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好心没得好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没得论文,好心论文,好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维民没有想到自己会从班长的位置上被“刷”下来,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兢兢业业地为同学服务,非但没人赞扬反而惹了一身不是。为此,一周内他连续写来3封咨询信,诉说心中的不平。
信中说,高一时他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后,处处以白求恩精神要求自己,同学住院,他三天三夜守在病床旁,光买补品就搭进100多元钱; 哪位同学没考好,他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一遍遍地解劝和辅导。可惜的是,好心不得好报。改选班长时大家不记得他克己奉公、率先垂范的种种好处,相反提了一大堆意见。例如,做事过分谨慎,缺乏创新意识;只知道按老师的意见办,不会灵活变通;要求自己与他人过于苛刻令人难以接受等。甚至背地里还有人戏称他为“套中人”。其实,什么叫苛刻、死板?无非是几个同学期末考试打小抄,他如实地把情况反映给了老师;个别同学不愿出早操,借口有病懒在被窝,他揭穿谎言,并在班会上点名批评。他分析,一定是那些原来就妒嫉他班长位置的人与他得罪过的同学串通一气,背后捣鬼,才使自己落到这种境地。信中他还发出感慨,人心不古,校园也不是一块净土,苦叹好人难当,好事难为。
接到咨询信后,我和他深入地交谈了一次,果然不出所料,他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工作认真负责,但对人对己都有一种完美主义的标准,不达要求绝不罢手。那次早操,他让全班同学站在寒风里,自己跑上楼,硬是把一个病号从被窝里拎了出来。同学都觉得他做得过分,而他认为,早操嘛,不经请假,就得出早操,否则就是对学校制度的破坏。后来,我又到同学们中了解情况,大家牢骚满腹,一致认为王维民是个好人,但就是太刻板,只顾个人威信,不知宽容和尊重同学。我初步判定,王维民同学的行为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反思了自己的失败,改变了思维方式,不再以完美主义的标准看待事物。于是,他心平气和地主动与结过怨的同学交换意见,热诚为同学办好事,最近终于被增补为学校团委委员。
在青少年中,类似王维民式人格的人并不罕见,只是很少达到他这样的程度。这种人格的形成往往有下列几条原因:首先是童年经验。父母如果从小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不让孩子有任何自由的空间和自主的余地,稍有错误便严厉责罚,孩子就很容易养成单纯而刻板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其次,身边有模仿的榜样。王维民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带有强迫倾向的人,为了在校运动会上争第一名,初为人师的他下了死命令,必须每个人都下场,不拿名次就没资格参评三好学生。正是老师的行为造就了学生的行为,也正是这样的老师才选择了这样的班干部。最后,与个人的见识和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幼稚和成熟之间,思维上、行为上容易走极端,一个饱经挫折和沧桑的成年人则通常不会如此。
带有强迫性人格倾向的人,在矫治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也比较急迫,恨不能一下子就改掉这个毛病,其实这本身就是犯了老毛病。正确的做法是给自己订一个改进计划(最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然后逐步加以实施。
在计划的第一部分,列举出本人这方面的种种表现,越详尽越好。之后分别归类,如学习、生活、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方面等等。以此作为改进的线索及改进情况的参照。
第二部分则主要分析每次出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并加以理性的批驳。如自己一次考试得了不理想的分数,当时立刻想到自己真笨,丢了不该丢的分。进而批驳这种想法:这是一种片面思维,虽然这次没考好,但从前一直考得不错,说明自己并不笨,只是因为某事分心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老师和同学并不会因一次的失利看不起自己。然后再努力找出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此来激发自信,学会全面地看待自己。
第三部分是改进步骤,先从小处改起,如毛巾没挂好、被子没叠整齐就反复地做;发言没得到老师的赞许就心生不快等等。由小到大,一周改掉一个小毛病,一月改掉一个大毛病,性格及行为逐渐得到改善,病态的人格就会回归于常态。
在计划的最后部分,应留出地方,填写每周每月的进步情况。当进步较大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某一毛病改正较慢时,记下反思的问题。这样,以不断反馈的方式强化行为,就会改进得更快。
标签:王维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