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与结合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试论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因此,党和政府对它非常重视。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客观形势要求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向更高层次、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与结合点问题,对于增强实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自觉性、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成年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年轻一代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学会简单的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那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融为一体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社会劳动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也慢慢分离开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们两者的结合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它们两者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加,而是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即通过科学技术使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两者结合的中介。如前所述,最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融为一体的;进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低层次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的科学技术不仅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产发展方向;它也影响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等。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必将改变人才市场对高级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这也将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结构调整等。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促进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二是科学技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建国以来,包括新的历史时期在内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因为它是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唯一途径。但是,各级各类教育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又是很不相同的。如中小学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主要是通过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劳技课教育质量、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而高等学校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则主要是通过参加与专业对口的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在这种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包含有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样,科学技术就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实质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三者的结合,而在它们三者结合的关系中,科学技术处于关键地位,成为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
把科学技术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是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性质、任务、作用等都不相同。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生产劳动部门的任务,是生产各类产品,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过,也要看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虽然有不同的任务,但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两者相结合的基础。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将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而造就这样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就是高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更新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益,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如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等,生产劳动部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两者共同的要求。可见,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在生产劳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这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发展生产力时,总是把科技与教育放在一起,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教育、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也为实施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是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也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所决定的。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及其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重要特点:“发展速度的加速增长”;“发展过程呈现急剧变化”;“发展形式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等。当代科学技术的这些新特点,使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专门人才的素质,而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出科学技术的重要中介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建立起一种以高等学校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吸引对口企业参加的高新科技开发区,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开发区,就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
科学技术是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但是,它不等于就是两者的结合点。认识到科学技术是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还要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结合点。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合点,具有多样性、实践性,不但事业适应型、办学合作型、过程结合型等各种模式的结合点不完全相同,即使一种模式的不同具体形式,其结合点也有差别。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从高等教育自身特点与生产劳动实际出发,努力寻求与选择两者结合的最佳结合点。
总结我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两者结合的结合点,可分为“内容结合点”、“环节结合点”、“场地结合点”等,其中“内容结合点”是两者结合的基本结合点,环节结合点、场地结合点,都要以两者内容的结合为基础。
(一)关于内容结合点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结合点,是两者结合的基础。根据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内容是选择两者结合点的主要根据。
不同科类、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等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即使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性质与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其内容结合点都不会相同或不会完全相同。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内容结合点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理、工、农、医等科类院校专业的内容结合点多是科学技术,而文科院校专业的内容结合点往往是社会文化。
如何选择内容结合点?过去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曾经试验用过以某一种典型产品改革教学内容、带动整个教学过程,企图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不行的,典型产品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等具有综合性,而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现在,有的工科院校紧密结合专业内容来组织教学过程,如一年级安排结合专业内容的专业性劳动、二年级安排结合专业内容的生产实习、三年级安排结合专业内容的设计,四年级安排结合专业内容的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这种结合专业内容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为社会服务。
(二)关于环节结合点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环节结合点,是两者结合的重要纽带。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特别是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对提高工科院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实际设计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还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高校建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因此,尽管工科院校组织学生毕业设计时,遇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但是,对它都比较重视,围绕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实施教育、科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校领导与教师都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吉林工业大学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认真抓好“选题”、“组织”与“指导”这样三个主要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一,认真选题。他们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采取了“真题真做”、“真题仿做”与“真题多做”等形式。“真题真做”是指学生结合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设计成果直接用于生产;“真题仿做”是指毕业设计题目是从生产实际中选取的“真题”,但并不要求设计成果立即用于生产,而作为企业的一种技术储备;“真题多做”是指按“真题真做”的要求,同一“真题”让不同学生采用多种方案进行设计,便于企业选择和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第二,精心组织。总结实践经验,他们在组织毕业设计时,强调:保证以一个学期为宜的毕业设计时间;把课程设计题目同毕业设计题目衔接起来,把各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衔接起来,按“接力形式”组织毕业设计;加强外语、计算机和文件资料检索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现代设计技能的训练。第三,加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注意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一是业务指导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二是学习继承和勇于创新的关系。三是指导学生和提高自己的关系。
(三)关于场地结合点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场地结合点,是两者结合的保证条件。落实场地结合点,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没有稳定的配套的实践基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劳结合的实践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包括校办工厂、校办科技产业、校办农场(校办医院、林场)、校系办研究所、专业实验室等,它具有独特的优点:即便于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易于促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参加实际操作与劳动实践;教师能更好地有准备地发挥指导作用等。校外实践基地包括与专业对口的工厂、企业、高新科技研究单位、与农科专业对口的农村工作点、具有政治思想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等,它对于提高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受过专业教育之后、在校内实践基地实习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专业对口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工厂和农村,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与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受到实践锻炼、获得实际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目前教育经费短缺、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校领导应从长远建设出发,实行校内经费使用的倾斜政策,对校内改进、扩建实验室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所需的经费,尽量予以保证,从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实际,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做好实验室改建和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目前,高校学生到校外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遇到很多困难,如;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所能提供的学生实习经费,不能满足厂方要收取的各项费用,甚至连支付往返路费和住宿费用也不够;由于激烈的竞争,工厂、企业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学生到现场后,多是组织一些参观性活动,学生很难实际操作;由于高校的多数教师包括专业教师,缺乏熟练的生产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现场对学生的实习难以进行具体的有效的指导。解决上述实际困难,最根本的对策,一是国家要不断增加对学校经费投入,学校要千方百计确保学生实习的必要经费;二是国家制订有关政策法规,激励工厂、企业主动热情接受高校学生实习。
落实场地结合点,要特别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总结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要坚持以下三条重要原则:
一是“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原则。“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一条根本原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组织高校学生到工厂、企业实习,不可能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些作法。高校既要依托工厂、企业的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完成学生校外实习任务,使学生受到实际锻炼和教育;同时,学校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发挥智力与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帮助工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重大科技攻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产品更新、职工培训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工厂、企业双向积极参与,双方互利互惠,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持续发展。
二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高等学校与工厂、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高等学校必须依靠工厂、企业提供学生校外生产实践基地;工厂、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必须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包括依靠大学的智力与技术支持。高校与工厂、企业的优势互补,就能共同发展,既促进高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能达到提高工厂、企业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是“专业对口、共同育人”原则。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除了少数是具有政治思想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之外,大多数都是专业实习基地。因此,它应同专业对口,这样才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坚持“专业对口、共同育人”的原则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一条重要原则,高校与工厂、企业都要明确以共同育人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