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管理创造竞争优势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利用知识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知识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8)03-0022-05

CLC number:G20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08)03-0022-05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多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理解、个人创造力和创新开发。知识作为厂商的一项基本资产,分布在个人、团体和组织中,正在改变技术创新和公司竞争的基础。厂商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开拓其已存在的知识,而且也要不断投资于探索新知识,作为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1]

对于知识价值的研究,很多文献进行了探讨。典型的如Lee et al.[2]采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方法,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传播等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构成了一个知识价值链模型。Chen et al.[3]则根据系统理论,建立了一个由知识投入、知识活动和价值产出三部分组成的知识价值链模型,经过投入知识和知识螺旋的创新活动,产出价值。黄卫国和宣国良[4]对有关知识价值链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然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知识本身是不能单独创造价值的。只有将知识渗透到产品或服务中,知识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和测度。因此,本文把知识纳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提出一种知识供应网络模型,用来分析知识管理对厂商竞争优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 知识和知识循环

2.1 知识的概念和维度

知识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通常有别于数据和信息,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最高层次。数据代表出自背景的观察或事实,通常无直接意义。把数据放在有意义的背景中经过组织,就形成了信息,一般以消息的形式出现。在经验、交流或推理的基础上,对积累的信息进行有意义地组织后所得到的就是知识,它能够进行预测、给出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指导下一步行动。准确地说,知识是有别于数据和信息的、能存储和巧妙操作的东西,是能知道如何行动的过程。[5]

根据知识的客体不同,OECD将知识分成技能知识(know-how)、用人知识(know-who)、事实知识(know-what)和事理知识(know-why)四类。[6]其中,技能知识是知道如何去做,意指行事需要技术秘诀和能力;用人知识是知道谁会做,意味着在人力资源方面能知人善任;事实知识是知道什么,意为具有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事理知识是知道为什么,即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然而,从知识的本质上看,知识要么是隐性的(tacit),要么是显性的(explicit)。[7]隐性知识指具有个人特质、难以清晰表达或交流、并在特定背景的行动中所显现出来的用人知识或技能知识。它存在于个人或个人团体中,从直接经验和行动中形成,只能潜意识地理解和应用,难以明确表达。它总是通过高度互动的谈话、讲故事和经验分享来传递,如个人见解、直觉和预感等。相反,显性知识指那些能脱离创造主体、可以传递和整理成文的知识,是一种从知识的拥有者手中提取并和其他人共享的事实知识和事理知识,存在于组织之中。即使脱离了创造和使用背景,显性知识也可用词语、数据、公式、规范、手册和录像等来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并容易在个人之间正式、系统地传递。

2.2 知识循环

在今天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传统上通过规模经济和产品与工艺创新来实现的优势正在逐步退缩。相反,市场日益动态化,使厂商将其关注焦点从规模经济和基于资产的资源转向柔性的和基于知识的资源上,以保护和改进其竞争地位。竞争优势的源泉已从规模经济转移到基于专有知识的经济(Economies of expertise)上来,通过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的关系来杠杆分布在组织网络中的知识。[8]这种知识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循环

在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中,厂商的信息系统所传递的内容也从数据、信息向具有智能分析的知识转移,影响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结果。

3 知识供应网络模型

随着从规模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知识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管理和竞争优势之间相互作用,如图2所示。厂商通过组织学习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知识管理为厂商创造新知识,然后整合到产品或服务中,产生规模回报递增效应,最终提高厂商的竞争力。反过来,厂商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后,获得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更大,可以加大对知识管理的投入、为组织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因此,这种知识供应网络反映了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2 知识管理(KM)与竞争优势的相互关系

知识管理和竞争优势之间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用一种知识应用网络模型来描述,如图3所示。当进行组织学习时,厂商通过投资学习、向别人学习和边干边学三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所有的知识都被整合到知识库中。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厂商关注知识创造、知识保持和知识转移三种知识管理活动,以便创造新知识。最后,所创造的新知识被整合到产品或服务中,使厂商的设计和技术开发、制造和配送/物流以及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知识供应网络由供应链、设计链和市场营销链组成,[9]共同作用于营销、设计、和交付产品及服务给市场客户。

图3 知识供应网络模型

3.1 竞争优势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原材料加工、制造活动转移到信息的处理、开发、应用和新知识上,导致回报递减的活动被回报递增的活动所取代。

回报递增是知识产业极为重要的特征。在网络外部性、客户锁定、转换成本和生产者学习等因素的驱动下,产品的价值随采纳产品的使用者增多而增加,领先的厂商往往保持领先,正反馈机制加强了胜利者对失利者的挑战。无论一个人取得领先的原因是什么——敏锐、机会或聪明,回报递增都会放大这种优势。有回报递增存在,市场暂时会向走在前面的提供者倾斜。

由于智力资产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和专门知识之中,并能为厂商提供物理的、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10]而技术进步(如集成电路)又正在改变知识产权和产品之间的连接。知识产权越多,形成的市场就越稳定。因此,这种财产结构、厂商激励和知识管理有助于厂商进行创新,建立智力资产,从而使厂商的回报递增,以便知识能形成竞争力。

所谓竞争力,就是指厂商在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具有优于其竞争对手的能力。随着这些环节变得日益知识密集和富有竞争性,资源有限的厂商必须有侧重地将战略重点放在核心业务(如新产品开发、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上,而非核心业务则外包给“世界最好”的供应商,以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ancies),以便在供应链网络中建立一个适当的领导位置。因此,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中心任务。

3.2 组织学习

厂商组织学习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企业信息入口(EIP)被看成是知识社区,其中每个成员(知识员工)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三种学习过程,即投资学习、边干边学和向他人学习。[11]通过这三个学习过程,每个知识员工获得与其任务相关的专门知识,或者建立新的前提条件(范例、计划或情景)来推翻已存在的前提。例如,为了完成某项工作,知识员工需要追踪和分析所有可得到的信息和显性知识,通过搜寻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和外部因特网来获得这些信息和知识。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软件等实用技术为从信息中获取知识提供了有效手段。最后,知识获得由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来系统引导,形成知识流,被集中到EIP,最终被整合到知识库中。

3.3 知识管理

基于知识观的理论指出,合作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厂商的雇员、业务部门和商业伙伴之间创造、协调、传递和整合分布的知识,从而形成厂商的竞争优势。[12]因此,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在组织内如何创造、保持和传递,[13]是一套新兴的组织设计和运营过程。

3.3.1 知识创造

组织的知识由先前储藏的信息和从环境中提取的新信息来积极地构造,通过社会的协作过程创造新知识。知识创造实体包括个人、集体和组织。严格地讲,知识是个人创造的。离开了个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创造知识。组织支持具有创造力的个人或提供个人创造知识的环境。

知识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典型的商业条件下,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创造新知识的关键过程。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较低水平的知识创造实体到较高水平的自动提升时,出现知识创造的螺旋运动。这种知识螺旋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来完成。即组织通过知识的组合(combination)、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的螺旋循环,使知识在隐性模式和显性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来创造知识。

例如,个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会作用导致知识创造。当员工和外部共享其隐性知识时,其他员工因此行动,形成新的经验和隐性知识。然后,这些员工反过来又和他人共享。每一个创新为更多的创新提供了知识创造的机会,丰富有关知识的存储,产生知识溢出。这些知识溢出在开发相关的技术中创造回报递增,导致零部件和子系统的模块化。这种基于兼容性和共同标准的模块化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3.2 知识保持

知识保持包括组织在知识库中存储其需要保留的重要知识,以便在需要时随时准确找回。知识的存储能力是组织记忆、存储和再使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包括组织的日常运营和支持员工的智力资产的绩效结构优化。个人能拥有高水平的知识,但如果组织的系统和追踪其行动的方法不行,整个知识资源将发挥不出其潜力。知识储藏能力为组织拥有,当雇员离开时由组织保持。在构造知识存储系统时,要着重考虑信息如何由不同人员团体来找回,并允许围绕所需知识、工作目标、用户专门技术、知识的使用和位置(信息储存在哪里)进行分类。采用多媒体数据库、查询语言、文本索引、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和文档管理等处理技术,可以使组织对过去的知识有效地存储和访问。

3.3.3 知识传递

知识可以在个人之间传递,也可以在个人和组织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Szulanski[14]认为,有三种因素影响知识的传递,即知识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关系的好坏、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以及吸收能力。例如,单位或组织搜寻和吸收知识的能力要么促进知识的传递,要么阻碍知识的传递。

当一个人在两个单位之间流动时,其在一个单位获得的经验影响在另一单位的工作,这时,知识跨过组织传递。厂商内或厂商间的知识传递涉及到制度的、电子的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移动。知识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好的途径是通过系统的转换,即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显性知识可以通过IT系统共享,而隐性知识最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共享。组织通过书面的沟通、培训、会议、内部(厂商内或供应链内)文档、岗位轮换以及顾问指导等形式有意地传递知识。工作流、工作组件、数据库、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视讯会议、电子公告栏、论坛、目录、列表服务器和图形应用软件都是知识传递的一些关键应用技术。

应该指出的是,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创造、知识保持和知识传递三个过程是彼此密切相关、相互协调的。例如,传递知识可以导致新知识的创造,而新知识最终以专利形式产生,在应用过程中经过整合来指导行动。此外,知识管理的三个过程都涉及对专利、商业秘密和商标等知识产权在法律、IT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保护问题。例如,由于知识管理一般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来具体实施。在系统的文档知识库中,知识由文件名、用户名、密码等来保护,以便收到请求并核对文件供用户后使用。在法律方面,知识产权法给版权和专利等提供保护,包括对侵犯知识产权提供法律行动的权利、对知识产权的商业应用提供详细的个人或公司授权以及允许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收取这种商业应用的费用。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员的流动会涉及到知识转移问题,应就技术秘密和使用期限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并加强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和贯彻力度。

4 案例分析

电子和通信行业是一个以需求不确定性和广泛使用外包为特征的动态行业。电子和通讯设备产品(如PC、手机、路由器和无线基站等)一般通过知识供应网络来设计、制造和交付。这种协作制造网络典型地由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EMS)组成,如图4所示。其中,OEM(如戴尔、思科和朗讯等)主要关注营销、R&D和高水平的关键设计,而制造等服务则外包给EMS(如伟创立(Flextronics)、旭电(Solectron)等)。OEM的营销与设计团队和EMS的制造团队一起制定项目设计、产量、成本、市场范围和交付日期等要求,并进行项目规划。EMS则进行产品具体设计、试制样机、生产准备、制造展开、产品配送以及产品服务等工作。这些阶段由一定的材料供应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持。这样,OEM通过将大部分的产品设计工作放在EMS,使产品设计和样机试制在同一个组织中完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并行运营、促进产品快速上市。

图4 电子设备制造的知识供应网络

例如,作为OEM的戴尔公司就提供了这种典型的知识供应网络范例。在业务快速推动的竞争中,戴尔将其资源集中在专门客户知识和下游支持系统上。信息共享系统加深了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外部的EMS等供应商实际上提供了所有戴尔的零部件设计和创新、软件以及计算机的生产(非装配)。戴尔只投资于具有独特价值增加的机会,避免了一体化的竞争对手和专业供应商所承担的庞大的库存、设施和开发风险。知识管理放在了戴尔的战略中心。通过直接为其客户服务,戴尔捕捉到市场的关键信息。由于有70%的销售对象是较大的机构,戴尔保证为每个主要客户配备专门的知识经理,全体员工追踪客户需要的变化和系统配置。这些将员工和安全“主页”网站的交互作用联系起来,使戴尔把客户的设计和关键安装知识保持数月,并为每个客户所需的特定系统的采购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开支。通过将生产要求和产品接口对供应商透明公开,戴尔降低了供应商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鼓励更多响应客户的创新,提高了供应商的业务成功概率。供应商提供了用于支持深度创新的专门知识的规模投资。越过戴尔,供应商不能单独满足的技术范围和客户要求。

5 结语

知识和基于服务的经济给厂商通过战略外包,从零件、组件和硬件子系统快速转移到基于知识的系统上并增加利润提供了无数的机会。

回报递增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特征。知识应用网络模型表明,厂商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保持和知识传递等过程来进行知识创新,然后整合到其产品或服务中,可以提高厂商的设计和技术开发、制造和配送/物流以及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建立智力资产,使厂商的回报递增,从而增强厂商的竞争力。

世界级制造厂商通过关注知识管理来建立战略柔性,以响应不确定的商业环境,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OEM通常除了将营销和关键设计保留外、制造和配送等其他服务外包给EMS,并关注和EMS一起建立一种知识供应网络来获得竞争优势。作为典型OEM的戴尔公司通过建立这种知识供应网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范例。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知识管理,特别是重视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员工的培养、知识产权的挖掘和保护,可以提升这些服务制造的竞争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7-12-16

标签:;  ;  

运用知识管理创造竞争优势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