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及对策
李桂凤
(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曲靖 655331)
摘要: 对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思考,对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意义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探讨,并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对策
1 引言
海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高原北部的曲靖市沾益区境内,是集山、水、林、石、洞、潭及草地为一体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有“九十九山,九十九潭”、“云南小桂林”之誉。经过多年的保护,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自发地到海峰来观光旅游。然而,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风险。本文就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针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意义、风险作了思考及研究,为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2 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为峰丛和湿地。海峰自然保护区隶属于滇东喀斯特高原的核心部位,该保护区内峰林与湿地景观交相辉映,动物与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条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共分为 8 个主类,21 个亚类,69 个基本类型,旅游单体资源丰富。
2.1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海峰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景观价值高。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包括山地景观、水体景观、洞穴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中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有:烂石坡海子湿地景观、水上石林景观、干海子湿地景观、石人景观、天坑森林景观、红寨原始森林景观等。可以说,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是聚湖光、山色、蓝天融为一体,独具神韵的自然美景。保护区的景观资源类型齐全,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2.2 自然旅游资源品质优良
海峰自然保护区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湿润常绿阔叶林(天坑区域),暖温性针叶林、石灰岩灌丛和草丛等植被类型为主的喀斯特山地区域,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加之湿地、河流、峡谷等众多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以水上石林、石人山、天坑群等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烂石坡海子、干海子、背海子等为代表水域景观;以天坑森林、红寨原始森林为代表的生物景观,其资源品质优良,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群落。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时空布局自然协调,环境幽静,风光秀丽。
2.3 人文旅游资源浓郁
海峰保护区周边地区聚居着汉、彝、苗、回、壮五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古朴醇厚的民间节庆活动,绚丽多彩。部分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编织成一幅幅优美画卷,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
测量参数为:测前速度1.0mm/s,测中速度2.0mm/s,测后速度10.00mm/s,触发力15g,每秒采集数据200个,单位以g表示。每个样品测6次平行。
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当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研究系统的EER是如何变化的,并且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工作中,将相邻时间段内波动比较大的数据剔除掉。为了尽量避免其他条件的影响,选择机组运行正常2017年6月27日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生态旅游现状
3.1 旅游现状分析
2.4 实施改进措施后患者满意度变化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干预前的86.82%提高到干预后的93.55%。干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2 客源地分析
海峰自然保护区未进行专项的旅游营销,自发到此的游客以来自省内和周边省份为主。从近3年百度指数人群、地域分布来看,搜索指数最高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四川省,搜索指数最高的城市为昆明,其次曲靖、重庆、成都。由此可见,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的游客集中来源于云南、四川、重庆三省市距离沾益区较近的地区。
3.3 旅游时间分析
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与全国的节假日想对应。目前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的集中游览时间为周六、周日,并在春节、清明节、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达到高峰。全年的其他时间则无明显的旅游淡旺季。
3.4 旅游活动内容分析
目前,到海峰旅游的游客分为两部分,省内游客和省外游客。其中 90%以上属于自驾游。省内游客主要以昆明、曲靖为主,其主要旅游活动为自驾游、休闲、宿营、野餐、观光等;省外游客主要来自于四川、重庆、贵州、长三角等区域,其主要旅游活动为自驾游、宿营、观光等。宿营成为外地游客主要旅游方式。总体来看,休闲、宿营、自驾游是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主要内容。
沾益的产业发展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沾益归属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属于旅游温冷地区,外无强援带动,内无龙头推动,在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其次沾益的旅游开发基本以观光为主,层次不高,产品单一,粗放。旅游开发配套产业无法跟进,旅游收入基本上靠卖门票收入,经济效益不高。加之海峰湿地,七彩峡谷,天坑群的道路路面状况较差,宾馆酒店档次较低,住宿条件差,休闲娱乐场所不足。因此,一些游客的消费不一定发生在自然保护区或沾益区境内,从而产生经济收益的外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当下部分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已经失去了应用价值。在传统社会中,部分体育项目的产生来源于宗教活动,例如,在唐朝时期传播至日本的相扑运动,就将农业“祈福”作为了比赛的主要诉求。再有,部分体育项目将展示武力、保卫乡里视为该项目的主要目的。例如,在我国山东、河北等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武术运动,就深刻体现了这一价值。但当下的文化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体育运动与其文化的链接逻辑已经难得到当代社会居民的理解。例如,相扑比赛与农业“祈福”存在何种关联性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考证,以当代文化视角也难以对其产生合理地理解。
4 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大量游客进入保护区域后随意丢弃垃圾及违规的宿营、野餐、烧烤等活动,随意进入湿地、践踏草地、丢弃废弃物等不良行为,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破坏了生物的生境。为满足旅游服务的需要和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游客、工作人员的生活废物和生活垃圾等问题,使湿地生态系统压力增大,生物生存条件遭到改变。
5 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风险
从目前看,由于海峰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加之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还比较初级,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规范。因此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的各种因子[2],对保护区影响较大。
5.1 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
通过在海峰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培育度假休闲产业,发展养生、健康产业,整合保护区的土地、林地资源,发展高源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健全保护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长效可持续机制[1],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让自然保护区获得更加充足的保护资金,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1] 。海峰自然保护区在规划期内通过对游览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净化大气和湿地水质,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导游的解说及保护宣传,促进海峰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旅游收入资金的大力投入,保护区湿地面积将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将会使这块云南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保护,实现沾益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目前,海峰保护区内还没有开展引导性、规范性的生态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还处在自发状态,以游客的口口相传和网络博文为主要宣传渠道。游览方式以自驾为主,旅游内容为观光、休闲、宿营等。多数游客生态意识不强,对保护区的分区保护原则没有概念。大批私家车辆进入核心区,在核心区内进行扎帐篷、宿营、生火烧烤等违反保护区条例的活动。尤其是法定节假日期间,保护区内人满为患,给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5.2 生物的多样性相对减少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增大了森林火灾的系数。尤其在旅游旺季,春节、清明、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气温高、雨水少、气候干旱、风高物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隐患。特别是保护区内的红寨原始森林,一旦森林起火,将无法扑灭,损失将无法估量。
化学知识内容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诸多现象的总结和本质原因的揭示.我们应该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实践性,通过生活化情景教学来摆脱过去的盲目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更为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最终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活学活用.
5.3 增大森林防火压力
海峰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修通公路和搭建旅游栈道,以及开工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餐饮、住宿、娱乐、停车场等服务需求和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开工建设中产生的垃圾、水、燥音等对保护区内的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破土动工中将破坏地表植物,使土壤松动,在雨季发生泥石流,导致生物种类遭到破坏。
5.4 经济损失
以上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整合的貌合神离。所谓貌合神离,是指课程整合流于表象,专注于技术,聚焦于课时打通,与学校的整合初衷背离。表面上看学校做了许多整合探索,百花齐放,花团锦簇,实质上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整合为筐,什么都往里装,你也做整合,我也做整合,你也是整合,我也是整合,如此而已,皆大欢喜。
6 开展生态旅游采取的措施
6.1 遵循“保护优先”与适度发展的原则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因此,遵循保护优先、合理规划、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旅游的开展范围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的局部区域,在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量的生态旅游[2]。
6.2 整合协调发展区域资源
海峰自然保护区围绕资源、设施、服务三大国际化标准,树立大资源观,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关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跨越式发展[3]。
6.3 循序渐进,逐步开发
目前,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仍处于空白阶段,旅游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确定科学的开发时序和建设重点,避免过度开发或不正当开发对游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4],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6.4 可操作性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不仅应具有前瞻性,更要注重其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功能分区上,以主题内涵加以区别,以保证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政策上,将规划体现于政府政策及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时间安排上,采取整体布局、分期规划的序列安排,以保证游憩资源利用的可操作性。
6.5 坚持与社区共建
当地社区的密切参与是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让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生态旅游的受益者,以实现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 增强社区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支持生态旅游业的原动力[4]。因此, 在发展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社区利益,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应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吸引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建设,旅游规划内容应包含社区旅游(农家住宿、农家娱乐、农乡风情等);另一方面, 鼓励社区群众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如提供向导、食宿、交通、出售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服务活动,经营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旅游项目。
7 结语
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是确定旅客容量、建筑容量、交通容量、场地容量、水源和能源容量的基础,是保护区旅游规划设计的主要数据之一[5]。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是适度开发、利用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工作之一,因而,必须遵循:合理控制环境容量[6],必须符合旅游活动中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生态经济效果要求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鲍晓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影响评价方法讨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1~6.
[2]阎文圣,肖焰恒.关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92~95.
[3]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0(3).
[4]崔向慧,褚建民,李少宁.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开发与管理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6(4):56~61.
[5]方躬勇,李 健,马 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4):6~9.
[6]王 鑫.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2~147.
收稿日期 :2019-08-20
作者简介 :李桂凤(1971-),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 G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9)19-0253-03
标签:海峰自然保护区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开展论文; 对策论文; 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