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文教论文,学科论文,与其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和课改趋势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各地语文教改实践和“综合科目”考试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有机地结合和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容,在品味、感悟文本所反映的各种生活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熟练地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来学习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刘国正、陶本一语),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进而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语文负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中学语文是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有文学作品,有自然科学的说明文,也有社会科学其他门类的议论文和应用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培养文化综合素质的最佳科目。第二,语文教育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从语文单独设科开始至今百年的事实证明,语文学科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和知识做好准备,它还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德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育价值等等”(曹洪顺语)。要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等三个方面的价值,也只有在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来完成。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的功能,也只有在整合教育中才能充分得以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育的地位是“致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必须走整合教育的路子。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两大趋势涉及到整合教育问题。第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趋势。关注人的塑造,由倡导知识教学变为人的培养,使语文教育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第二是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摆到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综合,儒家的“经”,涉及政、经、文、史、哲等多个领域,伦常道德渗透其中,学童们接受的就是文道结合的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教育。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起“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的课程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强调了整合的学习要求,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等。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可供整合的显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图文的转换,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都有将语文知识与数学图表结合的考题;二是数理化等学科的数字公式或符号与文字的转换;三是从其他学科的文字材料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四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作为语文文本的背景资料等等。一句话,就是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事实证明,语文教育是可以也是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否则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目标就会落空。
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着力点
(一)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比较联系法,或者叫借助法。
笔者曾在《比较教学点滴》一文中谈到了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文中说:“语文课本中内容不仅与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科学内容相通,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相融,只不过教学目的和教材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我们教学《统筹方法》,自然会联想到数学知识;《石油的用途》中讲到石油中有碳和氢,会让人想到化学元素;《机器人》中讲到工业机器人是种自动的‘机械手’,又会使人联想到物理学原理。”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中涉及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光合作用,然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一定会联想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前,先布置复习《生物》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章节,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开通道,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章的说明顺序和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学习上。再如,我们在教学人物传记《哥白尼》和议论文《说谦虚》时,事先布置学生复习《世界历史》课本中“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一章,因为该章有一节专门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说谦虚》一文中说道:“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而顽固愚昧的统治者却把他们视为异端,禁止、烧毁他们的学说、著作,乃至把他们杀死、烧死……中世纪的黑暗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在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可问:本文对这段史实的表述与人物传记《哥白尼》及历史课本上的表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整合比较,学生可以明确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点,懂得议论文中对史实的叙述必须高度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的道理。
语文教育向其他学科开放,与其他学科融会整合,这不仅是从教材教法角度来考虑,更主要的是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来考虑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无论是升学还是走上社会,他们都面临众多需要独立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整合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教材,正是从这方面着眼,培养学生整合各种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作文提供材料,以达到单元作文训练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单元作文训练的题目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完成。如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作文题《剪刀的机械原理》写作时,我们先让学生复习《物理》第一册教材中“简单机械”一章,再拿一把大剪刀来,结合它的构造和功用,探究其原理,然后形成作文。再如,让学生写作《植树造林好处多》时,我们就指导学生在复习《向沙漠进军》《大自然警号长鸣》等课文的基础上,再整合《生物》《地理》《历史》等课本中的有关章节的知识,然后理清知识点的主次,最后形成作文。学生在写作小议论文时,整合政治学科的知识,能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不少学生一方面感叹作家写作方法巧妙,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又埋怨自己缺少方法,捉襟见肘。其实,孤立地看,写作方法就是那么一些,作家之所以能运用自如,主要原因正如张大文所分析的,在于“对要反映的生活,要说明的事理,要议论的道理业已认识清楚,在总体构思上已确立了一条认识路线,这样便能居高临下,使方法为表达服务。”所以说,方法问题首先是认识问题,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知识面的有效方法。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和统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思路打不开,内容空洞,语言干巴巴。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不快,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进行学科整合教育,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整合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激活和整合自己已学过的各科知识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乃至认识现实、认识世界。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认识的程度越深刻,写起文章来就越觉得有话可说;各科知识越是整合得好的学生,其作文能力就越强。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育中尝试了整合教育,学生的作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不少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仅发表在《作文月刊》上就有16篇,收入《徽州区中学生作文选》专辑中的作文12篇,有的还被山西的《语文报》、吉林的《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等报刊转载。
三、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科渗透整合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可从下列几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我们不能要求语文教师既通政史地,又通数理化,但要进行整合教育,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按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为单纯学语文而教语文,不能“各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分科教学是为了工作的便利,学生所受的教育是整个的,是不能割裂的”(吕叔湘语)。要有整体的观念,把语文课本看成是“综合性课本”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把以应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转到以发展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提高学科整合的自觉性。
第二,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一是坚持在职进修,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像前几年台湾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那样:“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诚如是,何愁知识不更新?二是要关注其他学科教材改革动向,平时随便翻翻其他学科的教材,如政治、历史学科的小论文写作等等,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源头活水”。三是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因为网络是一部真正的大百科全书。
第三,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提倡跨学科听课和小综合教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学科获得语文教学法的启示。譬如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图文转换,公式与文字的转换以及数字与文字的转换,英语学科的完形填空,各学科所共有的演绎、归纳等,都能给语文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第四,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努力钻研教材。一是要学习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学习课程改革的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使自己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二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结构,从微观上熟悉每册、每单元和每篇课文,努力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关于纬度、经度等四个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就与地理知识有关联。再如教学《石壕吏》这首古诗,就要整合历史教材中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