做’,从一粒砂来看一个世界,真是从心所欲”。张抗抗要礼赞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着笔于“地下森林”这一景观,可谓大题小做;王鼎钧面对路旁一棵被锯断的树,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又可谓”小题大做”。这些高妙的文思,不仅加强了题材质地上的真实感和审美体验上的切近感,而且,“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也显现了散文展现题材、构思行文的技巧。一般说来,文思的“随便”如信手拈来,笔路的“自由”如游缰纵去,这在散文最为难得,而这也正是作家有实感、有真情、有卓见的不期然而然的表现。

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多种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方式选用,有时几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同是回忆老师,魏巍的《我的老师》重在记叙、描写,而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却多处运用了议论的手法;同是礼赞生命,《生命 生命》中记叙了几件小事,而《谈生命》中则多以诗情语言抒发情感。

抒情在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散文中的叙述、议论、描写常常是为抒情服务的,以平静的叙述,给抒情增添真挚的成分;以精辟的议论,给抒情增添哲理的光辉;以生动的描写,给抒情增添诗意的纱幕。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四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3)语言朴素,优美自然

语言朴素,是指语言以本色为重,朴实无华,散文中的所写、所抒,都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亲切,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什么形容词,但却抒写出了鲁迅怀念长妈妈的真挚动人的感情,情真而辞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散文也特别讲究美,故有“美文”之称。散文的美,不单单是表现在内容的丰富多彩上,也不单表现在精美别致的结构形式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表现在语言的优美、自然、清新上。杜牧曾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可见,文采在文章中,尤其在散文中是很重要的。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写人则生动形象,绘景则有声有色,有助于创造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抒发浓郁的感情。如朱自清的《春》,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冰心的《谈生命》都是极美的佳作。

散文语言的朴素与优美,自然与清新,是辩证统一的。正如徐迟所说:“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

2.了解散文的一般知识

(1)分类知识

我们现在所指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即狭义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也有的专家将后二者合并为一种),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它不要求有完整的、复杂的故事情节,只要有片断的描写,即“龙鳞凤爪”,但要求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它主要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表现主题的,如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鲁迅的《风筝》,宋学孟的《柳叶儿》等;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它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议论散文侧重说理明志,包括与政论结合的杂文小品,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宗璞的《废墟的召唤》,纪伯伦的《更浩瀚的海洋》等。

(2)线索知识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指散文的立意。散文的这种“形散”和“神不散”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这就要靠散文结构上的“线索”,结构线索可反映作者的思路,体现作者的意图,使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见的几种线索是: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勤劳的母亲为线索;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中之白杨;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有的散文线索比较外露,如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等,容易把握,而有的散文线索含蓄蕴藉,隐而不露,具体表现在散文中的脉络时断时续,时隐时现,不易把握。其实这样的散文,仍是有迹可导的,它的文脉似断实连,是以“意”贯穿全文的,阅读时从始至终要抓住意脉这一散文的命脉。

二、散文教学的目标思考

1.教给解读文本所需的知识

(1)文本所呈现的散文特点

(2)理清本课思路所需的线索知识

(3)作家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

(4)文中信息(人、事、物、景、理)的相关知识

要注意:讲解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知识不可不教,但不能为教而教。如:讲解线索知识,乃至指导学生找线索、理结构都是为了解读文本,因而切不可拘泥于“答案的唯一”,也不要以“讲知识”代替解读中的探究。

2.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1)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可将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从读的熟悉程度来说,有泛读、熟读、背诵;从是否发声来说,有朗读和默读;从读的形式来说有单读、齐读、散读、诵读等;从读的方法来说,有跳读、速读、精读、细读、自主读、合作读等等,各种读法,各有用处,要有机地交错使用。

(2)在探究中鉴赏文本表达技巧

如前所述,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这股诗味来。散文的诗意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意境深远的画面,浓烈的抒情,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散文的诗意,要善于从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其次要在意境的层层开拓中捕捉诗意;在人物及其活动中捕捉诗意。

要注意:在鉴赏中诱发、鼓励、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彩处、动情处、疑难处自主探究、发问,并吸纳学生问题指导学习活动。

(3)在合作中积累学习方法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能欣赏、分享他人成果,能宽容、接纳不同意见,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解读鉴赏方法。如:分析散文“形”与“神”的方法:析“形”四抓:一抓写人鳞爪;二抓记事片断;三抓状景点滴;四抓咏物掠影。悟“神”三看:一看引文中渗透的感情;二看议论和抒情语段;三看重复暗示的聚光语句。

3.感受、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动态流程。阅读散文既是一个由视觉到内心的审美过程,更是一个生命张开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对作品的发现,对自我潜在精神的发现,对“人”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启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再造想象,与作者感情相通。由体认而意会而情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

三、散文教学的行为策略

1.创设文化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还要显示刺激性,以发挥诱发学习期待的功能,常用的方法有:引入背景资料;展示生活体验;激活逆向思维;设置悬念挑疑。

2.搭建探究平台,解读赏析文本

教师要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意识,策划解读、鉴赏中的探究问题。可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提问;可在学生有兴趣的地方提问;可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可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提问。同时,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启发学生探究发问,发问时间可在课堂前段,也可在中段或后段,教师要吸纳、整合师生问题,指导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学生发问的方式可口问也可笔问。

3.引导合作体验,达成意会情动

要艺术地组织合作交流。组织原则是:精选内容;驱动趣乐;调控点面,把握频率。合作的方式可有:热身自由式;同题交流式;异题分享式;对抗论辩式。交流的方式可有:独立表述;代表发言;团队汇报(语言载体及非语言载体)。

4.实施多元指导,促进人格融合

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既是指导者,又是促进者,如何体现角色功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既要作直接指导:精讲有效知识,指导探究活动,总结学习方法。又要作无痕指导:熔点拨、校正、概括、提升、评价、赞赏于一炉。

要注意的几条原则:

(1)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原则

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关注动态生成,一方面需要教师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把握课堂的即时资源,运用策略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弹性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现场的活力与真实。为此,在备课策划中应加上“学情预估”与“策略应对”部分,以保证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2)三维整体推进的原则

在散文教学中,要注意既教授知识,又提高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必须注意知能目标与情意目标的有机融合,整体推进。

教例一

《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是一篇交织着酸、甜、甘、乐…诸多人生况味的优美散文,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牵动诸者心魄的灵魂。因此,披文入情,体验文字中浸润着的主体情愫,当作为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同时文章“乐”与“苦”两条情感线索一明一暗,相互契合,体现了散文讲究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由内而外的情调韵致,教学设计可由表及里,从感受生活到领悟写作意趣逐层展开。

由于饱受饥饿之苦的年代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已十分陌生,教学中的情境设置必不可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1.环节设计。师:最近,台北路上新开了一家“人民公社”饭馆,店内推出了“野荠菜”“红薯饭”“窝窝头”等早已远离我们今天小康生活的饭菜,引得许多“老知青”趋之若鹜。我很纳闷,这些人的胃口好怪呀!干嘛花钱吃那些难以下咽的东西呢?同学们能帮我解开这个谜吗?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从知青对艰苦难忘生活怀念的角度来体验。)

2.点拨入题。是啊,“野荠菜”“窝窝头”虽然粗糙苦涩,但那是他们曾经赖以充饥的口粮,与他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我想那些曾经饱受饥饿之苦的人们大概也会在回顾过去的苦涩中,体味今天生活的甜美吧。不过,你见过一到春天,就摘下一片柳叶,放在嘴里咀嚼,慢慢品尝的人吗?不相信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学孟的《柳叶儿》,看看他为什么对柳叶儿那么情有独钟。(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二、探究“乐源”,找寻文脉

1.环节设计。师:写物散文往往将自己记叙描绘的中心物件,作为全文思想和感情的依托点、凝聚点,你能发现柳叶儿给儿时的作者带来了什么吗?

(学情预估:学生应能从“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一句体会到柳叶儿带给作者的快乐,但对于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最快乐,学生的体验可能不深,认识可能不够全面。)

2.点拨策略。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层次入手。本文回忆儿时生活分别从爬柳逞能,清晨抢柳,吃柳叶儿三个方面写我和柳叶儿的关系。

3.友情提示。一个乐字,贯穿全篇,真是形散神聚啊!

三、体验苦涩,品尝文味

1.环节设计。教师故露破绽激疑:你们看,作者的童年是这样快乐,他真幸福,这样的往事确实值得回忆。

(学情预估:敏锐的学生应该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投以怀疑的眼光。)

2.点拨策略。看来我的说法受到了质疑,可作者表达自己心情的词语除了“乐”就是“美滋滋”啊!你们是否体会到了另外的滋味?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文字,再现情景,体验情感。)

3.友情提示。看来散文的思想感情是浸透在文字里面的呀!

四、鉴别“苦乐”,领会文韵

1.环节设计。教师设疑,看来作者是用”乐”来写一件极苦的事,那他干嘛要把这件极苦的事情写得充满乐趣呢?

(学情预估:这是一个鉴赏性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比较肤浅。)

2.点拨策略。可通过比较鉴别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比如看日出一段,老师可加以修改,让学生体会到修改后既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又使文章失去原来充满浓厚情调的趣味。

3.友情提示。看来只有情文并茂,充满意趣,散文才会别有一番韵味。

五、想象迁移,发展文思

环节设计。假如台北路的“人民公社”饭馆,新添一个菜肴:柳叶糊糊粥,请分别为当年靠吃柳叶儿活过来的父辈、祖辈们和今天吃惯了麦当劳的青年人写一段推荐词,你准备写些什么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多角度引导点拨: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诚然,柳叶儿是苦涩的,但苦涩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特殊的营养;今天的生活是甜蜜的,常常回味一下柳叶儿的味儿不至于让我们在甜蜜的生活中麻木、倦怠;作者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因为他获得了自然的馈赠和人间温情的呵护……

(设计者:叶永忠)

点评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展示语文教与学过程的“原生态”。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体现文本自身的内在联系,从而让文本走进学生,让每个学生融入课堂。本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1.“环节设计—学情预设—策略应对—友情提示”的设计思路体现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特征,为发挥课堂的最大效能预留了自由的空间。

2.“乐—苦—乐”的话题布局摇曳多姿,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感知、感悟到鉴赏的审美规律。

3.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前经验,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教例二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思想的隽永方面。作者取象传情,经历“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的心路历程,从而传达出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阅读中,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情、体验、发现、思考,关注生活提升心智。紧扣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由“一树花”“一穗花”到“一朵花”,由诗情到人生哲思,积极引导学生与文体、作者等形成多维对话,解读文本,探究阅读方法,实现对作者、文本和自我的多重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体悟,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皆可悟道。有位作家在一树紫藤萝花前,驻足凝思,以“紫藤萝瀑布”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对此,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

(学情预估:可能问:紫藤花是种花,作者为何称为瀑布?作者在紫藤花前究竟想了些什么?作者写紫藤花的目的是什么?对这篇文章,我们应如何去读,方法是什么?)

(策略应对:针对以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大致地按文体知识类、理解主旨类、阅读方法类等随机选出并进行整合。)

二、品读语言,激活想象

师:让我们借助文中最关键的词、最重要的句子来想象紫藤花的模样。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读原文1-5段,无取舍,无选择;可能只找到一些静态描写的词句;也可能只找出1-5段紫藤花盛开部分,缺乏描写层次上的理解。)

(策略应对:教师可提醒注意关键的量词;可点拨关键动词,使想象的画面活动起来;可引导学生想象“十多年前”紫藤萝花,借花的变化理清层次;还可相机扣住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三、合作探究,解读“花情”

师:作者描写的紫藤萝花具备怎样的精神呢?请结合前面我们对紫藤萝花的想象来赏析。

(学情预估:像贴标签似的进行概括;对“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产生疑问;不能理解十多年前那凋零的藤萝的生存状态。)

(策略应对:教师可在赏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花的精神:积极、乐观、进取;还可扣住“宁静”“喜悦”,在前文中去挖掘;理解作者寄寓于文中的人生态度;还可联系十多年前的时代大背景去体悟。)

四、勾联生活,激活思考

1.师:由走近繁茂的紫藤萝到理解作者所赞颂的花的精神,我们收获颇丰。那么,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来谈谈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学情预估:只谈“不幸”,缺乏对“生命长河是无止境”一句的挖掘;还可能缺乏对自己现实生活和阅读世界的挖掘。)

(策略应对:紧扣“生命长河”“无止境”“满装生命的酒酿”等语句,感受生命的积极与顽强;扣住“不幸”激活学生对原有生活前经验的挖掘、联想,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2.师:情理相依确实是这篇优美散文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独具慧眼,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下面,请你浓缩一下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花的话”来告诉大家。并选用一个词作为你的主题词。

五、拓展延伸,总结归纳

师: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你能总结出你独特的阅读方法吗?

教师可激活学生对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的思考,归纳出:“理线索”—“找景物”—“抓特点”—“析情理”—“悟人生”的阅读这类托物言志散文的重要方法。

师:确实是花美在精神,精神要人用心去感受,请赋予你所关注的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或摘录古诗文或直言自身生活体验、感受和感悟等。

教师可激活学生阅读的前经验,如古诗文中相关语句,或教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设计者:刘晓红)

点评 此教案设计紧扣散文的文体特征,紧紧围绕这篇散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抓线索,理层次,品味语言,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构筑画面。在此基础上,此案设计又以“自主解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观察花到感悟花情,最后提升到领悟人生哲理的高度。以此形成“创设情境—学情预设—策略应对—方法总结”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预估了学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将文本阅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勾联起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推进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智水平。

教例三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的作者杏林子12岁时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许多剧本、散文。也正是这种经历让杏林子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生命”这一强烈的呼喊,反映了作者对生的渴望。

在教学中,除了落实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让我们把右手搭在同桌的左手脉搏上,你们感觉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一位女作家杏林子有一天在听诊器里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你们想知道她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翻开书,自己找找答案吧!

(学情预估:在游戏中,大家可能会七嘴八舌地回答,或许有人说感觉到了对方的心跳,或许有人说没什么感受,或许有人说这有什么好说的,心不跳不就死了……)

(策略应对:不管说什么,教者都不必打断、斥责,因为重要的是最后一问。教者应引导学生在文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有效信息。)

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三个故事内容,感知散文的特点

1.作者经历的还不止这一件,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两件事的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大多会概括出事情内容,但如果以简洁为标准,或许难以达到。)

(策略应对:教者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概括,并让大家比较谁概括得更简洁准确,或许从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一些概括的方法。)

2.作者跟我们讲了自己经历的三件事,似乎各不相关,那作者把他们放到一篇文章里,是不是不妥呢?

(学情预估:学生在这个环节里或许会有两种反应,一是知道三件事一定有联系,但说不明白;二是知道三者都与生命这个主题有关,但说的不实,脱离了文本。)

(策略应对:设计这个题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让他们找到本文的“神”,所以对于第一种情况,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课题、看看细节;在大家沉默时,也可以故意问“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飞蛾啊?”“我为什么把它放了呢?”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第二种情况,教者一定要落实对文章字词的品味,可以问“哪些词看出了生命的存在?”从本文语言精练而有感染力切入。)

三、合作探究

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学情预估:学生或许会说“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不要辜负生命”,“要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策略应对:在学生笼统回答完毕后,建议可以把文章后一部分齐读一遍,再次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四、延伸交流

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他思考?你是怎么生发这些思考的?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有以下思考:①我发现,生命是丰富多彩的。②看到作者之所以放了飞蛾是因为它不断地挣扎,从而联想到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定不能放弃奋斗。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老病死也无法控制,所以要珍惜生命。④生命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不能让它在无意义中度过。)

(策略应对:教者可以任由学生发表看法,但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文本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如①②。当学生说空话、大话如③④时,教者应追问是从哪里引发出这些思考的。总之,教者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珍惜生命,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设计者:范文峻)

点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在共同的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本课设计中教者能落实对文本语言的品析,能引导学生探索形与神的关系,认识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此外,教者善于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调动了他们自身的体验,印证了作者的思想,从而引发了对生命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教例四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阅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期待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正是踏青访友的最好时节。你们家有亲戚朋友在山里吗?趁着春假,你们想去探望朋友吗?去时,妈妈是不是还要带一点礼物?(学生自由回答)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他要去探望一些不会说话的朋友,而且也不带礼物,只带自己的好心情,你们相信吗?不信?来,与李汉荣交谈一下,读读他的作品《山中访友》吧。

二、初读文本,清理信息

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建议:①左手翻书右手勾画;②用——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用□画出景物的名字,用○○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巡视,释疑解难,共同的生字词,如“逝川”“禅心”集中讲解。自主初读结束。

师:“我”是在什么时间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

(学情预估:对第一问,学生可能会回答:1.“在好天气(栀子花气息的好风)”里去的;2.“独自步行(不骑车,不邀伴)”去的;3.带着好心情去的。对第二问,可能会回答: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柏树等。)

(策略应对:对于好心情,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如果学生未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当中一种,教师均采纳,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

三、合作共创,品语析“形”

师:想探究一下“我”在朋友的家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吗?如果想,我们就当一个摄影师,跟着主人,全程偷拍吧!

合作学习指导,课件展示学习任务:

1.将景物分成五组,形成五幅画面:①古桥;②树林;③山泉、溪流、白云;④瀑布、悬崖;⑤石头、落叶、小花。每个小组任选一幅进行赏析探究。

2.探究任务:①口述你们拍摄的画面内容;②介绍你们最欣赏的句、词;③为你们的画面填写标题,“这幅画好”。

3.合作汇报。一人读课文,一人口述DV内容,一人欣赏句、词,一人上黑板板书。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

(学情预估:同学的想象可能很丰富。第一幅:想到桥上正行走着人、马、车,桥下流水发出哗哗声,水中还可看到鱼儿,小船过处,卷起层层白色浪花。最欣赏的词、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标题:这幅画面好古朴(或古老、坚韧等)。

第二幅:拍到了苍翠的树木,听到鸟叫声,五颜六色的露珠,树叶互相交叠掩映,还拍到“我”靠在树上,眼闭着,两手伸开,深呼吸,面带微笑。最欣赏:“打着青翠的手势”“以树的眼睛”等。标题:这幅画面好心醉(或迷人、和谐等)。

第三幅:拍到了清亮的泉水从石洞中汩汩流出,汇入溪流,潺潺的水声,水中石头历历可数,蓝天上有白云,悠闲地游走着。最欣赏:“照出我的浑浊”“唱和”“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等。标题:这幅画面好秀丽(或美丽、秀美等)。

第四幅:拍到了高高的悬崖,瀑布发出轰鸣声,“我”站在下面,水珠跳入衣袖,悬崖上有树、草,水冲过后的岩石,下面有深深的峡谷,悬崖腰上围绕着云雾, 听得到云雀的叫声。最欣赏:“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携来一卷卷天书”……标题:这幅画好壮美(或深邃、雄浑等)。

第五幅:画面“我弯腰拾起石头,坐着沉思,树根旁很多落叶,风吹过去,还有叶子飘飘悠悠落下,“我”弯腰致敬,采小花戴上,对溪水拍照。最欣赏:“时间隆隆的回声”“命运神秘的手相”等。标题:这幅画好神秘(或鲜活、感人等)。)

(策略应对:①如果学生的想象超不出原文字句,应及时点拨、补充;②应适时恰当地组织组与组的互动,补充或质疑;③当学生只会虚谈,落不到文本句、词时,教师可介入到“质疑”行列。④标题词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成果,只要不错,均应吸纳。⑤将朗读贯彻始终,除小组内读外,还适时地组织全班呼应,跟随该小组一起朗读。)

四、人文合一,动情悟神

师:“我”回家了,他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仍然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已对各位好友发出了邀请,会前他准备接受2分钟采访,你想采访他什么?

(学情预估:①请问,你回家时的“好心情”与来时的“好心情”一样吗?②你为什么要把山中的景物当朋友?③在你邀请的名单中有没有云雀、蚂蚁?④你为什么想变成树?你为什么要插花扮女儿家?

也可能还会问其他的“为什么”,也可能提不出以上问题。)

(策略应对:①当学生未提出“好心情”内涵的差异时,教师故意再重复点拨性的语言“他把来时的好心情仍然带回了家”“这好心情难道还有不同吗”等等。②当学生未提出“是否邀请云雀、蚂蚁”时,教师可介入:“咦,邀请名单上怎么有蚂蚁呀?”等。

面对学生这么多长枪短炮的发问,教师还可幽上一默:“还是让我与朋友相聚时的聊天录音来回答你们吧!”)

现在整理“录音带”(交头接耳热身准备),请将录音公之于众吧!

因时间关系,每位朋友请尽量将讲话要点浓缩为一句话。说时请自报家门,并点明对谁说。

如“我是蚂蚁,我对主人说”“我是主人,我想对大家说”“我是山泉,我对瀑布说”等等。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用一句话说出景物间的赞美,悟出景物美的内蕴,也可能会说出“我”回家时“好心情”的内涵;说出云雀、蚂蚁也是鲜活的“风景”,但可能悟不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意。)

(策略应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相机进行赞扬、鼓励、评价、补充、校正、归纳等无痕的指导,要将“一切生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人、动物也是其中的一员,是‘风景’中之最具活力的风景”“人爱自然风光美,但不能仅仅享受自然,还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理念深入浅出地融入指导。)

五、融情升华、拓展

师:现在让我们与“我”一样,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崇敬,怀着美好的心情,表情朗诵全文。

(分角色,分领颂、齐颂)

今天,你最得意的学习是哪一环节?

回家干什么?整理以前的风景照,写上解说文字,组成“我与自然风光”集。

(设计者:胡明道)

点评 本课设计有如下特点:

1.处理了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使周密而又有弹性的预设在动态生成中更精彩,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

2.体现了三维整体推动的原则。设计中既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大胆创造,但也不回避知识的讲解,文本的解读;既带领学生去体悟文本的感情,但也重视文本语言的品味及朗读的指导;

3.实践了改变学习方式的探讨。设计中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均组织到位,实在、具体,尤其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体验,以其进入“人文合一”境地的设计,更是既具探究张力,又充满童乐、生趣。

标签:;  ;  ;  ;  ;  ;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