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是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推进的年份,将是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有重要突破的年份,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年份。
当前经济形势趋好,可以用“转机”来概括,为使良好势头得以继续,要深入分析研究形势,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和调整方向,正确选择2001年经济政策,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一、经济形势出现转机,发展基础仍需加固
2000年的经济形势,一是经济运行稳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增速加快;二是扩大内需效果明显,对生产的拉动作用增强;三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所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负变正。
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基本原因从国内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8年以来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取得了效果;二是采取了发挥大中小企业活力、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刺激民间投资积极性等措施。二者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振经济的改革有所推进,但远未到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投资在少数省份作用较大。同时,积极财政政策从某种意义上看,强化了审批制的作用与改革步伐不协调。目前尚未形成不需要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调节,就能保持7%以上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所以说基础要加固。
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国际经济增长态势拉动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这中间也有内因的作用,但前者作用强于后者,提升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才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
二、积极财政政策向支持改革的方向调整
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发展经济好转态势,2001年仍应选择积极财政政策,但作用方向和运作方式应调整。如用国债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为国企改革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扩大民间投资创造条件,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扩大有利于低收入阶层和离退休人员扩大消费。财政投资要用市场运作方式把财政资金视做投资基金来管理和运作,这样效率一定会提高。
启动民间投资最重要的是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除上述担保机构外,还必须改革投资体制,包括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体制,将基础设施分为社会效益型和经营型两大类,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可以转化的。前者主要靠政府投资为主,后者以非政府投资为主,当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型(或将国土规划型)转变为经营型时原则上出售给非政府部门。政府投资的作用主要是政府投资部分少取或不取投资回报以便经营型基础设施达到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投资回报,有时通过财政贴息也能解决。这样就有可能逐步缩小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助于减少财政风险。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着力于发掘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持社会投资的增长
前几年我国金融政策的重点是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合抑制短期经济下滑态势,从当前出现转机的情况看,若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应将政策重点转向发掘并支持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动力。
推进银行的企业化改革进程,银行独立审贷已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制度,在2001年这个制度的贯彻应取得重大进展。在“十五”计划制定过程中,一些权威研究机构对我国中长期发展潜力做了深入分析,结论是“中国有长期保持GDP发展速度7-8%的增长潜力”,关键在于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2001年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另一方面许多消费品、新型药业、保健品、绿色食品有很大的需求潜力,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得当,要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获取一个持续的、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高速增长过程能否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即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促进货币资源向更高效率的部门转移,这种结构性调整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2001年的货币政策应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应有重大进展
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以登记备案制代替行政审批制。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也这样明确,这是大好事,但是还不够,应该在所有的投融资领域都用登记备案制替代审批制。据专家分析,这一改革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民间及社会资金正逐步成为投资主体的重要方面;市场变化很快要求投资决策要跟上;谁投资谁决策已成为共识,应根据这些原则改革投融资体制。
减少和改进行政性审批,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谁投资谁决策有可能减少重复建设,因为很多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项目是经过“审批”的。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干预还很多,最近国务院要求国家经贸委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从初步统计看,正在执行的行政审批达1000多项。审批制是对企业的束缚,必须打破,同时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需要。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实质性的瓦解,我们不应把计划经济的审批制度带入21世纪。
五、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共同贡献。有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一直被看作是经济回升的一个重要动力,从统计数据看,这一动力已开始逐步显现,但还不够强劲。而且还有迹象表明,非国有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如不及时解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通货紧缩现象是导致非国有投资不够活跃的一个原因。要搞清中国经济何时走出低谷,有些非国有经济处于观望等待状态,随着经济的好转,非国有经济投资积极性可能回升。
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有了不少的改进措施,但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依然很低,金融环境满足不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需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有关专家分析国有经济投资领域约80个,外商投资领域约60个,非国有经济投资领域约30多个。这个问题是重要的根本的制度性问题。中国要加入WTO,许多产业特点是垄断性产业要向外国企业开放,首先就应向国内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开放,这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标志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实质性进展。
六、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
在近期分析经济发展形势时,往往看城市多,看农村少,其实中国经济转机的基础不够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好转不显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的还有所下降。2001年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要扩大内需必须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这点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就明确的要求,但实际工作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仅为城市居民人均增长的1/4。农村市场没有启动起来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真正反映。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确立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宏观经济政策功能中,明确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对资源配置的指向作用。
七、重视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
国际市场油价近期创10年来的新高,在10个月内石油价格从每桶10美元到每桶3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的超常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合理的因素。过去石油价格低,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上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石油价格上扬的基本原因。石油价格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油价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后备油田或是石油替代品的价格,会促进新型燃料制造和节能技术的采用。从中长期看对石油输出国不利。
有关专家预计短期内石油价格可能有窄幅调整,不可能大幅度下调,因为市场担心欧佩克增加的原油产量不足以填补预料中的美国今年冬天的燃料短缺,偏高的原油价格很可能会进入2001年。由于油价问题的复杂性,很难做出准确预测,但我们必须重视油价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影响是不一样的,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石油价格上涨对产油企业效益大增,有专家估计2000年我国国有企业新增经济效益中,有相当的份额来自原油价格上扬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对以石油油品为原料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随着油品调价的到位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油品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影响广泛。譬如,近来世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不仅给欧盟各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在一些成员国内还出现规模不等的抗议行动,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油价衔接是应该的,油品间的比价也应与国际油品比价协调。但进程要把握,考虑到经济的适应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应适当放缓和协调原油和油品调价进程,同时,要考虑燃油税出台的适当时机。
八、对外开放要有新进展
2000年经济增长中进出口起了相当重要作用,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动力之一。上半年,外贸出口呈现超高增长态势,增幅达到38.3%。1999年出口增长呈现前低后高格局,上半年下降4.6%,下半年增长超过15%,与今年上半年的月度出口额相差不大,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2000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尽管如此,全年进出口额预计能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
需要关注的是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额一直在低位徘徊,其中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7.5%,这会影响投资来源的扩张,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表明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和融资能力不足。应抓紧改善投资环境扩展社会投资空间,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投资前景预期。
随着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要有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从提高贸易依存度转向参与国际分工;中国成为世界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空间,同时世界也是中国企业配置资源的空间;从向世界销售产品到向世界提供服务,同时世界也向中国提供服务。这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要通过进一步开放适应上述转变的需要。
九、加速发展资本市场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因此,重视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二板市场已进入倒计时,创业板的开拓总算有了眉目,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了一个通道。
改革保险业,保险业资金的运用限制应放开。从国际上规范的保险业情况看,保险机构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保险资金运用中的资本收益,用以支付庞大的费用支出和理赔支出,有些主要的保险机构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机构投资角色。中国由于推行分业经营模式,保险业保费收入只能存入银行,在近年银行连续几次降息的情况下,使保险机构出现了巨额亏损,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风险,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有很好前景的证券业,由于券商难以融得所需资金而丧失时机,投资基金发展较慢创新不足又规范不够;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试点工作进展不快;西部大开发金融支持很不够。上述问题应通过改革在体制和制度上加以解决,2001年应是加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年份。
十、小康后消费需求的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历史年份,2001年将开始迈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
居民生活达到小康进入后小康(或富裕小康)之后消费需求会出现重大变化,从以传统消费为主体转变为现代消费为主;从提高生活水平转变为更重视生活质量;从以生存消费为主转变为重视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等等,这些变化将促进一些产业、产品企业的兴起和一些产业、产品企业的衰落,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对经济发展将形成重要的深远影响。
人民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和占比重最大的最终需要,它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了条件。2001年就应全面考虑和启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以满足消费的新需要。
这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引导和政策的重要选择,并以此引导企业的发展。
十一、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又给西部和全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从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是必要的,在这方面国家应该大量投资,并正在和将继续取得效果。西部大开发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几代人长期的艰苦努力。
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西部绿色化是西部发展的基础。西部发展要持续首先是消除信息差距、科技差距、教育差距;第二是发挥西部的比较优势让投资者到西部投资能获得不低于甚至高于平均利润率的投资回报,使西部成为创业者实现理想的地方。这就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做出努力。
要用改革政策、发展政策、开放政策形成的政策体系支持西部大开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研究制定这个政策体系,这是2001年经济发展政策选择的重要特色。
2001年政策选择的特点不是一般性改进而是主动向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的方向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促进当前经济回升转向发挥长期发展潜力,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01年的政策选择将是政策体系建设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