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前景_债券市场论文

香港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前景_债券市场论文

香港资本市场:特点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资本市场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香港的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构成。长期以来,香港资本市场呈现股票市场一枝独秀,债券市场相对沉寂的格局。进入90年代,香港股票市场的市值晋身世界股市前八名,并被国际金融公司列为23个发达股市之一;香港债券市场的规模和集资额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最主要的债券市场之一。

综观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可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国际化

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特点表现为:对外高度开放,资金进出完全自由,以及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由于香港小规模、开放经济的独特经济背景,以及当地政府对经济发展长期执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香港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资本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高度集中。目前,国际上知名的投资银行几乎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超过120家。1994年,雷曼亚洲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设立定息债券研究部的外资机构。此后,所罗门兄弟公司和法国国家巴黎银行等也相继在香港设立资本市场机构。

在香港股票市场,外资投资于上市股票无任何限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500多名经纪会员中,外资经纪会员约有80多家,占会员总数的16%,交易额则超过市场交易总额的60%。在香港股市日常营运的资金中,以退休基金、互惠基金等形式出现的各类国际资金远远超过半数。在基本因素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几乎任何一次恒生指数的大幅涨落,都有大笔国际资金尤其是热线活动的踪迹,外资的去留直接决定港股的跌升。因此,美资摩根·斯坦利、日资野村证券等有关在其资金组合中增持或减持港股任何一个微小百分比的表示都可能引起恒生指数的巨幅波动。香港当地的大势分析人员在判断未来港股走势时,也将外资基金对港股前景的看法和由此可能引起的资金流向的变化作为仅次于利率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正是由于香港股市的高度国际化,从长期走势上看,恒生指数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多数年份几乎是步道指后尘,亦步亦趋。

香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则表现在海外机构参与香港债券市场的程度和交易的币种结构等方面。继1992年香港政府修订税务和印花税条例豁免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发行港元债券的税收后,这一优惠进一步扩展至泛美开发银行、北欧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等国际性机构。这些税收优惠措施降低了国际机构的发行成本,吸引更多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进军香港债券市场。在香港债券市场中,多边国际组织所占比重,已经由1991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近年来,在联交所挂牌的海外或国际机构发行的债券超过100种。目前,参与该市场运作的机构,已由世界银行、亚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扩展至美国、加拿大、瑞典和中国的政府和私人机构,交易币种则由美元扩大到加元和日元等。

2、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

香港资本市场的新产品、新工具纷纷涌现。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香港资本市场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一些大户在进行期指买卖的同时,大量买卖恒生指数成分股,以操纵恒指走势,配合其在期指方面获得大幅度赢利。这样,恒指走势与恒指期权变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恒指成分股出现了股价变动脱离其基本决定因素的可能。

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债券、变息债券,与各种指数、商品及货币挂钩的挂钩式债券、“步升”定息债券以及各种可换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券已增至129种。随着发行债券品种的增加,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券种类也将出现突破。

3、香港资本市场的日常运作中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由于香港存在所谓名义人制度,因而很难对其资本市场的股票持有人结构作出明确划分。但从总体上看,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包括地方经营机构、外国经营机构、地方企业和个人、东南亚投资者和与内地有关的组织。其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以各类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由这类机构投资者操纵的资金通常具有全球性调度的特点。

4、资本市场流动性差异较大

无庸赘言,通常情况下,香港股票市场交投非常活跃,流动性极高。1996年,全年总成交额为14122.10亿港元,进入1997年后,曾出现过日成交超过170亿港元的记录,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尚有待提高,尤其是表现沉闷的二级市场。通常情况下,除港府发行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有较高的流动性,平均每天成交超过150亿港元,高达平均发行额的60%左右外,其它债务工具的成交额只占联交所成交总额的微小比例。尤其是香港当地机构发行的存款证、中期票据和多边国际机构发行的高品质债券,几乎完全没有二级市场交易。

目前,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来说,九七过渡因素已经由日常打压大市的借口之一转为积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的加深将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内地融资中心的作用,从而推动香港资本市场深入发展。

90年代以来,内地积极参与香港资本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几年间,已有26家国有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集资45亿美元,形成香港股市中别具特色的国企H股。目前,各类具有内地背景的国企H股和中资企业股份市值已接近2000亿港元。在1992年以来中国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在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环球国债和环球债券中,香港市场所占份额在稳步扩大。1995年8月和1996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两次在香港发行浮动利息港元债券;1996年内地企业在港发行的国际债券达6亿美元;今年4月中国银行也在香港市场成功地发行了三亿美元的亚欧浮息债券。内地机构积极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内地资本市场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也会推动香港股票及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预计九七之后,香港作为内地海外资产与债务安排重要营运中心的功能将不断强化,其资本市场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

标签:;  ;  ;  ;  ;  ;  ;  ;  

香港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前景_债券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