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视制造业增长结构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_石油资源论文

再审视制造业增长结构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_石油资源论文

制造业增长结构变化的再考察及其政策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启示论文,结构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结构的转变,是工业化所引起的现代经济增长中全面结构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结构转变的规律,W·霍夫曼和S·库兹涅茨等一些著名学者曾经给出过堪称经典的结论。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对1969~1973年107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 证实了库兹涅茨的结论。而6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佑一根据小汽车、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等消费资料的生产在重工业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和30年来霍夫曼比例的变化状况,指出重工业比例而非生产资料产业比例的增大是一切国家的普遍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各国、特别是处于工业化阶段国家的制造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已经挑战了霍夫曼和库兹涅茨的论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怎样一些新的特点?

(一)

资料显示,70年代以来,重型制造业的发展快于轻型制造业的发展依然是制造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不仅是人均收入处于中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现象,而且继续存在于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阶段。(注:本文中的行业主要指国际标准代码(ISIC)中制造业的三级行业。并按照联合国《世界工业统计》(《World Industrial Statistics》)中的分类, 把纸和纸制品、工业化学、其他化学制品、石油提炼、石油和煤制品、陶瓷制品、玻璃及其制品、非金属及其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专业设备等15个三级行业归于重型制造业部门,把食品(含两个三级行业)、饮料、烟、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品、制鞋、木材及其制品、家具装饰、印刷与出版、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其他等14个三级行业归于轻型制造业部门。)

在发展中国家,1980~1985年期间和1985~1990年期间的轻型制造业与重型制造业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1∶1.21和1∶1.83(参见表1)。 在H·钱纳里等所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 列举的1976年达到准工业化国家全部标准,即进入工业化阶段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南斯拉夫和墨西哥缺乏可比资料外,其余1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5个,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制造业增加值中来自机械和化学工业部门的比重在1970~1992年期间均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其中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土耳其、西班牙、爱尔兰6 国机械和化学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都达50%以上;在1976年达到准工业化国家大部分标准的17个国家和地区中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如泰国、中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伊朗、尼日利亚等制造业增加值中来自机械和化学工业部门的比重也都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发达国家,重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相对于轻型制造业也仍然要快得多。1980~1985年期间和1985~1990年期间,作为整体的发达国家的轻型制造业与重型制造业增长速度之比分别达1∶2.2和1∶1.55 (参见表1)。据此可以认为:70年代以来, 制造业中轻型制造业与重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从而结构比重上的变化,在总体上仍然吻合霍夫曼和库茨涅兹所揭示的规律。

表1 世界工业增长速度 单位:%

世界总计发达国家

时期 1980~1985 1985~1990 1980~1985 1985~1990

制造业 12 18 9

16

轻型制造业 8

13 5

11

重型制造业 14 20 11 17

发展中国家

时期 1980~1985 1985~1990

制造业21 41

轻型制造业 19 29

重型制造业 23 53

资料来源:“UN: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Feb.1992”.

我们同时注意到:7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增长结构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第一,在发达国家的快速增长行业中,重型制造行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8国为例,1960~1970年,增长速度位于前5位的行业中,重工行业与轻工行业之比为77.5∶22.5;1970~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7.5∶32.5;1980~1990年,继续降至57.5∶42.5。工业化学、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继续保持了作为主要快速增长行业的地位;但是,印刷及出版、其他化学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甚至饮料等行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参见表2)。第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趋同。在发达国家,石油提炼行业(353)、 钢铁行业(37)、机械和运输机械行业(382、384)曾是60年代最重要的快速增长行业;70年代末以后,总体平均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三级行业则是电气机械行业(383)、印刷与出版行业(342)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355、356),1980~1990年,它们的增长速度分别是38.8%、 36.5%和27.8%。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学和石油提炼行业(351、 352)、金属制品行业(381)、电气机械行业(383)、纸和纸制品行业(341)等重型制造业在整个80年代保持了最旺盛的增长势头; 钢铁行业虽依然增长较快,但其重要性显然已有所下降;轻型制造业中的纺织行业与服装、皮革、制鞋行业增长缓慢,而食品、饮料、烟草行业和橡胶、塑料制品行业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3)。

表28个发达国家增加值增长率位于前5位的行业

行业 1960~1970 1970~1980

食品 德3 意4

饮料

澳2加5英3

纺织 加4 加1

皮革及其制品 意2

制鞋意2

木材及其制品 德5

加4日1

家具装饰德5意1

纸及纸制品澳2法1美5 澳2

印刷、出版法5

加2

工业化学 澳1加5法2意1英2美2澳1德3日3英4美2

其他化学制品

石油提炼 澳4法4英3 澳4英5美4

石油及煤制品 日3

橡胶制品 德1意1美1

塑料制品 英1 德1英1

玻璃及其制品 英4 澳5法2德2美1

非金属及其制品德4

钢铁 澳3加5意5日5

有色金属 德2 日5

金属制品 意2美3

一般机械 加3日4美4

加3法4美5

电气机械 加2日1英5美3法1德3日2英2

运输设备 澳2加1法3意4日2 法3意5日4

行业 1980~1990 1960~1990

食品 澳4意3

德3意2

饮料 法4 澳5

纺织加4

皮革及其制品意5

木材及其制品 澳5美4 德4

家具装饰 意5美4 美5

纸及纸制品德4澳2法1

印刷、出版法3英3美2

工业化学 澳2加3英4 澳1加3法3意4日4英2美1

其他化学制品 澳1法2日5英2

石油提炼 澳3英4

石油及煤制品 加2

塑料制品 加1法1德1英1美1英1

玻璃及其制品 法5英5

非金属及其制品澳3 德5

钢铁 澳4

有色金属 德5意3 德1

金属制品 日5

一般机械 加5意2日3美3加2日3美3

电气机械 法4德2日1英5加5法2日1英3美4

运输设备 加4德3印1意1加1法4印1意1日2

专业设备 日2

其他 日4

注:表中8国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家简称后的数字表示增长率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工业统计资料,1987》, 《World IndustricSStatistics,1991》有关资料整理。

表3 1979~1990年制造业产品年平均增长率 单位:%

ISIC 行业世界 发达 欧盟 北美 发展中

代码 平均 国家

国家

31 食品、饮料、烟草2.4

1.6

1.81.95.7

321纺织0.4 -0.6 -0.80.52.8

322~324

服装、皮革、鞋 0.1 -2.1 -2.7

-1.43.3

33 木制口和家具1.1

0.5

0.01.72.8

34 纸、印刷与出版 3.3

2.8

1.93.37.3

341纸和纸制品 3.0

2.3

2.12.28.1

35 化学、石油、塑料制品2.8

1.8

1.12.47.2

353~354

石油和煤制品2.0 -0.8 -2.00.06.8

355~356

橡胶和塑料制品 2.8

2.4

1.83.35.4

36 非金属制品 1.2

0.1 -0.2

-0.64.6

37 钢铁0.4 -0.6 -0.8

-2.05.6

38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3.1

2.7

1.62.06.0

383电气机械5.1

4.9

2.62.69.5

384运输设备1.9

1.6

1.51.14.8

3 制造业 2.3

1.7

0.91.65.5

ISIC 行业 拉丁

代码

美洲 亚洲

31 食品、饮料、烟草5.6

3.8

321纺织2.0

1.8

322~324

服装、皮革、鞋 1.3

3.6

33 木制口和家具2.1

0.5

34 纸、印刷与出版 6.2

341纸和纸制品 8.8

4.8

35 化学、石油、塑料制品8.0

4.7

353~354

石油和煤制品9.6

3.8

355~356

橡胶和塑料制品 4.2

4.3

36 非金属制品 2.4

4.0

37 钢铁4.7

2.6

38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1.5

8.0

383电气机械1.5 12.0

384运输设备

-2.1

5.6

3 制造业 4.6

5.2

资料来源:根据UN:《World Industrial Statistics,1991,V2 》有关资料整理。

这些资料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尽管处在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70年代以来它们最重要的增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位于发达国家增长率前3位的三级行业, 电气机械行业、印刷与出版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与位于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前3位的三级行业,电气机械行业、纸与纸制品行业、 石油和煤制品行业,同属3个共同的二级行业,即金属制品、 机械和设备行业(38),纸、印刷与出版行业(34),以及化学、石油、塑料制品行业(35)。1979~1990年间,世界平均的电气机械行业,纸、印刷与出版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2.22∶1,1.43∶1,1.22∶1。电气机械行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这两个三级行业和纸、印刷与出版这个二级行业成为80年代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增长的主要来源。

(二)

尽管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尽管不同的行业相互替代成为不同时期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主要增长点,然而各国制造业的增长结构始终显示着丰富的多样性,即使是在不同时期达到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在同一时期处于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是如此。

1970~1990年期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8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各国增长率最快的5个部门分布于19个三级行业。其中美国的橡胶行业和家具装饰行业,英国的塑料行业、玻璃与玻璃制品行业,法国的纸与纸制品行业、玻璃与玻璃制品行业以及饮料行业,德国的食品行业和橡胶行业,澳大利亚的饮料行业,加拿大的纺织行业,意大利的橡胶行业、食品行业和皮革行业,都曾是70年代以来较长时期中增长率最快的行业。如果比较在不同时期达到相似人均GDP水平的国家,制造业的增长结构差异也是明显的。 按麦迪森的统计,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原联邦德国,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的日本,以及1970~1975年的意大利,以1990年盖—凯计算的人均GDP均在1万美元左右。处在同样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增长率高于制造业平均的前5个部门分布于20个三级行业。 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人均GDP非常接近的英、法、德3国,原联邦德国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行业在60年代是橡胶制品、有色金属和食品,与英、法很不相同;英国和法国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行业中虽有工业化学、石油提炼等两个行业是相同的,但其余3个也不相同。其中, 法国增长最快的是纸制品,而英国则是塑料制品,这两个部门在60年代的增长率分别达该国制造业平均增长率的19.31倍和4.81倍。

在七八十年代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制造业增长结构的差异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国家的主要增长点集中在电气机械行业,而拉美国家则集中在化工和橡塑行业,以及纸和纸制品行业。第二,在被认为具有“雁行模式”发展特征的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除电子设备制品部门在大多数国家的重要性比较一致外,各国制造业也呈现出颇为不同的增长格局。

(三)

对70年代以来制造业增长结构变化的考察给了我们三个层次上的政策启示。

第一,为工业化进程所不断证实了的重型制造业的增长快于轻型制造业这一规律,要求一个市场广大、资源丰富的大国的中央政府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重型制造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看,重型制造业快速增长这一规律不过是由需求所推动的结果。具体的推动力量有两个,一是最终需求所引致的中间需求的推动。随着工业化进程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大多数消费品的需求在品种、性能甚至数量上都是不断扩大的。这就要求工业部门提供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部件与材料,提供技术性能更好的机器与设备,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因此大幅度上升。这种中间需求的上升或许是从需求方面解释了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材料的机械和金属、化学等重型制造业总是快于轻型制造业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二是积累和消费等最终需求的直接推动。进入霍夫曼所定义的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具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加速,耐用消费品需求的高涨,都推动了重型制造业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的成熟,虽然基本建设规模的下降,设备利用率和材料利用率的提高会减少对重型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但是固定资本折旧的加速,人均资本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对重型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因此,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中央政府,在积极支持新兴制造行业的同时,不能放弃用新兴技术改造钢铁、石化、机械等传统的重化工行业并继续促进其发展的产业政策。只有独立和先进的钢铁和石化行业,才能有现代机械工业和材料工业,才能在电气机械、医药化学制品、橡塑制品等新的快速增长行业形成国际竞争力。在宏观上把钢铁、机械和金属加工行业作为“夕阳产业”,采取“收割策略”,实际上是忽视了行业间最基本的投入产出联系。

第二,各国制造业结构变化所显示的多样化和工业化模式的多元化,为地方政府各具特色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生动的依据。国内的不同地区同样存在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如果偏离了这些优势,地区的经济增长便不可能是高效率的。因此,地方政府在规划地方工业的发展时,不能把政策一般地向所有具有高收入弹性的行业倾斜,只能向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现有比较优势、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的高收入弹性行业,包括重型制造行业和轻型制造行业倾斜。

第三,认识制造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多样性特征,对企业形成正确的经营战略也具有启发性价值。我国是一个有着显著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各类产品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对出口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发达国家那种制造业快速增长行业多元化的局面也会逐步在我国出现,那些曾在一定时期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主要增长来源的行业,也可能很快成为我国不同省区的重要增长行业和优势行业。因此,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在具有较高收入弹性的行业和重化工新兴技术部门培育和发展竞争能力,是基于新技术条件下市场需求扩张趋势的一种理性选择。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以发展产品的特色和产品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也未必不是企业成长的一种理性选择。

标签:;  ;  ;  

再审视制造业增长结构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_石油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