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沙滩文化的研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已渐次深入。沙滩文化之所以能崛起,有赖于沙滩教育的成功。因而,本文拟对沙滩教育作一较全面的探讨,为有志于振兴地方教育、文化的有识之士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
要使受教育者能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沙滩教育的卓有成效,就在于有一个适宜教育的环境。自然秀丽、田土肥沃、人民富庶,为沙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沙滩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高尚和耿介质朴的心理素质,为沙滩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内在的动因。郑珍《哀里》中曾形象地描绘说:“乐安唐旧县,极障界东绿。高处一俯望,山如微波蹙。双江绕春林,百里何秀曲。岂惟好山水,尤喜美风俗。农勤女纺织,商贩不运鬻。僻社萃廉秀,星居藩果竹。书无邓思贤。藏备四库录。叟或不识城,儿不识摴鞠”(《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六)。郑珍父母由鸭溪迁居沙滩,即源于鸭溪社会环境的恶劣:游手好闲之徒众多,或酗酒斗殴、或聚赌以牟利。郑母恐祸及子孙,才愤而迁居。
教育环境的优良,最主要在于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学习态度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黎恂一生严于律己、不苟言笑,“立不跛倚,坐必庄”,一言一动必遵循礼法。仕官数十年,家无玩物金器之藏,案头无棋牌等娱乐器具,“老无侍,暑无袒袒,非不科头,非疾不晏起。居处虽微,物度置必当。书卷经百十过常新整若未触手”(郑珍《行状》)。他年近七十,仍扫地抹桌。因而子侄辈能绍继其习。黎庶昌能见重于曾国藩,即因其勤奋成习,每晨四更便起床漱洗,将房屋打扫干净,几案收拾整洁,然后埋头苦读。后游历东西洋,受其风气陶染,然始终无不良嗜好,日常生活极有规律,“终身无宴起,治事无夕淹。居处寝兴有常度,所至屋室必整洁,几案无点尘。手抄书盈箱累箧无省笔。举动必循古礼,纤微不苟简,琐细辄躬视。”(黎汝谦《家传》)
吃苦耐劳、勤奋攻读,有战胜困境的勇气,不为环境的艰难所左右,是黎氏数代人的优良传统。黎国士因家计艰难,“教读以资衣食,昼则训诲生徒,夜则燃膏课诵。”家以织布为业,常贩商贸易,每次出外售布,则“挟所钞文艺册及笔砚以随。”与弟国柄同行,一出门即命国柄“口占一《四书》题,途次构思,寂无一语,及至场入店,腹稿已成,辄伸纸录之。或时在店,未及买卖,即取钞册熟诵。”(《黎氏家谱》矻矻穷年,“卒为膠庠领袖”。黎安理一生艰苦备尝,际遇坎坷。“生而赤贫,少时医卜星相负贩,逐什一之术无不业,而以余隙读书。”(郑珍《家传》年少时随父亲馆读于外,“家待养急,三四日必一负米归。归则拾薪汲水,储去后费。”(郑表《巢经巢文》)及长,课私塾于禹门寺。由于身负全家十余口人的生活重担,每夜尚需纺纱补贴家用。夜晚一边纺纱,一边膝头置经书一册,在灯下或炉火旁边纺边读,常至四更。郑珍曾感叹地说:“惟昔外王父,孝友发屯否。多能出少贱,此事特深至。”(《检外祖黎静圃安理府君文稿感成》)历三十四年,始学有大成。黎恂在咸同农民起义中,虽家室墓庐均被焚毁,四处逃难,但每到一处,必扫地焚香,“翛然对卷,诸孙环诵于侧,其屋庐图籍虽毁尽,若忘也。”(黎世昌《墓表》)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沙滩人才能读书不求显荣,不为物喜、不以物忧。郑文清曾率郑珍、黎兆勋到山东长山县探亲。至朱仙镇,遇李文成起义。居民大半逃散,滞留旅店近数月。在生命朝不夕保的情况下,仍严督子侄课读。守店老人不解地说:“生死未可知,何苦尔。”郑父答曰:“如当死,不读书不死耶?如不死,徒澜浪奚为也。”住数月,郑珍读完全本《毛诗》。咸同农民起义时,贵州停乡、府试近十五年,城乡子弟望考途无去处,且买官鬻爵之风日炽,使不少人视读书为畏途,大多弃学,“倘徉沅岁月莫就师”、“舍册而易业”。(郑珍《送黎莼斋表弟之武昌序》《巢经巢文集卷二》)但沙滩人却不为时势所动。禹门寺筑寨成,黎恂立即设立学馆,教授子弟乡邻。云南布政使刘岳昭率楚军攻绥阳,途经禹门寺。见诸生于隆隆炮火之中,仍埋头苦读,书声朗朗。不仅赞叹地说:“黎氏后继必有人乎!”郑珍在禹门寺寨艰苦的环境下,虽贫病交迫,在临死前三个月,坚持治学与撰述,还完成了一部书稿。
贫能励志,贵能守节,方能对各种社会环境应付裕如。曾国藩曾谆谆教诲诸弟子侄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凡贵家之子弟,其矜骄流于不自觉;凡富家之子弟,其奢侈流于不自觉:势为之也。欲求家运绵长,子弟无傲慢之容,房室无暴殄之物,则庶几矣。”(转引自王澧华《曾国藩诗文系年》)黎氏诸人能不以仕宦、显荣而轻慢学问,是沙滩文化能绵延近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黎安理自山东长山县辞官归里,已66岁,但仍孜孜不倦地苦读。郑珍说他:“后来莫忘稽古力,老人虽老犹读书。我及见公返山庐,道气绷满八尺躯。绿袍赤杖想神度,记掷竹马时相扶。欲问当时读何籍,惟见卧起通鉴俱。堂堂大部数往复,精力不减洪景卢。”(《书外祖黎静圃府君〈读书秋树根图〉后》)黎恂任浙江桐乡知县,常到学宫为士子讲论诗文。曾国藩说:“人以进士为读书之终,我以进士为读书之始。诚得寸禄了三径资、事亲稽古,吾志也。”中年丁忧归里,不复出,日沉浸于古今典籍中。年八十余,仍手不释卷,笔不停披。在其影响下,其子孙多能潜心学问,衣着朴素,外人出入家门,认不出是官家子弟。
二
优化外部环境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能否培养受教育者的刻苦自励的自我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地发展自身,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现代教育学非常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沙滩教育,既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治学精神。黎恂为黎庶昌讲宋史,谈及苏轼少时读汉书以范榜自许。“恂恂之曰:‘汝于古人以何自况?’庶昌未加思考,脱口而出:‘陈同甫何如?’恂喜不自禁:‘大丈夫当如是也!’然后摩其顶而勉之曰:‘诗文所以经世。然有经世之志,必具经世之才,汝要多读史’”。(黎焕颐《一百五十年后看黎世昌》)在黎恂的教育下,庶昌少年时便意气超迈、抱负不凡。曾述及自己青年时说:“方十七、八岁时,读古人之书,即知慕古人之为,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世。”(《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也评价庶昌“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由于把追求知识作为学习的动力,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在学习中,就主动积极地投入,形成刻苦自励的向学精神。庶昌熟读经史,才能在26岁时上书皇帝,力陈时政,洋洋洒洒,以非凡的胆识,提出改革弊政的成套对策。
黎庶焘16岁时,父恺卒于开州训导任。弟辈幼小,最小的庶诚才2岁。他“既痛父没,煢煢在疚。又伤诸弟孤露,无与成立。乃遽发愤强起,求为人先。自其时,既已岸然旌异,迨后八、九岁,家居读书,益力志凛凛抗古矣。”(黎庶昌《先兄鲁新墓志铭》)对诸昆季董督愈于成人。每有述作,辄就诸弟传阅,互论成败得失。剖毫析厘,桃暇剔疵,总结经验。”交讼互褒,董劝并进,兄弟间自为师友俨如也。”(引同上)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互相激励,于咸丰元年中试成举人,其弟庶蕃也于咸丰二年成举人。对其作为,族中及邻里老辈均惊叹不已。伯父雪楼赞赏其才具,欣慰地说:“吾弟不死!”
黎兆勋、郑珍、莫友芝少时同事研席,相与切磋,锐志向学,力求贯通古今,但志趣各异。郑珍、莫友芝酷好经史,立志做一位通儒;兆勋则专力于诗词,凡古今名家之作,无不品味。黎庶昌《从兄伯庸先生墓表》说:“三家者互为婚姻,又同志友善。兄于是方领家政,外喜宾客、内督诸昆季。积苦力行,井井有条。日夕发书与子尹、子偲相违覆,以诗古文辞交摩互励,风气大开。久之,群从子弟服习训化,彬彬皆向文学矣。”
黎兆熙幼年艰于记忆,及长乃学诗。42岁时,还向外兄郑珍学文字学,“昼夜从事于声音文字之书甚力。每旬日必一见,见必多所疑问,每问必益深。”(郑珍《播雅》)临死前还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亲手装裱,以求学问大进。而且郑珍评其诗作“是真能于渔洋喉下探息者。”很有神韵派风韵。
三
中国学校教育,至清代已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目的以科举中魁为旨归,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等科举考试内容为准的。教育日趋腐朽,士子惟以八股试帖为业,教育成为科举八股的附庸。在这一超稳定结构的作用下,扼杀了无数英才。而所养之士,或为腐儒,或成书蠹。“尽困天下之聪明才力于场屋中,而场屋之士又尽一生之精力不为效命宣劳之用,徒用之于八比、小楷、试帖无足用之物,天下贸贸莫闻大道……使天地刚颜正大之气,消磨沮丧,而无一复存。”(黎庶昌《上穆宗毅皇帝书》)而沙滩教育,则能大异其趣,在教育目的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沙滩教育从根本上说,属于封建教育范畴,强调儒家的“修治齐平”思想,重道德、人格教育,以宋儒为规范。但当世人均以应试为目的时,沙滩人则能超越应试教育的藩篱,认为八股试帖不足学,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形成个体人格,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黎恂注《千家诗》,就是为了使学习者能“识一古人,晓一古事,知一托兴摅怀之所在。”以便能“引其灵悟而鼓舞其幼志”、“诱之入高明宏达之途”。黎汝琦常训生徒和家人:“读书须知富贵利达末节,可当修其孝悌而已。读书而不显扬,命也,数也;读书而不知务本,禽也,兽也。”
正因读书求务本,才不把读书作为致仕显荣的敲门砖。孜孜于学问,视文章为千秋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黎兆勋力求贯通古今,专力于诗词。对八股时艺,以为不足学,尽弃去。其父黎恂也任其发展,并不强求。24岁以古学第一补县学生员,虽十试于乡而不售,仍不愿摹习时艺帖括。经数十年刻苦研习,终于成为黔中著名诗人。其词作更是超越郑、莫,与全国词坛名家相颉颃。黎庶焘中年患胃疾,一年中频临死者数次,乃绝意功名,专力于诗。曾说:“穷于天者,吾不得而争之矣。千秋之业在人者,吾何敢让!”终日含咀英华,推审声律,“以鸣其坎壈不平之气。”为诗能刊落浮辞,屏去窕曼,至临死仍著述不绝。
黎庶昌则明确提出改革科举内容,要求在考试中“罢去一切八比小楷试帖”,把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二十四史纳入考核内容。认为殿试当“策问当世大务”。而且还进而提出设立以“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为内容的“绝学”等科,附于乡试后,“果有发明,与举人、进士一例进取”。(《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任川东道时,率先以薪俸创设洋务学堂,课程设置除传统经学外,增设外文、算学等科,教以自然科学知识以培养新型人才。辛亥革命的“大将军”、《革命军》作者邹容即肆业于此。
重视经世致用,实际才能,成为沙滩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由此,黎安理“医卜星相无不业”,黎兆熙精于会计业务,郑精堪舆之术,郑珏精于医道,常以其术周旋乡里。黎兆普少年应院试不中,便舍帖括而发愤学医。著有《荛本草》二卷、《脉法正宗》一卷,《瘟疫辨症》二卷等医学著作;且精于农业生产,能“相地势远近”,疏理潴浚,所获比常人“恒倍强半,至今乡农引以为法”。庶昌子尹聪,酷好古泉(钱币),专力收藏汉玉古印,撰《古泉经眼图考》、《古泉书录题解》等著作,至今为收藏家案头必备之作。由于沙滩教育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才能如此包罗宏富,异彩纷呈,显示了与传统士大夫家庭文化不同的肯趣。
更难能可贵的是,沙滩教育把劳动教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在《黎氏家谱》中,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叙述祖先勤于劳动的事迹。黎国士既教授生徒,又参加生产劳动。年老后,每至麦熟,以麦杆编草帽遍赐族人。黎国柄除耕田外,还亲操纺织,蚕桑、饲豕、养鱼、种树无不业,终日无闲。又善为竹木工,家中几桌榻凳,蓑笠筛箩筐篮之属,无不自制。黎安理一生勤于劳作。据传,安理中举,报子传讯,正置安理在田中耕田,使报子大为诧异。晚年弃官归家居,仍新事劳作,或编扎茅苫,或饲鸡喂猪,忙忙碌碌。郑珍曾描绘说:“七十老孟公,处置到鸡豕。三日一来过,琐琐身料理。”(《检外祖黎静圃府君文稿感成》)在执教中,首先强调学生要参加劳动。王青莲来馆就学,带上书童、伙夫,安理不予接纳。王父问其故,安理说:“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我的学生要扫地抹桌,自己料理生活的。”王父遣回书童伙夫,安理始接纳入馆。
在这一教育思想熏陶下,沙滩人都非常重视劳动。黎恺在《教余教子录》中就反复教育子女应勤于劳作,特别不能将洒扫应对之事附之仆役。并亲饲山蚕,在《石头山人遗稿》中保留了从放蚕到出丝整个过程描写的组诗。黎恂还写下了农学专著《农谈》。郑珍之母一生勤劳,不仅经常教育子女要重视劳动,还亲作示范。在《系哀四首》中,郑珍写道:“时来憩石上,汗泚慈色加。指麾小儿女,亦学事作家。观之不如意,复起为补苴。”正是在这一教育下,郑珍才可能写成他著名的《樗茧谱》。郑淑昭能秉承家训,精于蚕桑纺织诸种女工,随丈夫到四川大宁,亲纱率领媳妇与用人养茧数十筐,缫丝若干两,为山民作示范。
四
为使教育内容得到认真贯彻实行,沙滩教育很重视教育的全过程。其教育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现简述于下:
1.胎教:自妇女一怀孕,便要求孕妇生活有规律,清心寡欲,思想开朗,心情舒畅。对孕妇除正常的女工家务活动外,视其文化修养的高低或研读经史,或品味诗文,或吟诗谱词,练字习画,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增加生活情趣,调节生活节奏,杜绝一切暴戾淫污的不良影响,促进胎儿健康成长。由于沙滩重视对女子的教育,能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如黎尹融妻蹇仙桃不仅具有学养,而且著有《妃蘅楼诗》。郑淑昭也著有《树萱背遗诗》一卷,是贵州历代女诗人中有诗集传世的三者之一。其他妇女,也要求粗通文墨,这就成功地进行胎教。
2.学前教育:此阶段注意培养儿童高尚的志趣,良好的习惯,诱发其对诗书的热爱,在发展语言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方式主要联系生活实际教礼貌,讲故事,念儿歌,背诗词。力求能寓教于乐,不分时间、地点,见缝插针。由于女子大多粗通诗文,母亲在教育中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或在灶房或菜畦间,或在纺车、石碓侧边,教读诗文。长此以往,则能随声习诵,熟背如流。特别是识字教育,注重形象化,以适应儿童心理。首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让儿童熟悉,然后识一物进而识一字,由于具体形象,儿童掌握较快,记得住、认得牢。待儿童积累到一定时间,才教认较抽象的概念字。由于教育得法,一般儿童四岁时能背诵五言绝句数十首,识字三至五百,数百以内数,懂得基本礼貌,有朴素的是非观念,为进入学校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学校教育:根据沙滩的传统习惯,儿童启蒙读书是从四岁四个月四天开始,就要正式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约16年。黎兆铨在总结教育经验时,将其全过程归纳为四段:(1)背诵——以读、背为主,其内容为四书五经、《千家诗注》,黎恂还专门精选了唐宋元明各代的五言绝、律。文以唐宋八大家文为主。要求学生背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2)写作——在掌握了大量感性材料后,这一阶段以讲为主;分析篇章结构,写作方法。同时扩充阅读材料,内容涉及老、庄、荀等诸子百家,史则以《左传》、《史记》、《汉书》为主。同时开始写作,三天一诗,五天一文,称为“课期”。每有所作,要求午饭前必须交稿,饭后由教师当面评削,指正得失,以利学生知文章作法。(3)涉猎——读写有一定基础后,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则要求博览群书。除史书《纲鉴》必读外,其他可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广泛涉猎,向渊博迈进。(4)归纳——这阶段已趋成熟,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定向发展,进行专科研究。要求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有自己的观点,向知识的纵深发展。
除读书外,每日下午为习字,临《说文》及历代碑帖,间或抄缮选本书及窗稿。
重视图书典籍的收藏,使子弟辈能浸润于古今典籍之中,广闻博览,吸取营养,也是沙滩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此,已有多人论及、兹不赘述。
冯骥才曾说:“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的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公德》《当代名家随笔精选》)“以古为鉴,可以正得失。”我们能从涉滩教育中吸取有益的养份,为今天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才是研究沙滩文化和沙滩教育的唯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