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希尔, 普拉贾巴蒂(SUSHIL, PRAJAPATI)[1]2001年在《叶酸、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叶酸(FA)含量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RA)检测176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血清FA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者之间的差异。其 中,胃粘膜正常者9例,单纯的慢性胃炎(CG)87例,胃溃 疡(GU)26例,十二指肠溃疡(DU)34例,胃癌(GCa)20例。结果:176例受检者中,83例Hp感染者(47.16%)的血清FA含 量与93例非Hp感染者(52.84%)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胃、十二指肠各疾病组血清FA均低于正常组, 而Gca、CG患者则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P<0.05),胃癌组血清FA低于胃良性疾病组及 正常组,Gu患者血清FA含量高于CG组及Gca组 (P<0.05)。活动性胃炎与非活动性胃炎之间,以及轻度 胃炎与中度胃炎之间血清FA含量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不典型增生组的血清FA含量与胃癌组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P>0.05),与无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组相比 较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FA可能未参与Hp相关的胃肠疾病的致病作用。FA可 能对胃粘膜具保护作用,FA降低可能在胃粘膜早期癌 变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补充FA对防癌值得进一步研究。
唐春丽[2]2012年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SHP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2)是一种胞内酪氨酸磷酸酶,包含两个SH2区域,可以通过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激素类激活Ras-Erk通路。近年大量研究证实,SHP2是一种原癌基因。然而有动物实验显示,SHP2可以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SHP2是ZAP70调节JAK/STAT与ERK通路的下游调节因子。幽门螺杆菌CagA可以影响SHP2/ERK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互转化。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脂多糖(LPS, lipopolysaccharide)是否通过STAT3调控IL-6的表达影响胃癌的发生以及SHP2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个小时,westernblotting检测STAT3、SHP2的变化,Real time PCR检测STAT3、SHP2的mRNA水平的变化。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0min、1min、10min、30min、60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P-SHP2的变化;Hp-LPS (0、1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 P-SHP2的变化。给予SHP2阻断剂NSC87877(60μg/ml)干预细胞6小时后再给予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给予NSC87877与未给予NSC87877处理组,P-STAT3、P-SHP2、 P-ERK的变化;ELISA检测两组IL-6的表达水平。结果: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小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及SHP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p-LPS(0μg/ml、1μg/ml、10μg/ml)刺激胃癌细胞12小时,Realtime PCR检测STAT3的mRNA表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2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p-LPS(1μg/ml)刺激胃癌细胞(0min、1min、10min、30min、60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30分钟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SHP2的蛋白表达量30分钟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p-LPS (0、1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刺激胃癌细胞30分钟,western 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随着刺激浓度的增高而增加,总体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HP2不同浓度的蛋白表达量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NSC87877(60μg/ml)阻断细胞6小时后,westernblotting检测P-STAT3的蛋白表达量较未给予NSC87877处理组明显增加,P-SHP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强,P-ERK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IL-6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LPS可以激活STAT3促进IL-6的分泌增加。SHP2是幽门螺杆菌LPS激活STAT3促进IL-6的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背景: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近年国外学者在多种H.pylori菌株中发现一种新的毒素蛋白基因家族,因其表达的蛋白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故称为TNF-α诱导蛋白基因家族。TNF-α诱导相关蛋白(Tipα)在H.pylori致胃癌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毒素Tip-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是否依赖于NF-κB(核因子κB)途径。方法: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26695菌株扩增位于H.pylori0596的Tip-α基因,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Tip-α蛋白,Western blotting鉴定。Tip-α(12.5μg/ml)作用于SGC-7901、GES-1细胞不同时间点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Tip-α(12.5μg/ml、25μg/ml、50μg/ml)刺激细胞2小时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PDTC(四氢吡咯烷即NF-κB特异性的抑制剂)阻断NF-κB后检测Tip-α作用细胞后IL-8、IL-1β和TNF-α的变化。结果:用抗Tip-α抗体作western blotting检测纯化蛋白,证实已得到目的蛋白。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后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作用两个小时后炎症因子的表达达到高峰,总体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数据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分别以12.5μg/ml、25μg/ml、50μg/ml的Tip-α作用于细胞两个小时,研究结果显示给予Tip-α处理后,细胞因子的表达较未处理组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两个小时后细胞因子的表达达到高峰,研究数据并未显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Tip-α(12.5μg/ml)刺激两组细胞2小时后,ELISA检测SGC7901中炎症因子的表达量明显高于GES-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12.5mg/ml)阻断NF-κB后,Tip-α(12.5μg/ml)刺激细胞2小时,炎症因子的表达较未给予PDTC处理组明显下降。结论:幽门螺杆菌Tip-α可以通过NF-κB促进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症过程,重度萎缩性胃炎后期常出现肠化生(IM)、异型增生(ATP)、甚至癌变(癌变率2%~8%)。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现有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中存在甲基化异常,而叶酸缺乏可导致DNA甲基化的紊乱和DNA修复机制效率的减弱。DNA的甲基化异常程度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目的:探讨叶酸结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4例,其中Hp阳性90例,阴性94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a组43例,予标准叁联Hp根除治疗后再予叶酸治疗3个月。b组(47例)和Hp阴性者均予叶酸治疗3个月。各组治疗前、口服叶酸1个月、口服叶酸3个月时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各组治疗前及停药3个月时分别接受胃镜检查,并行内镜下评分、病理评分及t检验。各组治疗前及停药3个月时分别抽取静脉血并以ELISA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胃泌素17水平。结果:所有患者经叶酸1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t=1.38),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P=0.00)。所有患者治疗前胃镜下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P=0.00)。a组治疗后胃镜下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病理评分(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PGI水平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0);PGII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1)。所有患者治疗后胃泌素17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P=0.00)。结论:叶酸联合Hp根除治疗对萎缩性胃炎的转归有利,可促进血清PG及胃泌素的分泌。
邪兆, 黄志新, 罗琦, 周福生, 苏绍贤[3]2001年在《临床快速尿素酶诊断试验的意义及存在问题》文中认为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及Warren首次成功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toriHp)以来,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从微生物学角度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胃肠病学界的一个主体方向。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的Ⅰ临床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这一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
汪志凌[4]2007年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中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的比较及针对西南地区儿童适宜诊断方案的探讨目的:幽门螺杆菌和许多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早期的干预可降低疾病的危险度,而准确的诊断是关键,通过对多种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的比较,提出适合西南地区儿童的诊断方案。方法:1.对2006.5~2007.2期间以慢性腹痛、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在我院就诊的268名患儿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2.对其中筛选出的92例患儿同时完成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培养、HE及W-S染色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ELISA定量检查;3.以2002年全国小儿消化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为依据,计算上述四种诊断方法的检验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合西南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案。结果:1.92例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1例,阴性71例,阳性率22.8%;2.胃黏膜细菌培养、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47.62%、90.48%、80.95%、95.24%,特异性分别为100%、100%、98.59%、85.92%,准确性分别为88.04%、97.83%、94.57%、88.0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94.44%、6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59%、97.26%、94.59%、98.39%;3.胃黏膜细菌培养敏感性低于其它方法,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低于其它方法,胃黏膜细菌培养及血清学的准确性低于组织切片法,胃黏膜细菌培养的阴性预测值低于血清学及组织切片法。结论:1.在我院以消化道疾病就诊儿童H.pylori阳性率低于国内大多省市的报道;2.不推荐将胃黏膜培养作为H.pylori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但对根治效果不理想患儿有使用价值;3.推荐在一般医院开展组织切片法,视情况选用W-S染色或Giemsa染色,取材时常规胃窦单点取材即可,如前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应加取胃体组织1块;4.推荐在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时常规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查,但在结果观察中应排除影响因素的干扰;5.血清学检查对H.pylori感染的存在有一定的预警和很好的排警作用,可与其它方法联合应用于H.pylori感染的诊断;6.H.pylori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主张采用联合诊断,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切片法+血清学检查可作为诊断西南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的适宜方案。第二部分H.pylori感染后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变化目的:H.pylori感染者临床结局不尽相同,相关多肽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检测H.pylori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为探索相关多肽在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对H.pylori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儿童进行年龄、性别、BMI均衡性检验;2.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血清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3.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胃黏膜ghrelin mRNA的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象分析软件检测胃黏膜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值。结果:1.H.pylori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儿童年龄、性别、BMI无统计学差异;2.H.pylori感染组儿童血浆ghrelin、生长抑素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儿童,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儿童;3.H.pylori感染组儿童胃黏膜ghrelin mRNA的表达及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值均低于非感染组儿童,与血浆水平改变相符。结论:1.H.pylori感染可致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改变,这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2.Ghrelin及其拟似剂可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十分重要的价值。第叁部分ghrelin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ghrelin与年龄、性别、BMI的关系及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在H.pylori感染及非H.pylori感染下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作用途径和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总体组)、H.pylori感染组、非H.pylori感染组儿童进行血浆ghrelin、胃底黏膜ghrelin mRNA水平与年龄、性别、BMI的相关性分析;2.分别对总体组、H.pylori感染组、非H.pylori感染组儿童进行血浆ghrelin、胃底黏膜ghrelin mRNA与血浆生长抑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3.Ghrelin及其它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在各组间均未发现血浆ghrelin、胃底黏膜ghrelin mRNA水平与年龄、性别存在相关性(p>0.05);非H.pylori感染组血浆ghrelin、胃底黏膜ghrelin与BMI存在负相关(p<0.05);病程>12月H.pylori感染组血浆ghrelin与BMI存在负相关(p<0.05);2.在各组间均未发现血浆ghrelin、胃底黏膜ghrelin mRNA水平与胃泌素、生长抑素存在相关性(p>0.05);各组间血浆生长抑素与血清胃泌素水平均存在负相关(p<0.05);3.多元回归分析未发现ghrelin与年龄、性别、BMI间,ghrelin与生长抑素、胃泌素间存在线形回归关系。结论:1.ghrelin水平与BMI存在负相关关系从一个方面证实ghrelin参与了生长、摄食、能量平衡的调节;2.血循环中胃泌素与生长抑素水平的负相关关系体现了胃泌素—生长抑素—胃酸分泌轴对维持胃酸分泌平衡的重要性;3.Ghrelin与生长抑素、胃泌素等多肽可能存在相关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4.对功能相关多肽的相关性研究将为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胡昌平[5]2011年在《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分析其与胃大部切除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116例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患者为研究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运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IQLI)评估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包括胃镜、营养状况等的随访,评估其远期并发症,并分析其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评分较对照组低(102.5±10.2 vs 118.3±8.1,P<0.05),其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亦低于对照组(P<0.05),其贫血、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16例患者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残胃炎(100%),伴胆汁反流者49例(42.2%),吻合口溃疡20例(17.2%),幽门螺杆菌感染43例(37.1%),残胃原发癌5例(4.3%);贫血21例(18.1%),骨质疏松29例(25.0%)。其中,BillrothⅡ式手术患者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较BillrothⅠ式为低(12.8% vs 23.9%, P<0.05),而BillrothⅡ式胆汁反流发生率较BillrothⅠ式为高(48.6% vs 23.6%,P<0.05),其余残胃病变及合并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10年以上者,术后并发症多,包括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营养不良等;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10年以上者生活质量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下降;BillrothⅠ式残胃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BillrothⅡ式,而其胆汁反流发病率明显低于BillrothⅡ式,两种手术方式对H. pylori感染率无显着影响;胆汁返流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晶京, 房殿春[6]2008年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GERD中不仅H.pylori感染率较低,而且cagA的检出率也低,二者都与食管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亦有文献报告H.pylori感染与GERD发生无明显关系。H.pylori对食管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提高LES压力、降低胃内酸度和影响食管对酸的敏感性有关。有研究表明,H.pylori可以提高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亦有人认为H.pylori并不影响GERD疗效。因此H.pylori与GERD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评价。
林燕, 邵伟彪[7]2001年在《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 471例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的病史、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亚极量运动试验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生化检查 ,并与 64 3例同年龄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对照。结果 冠心病发病率阳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血清脂蛋白a明显增高 ,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有关
潘力行[8]2015年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242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收治的88例非冠心病设为非冠心病组。采用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指标,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冠心病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并对其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而两组叶酸、维生素B水平无明显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促进冠心病的发生。
许桦林[9]2004年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文中指出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组织损伤或症状 ,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包括烧心和 /或反酸 ,胸骨后疼痛 ,常见于餐后。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李俊青[10]2013年在《参七消痞颗粒对MNNG负荷多因素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NNG负荷多因素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目的:目前常用的MNNG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普遍存在耗时长、费用大、造模剂量不统一、出现病理改变时间不同等问题,且普遍缺乏停止造模后是否自我恢复的观察,故本实验欲建立MNNG同时负荷雷尼替丁、乙醇刺激、饥饱失常多因素致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动态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过程,确定不同病变阶段的造模时间,同时观察成模后停止造模4周和8周模型动物的自我恢复情况。方法:①观察高低两个不同浓度MNNG溶液同时负荷多因素致大鼠CAG病变情况: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1组(80μg/mLMNNG组)和模型2组(150μg/mLMNNG组);Control组大鼠常规饲养,自由进食饮水,模型1、2组大鼠每日自由饮用MNNG溶液(模型1组:80μg/mL;模型2组:150μg/mL),同时负荷每日灌胃给药雷尼替丁0.03g/kg大鼠体重,每周禁食一次,每次14-16小时,禁食第二天灌胃45%乙醇1mL/只,当天不再灌胃雷尼替丁。连续造模16周。②观察停止造模后模型大鼠的自我恢复情况:16周后模型1组大鼠再随机分为停止造模后恢复组(M1-A组)和继续造模组(M1-B组),模型2组大鼠也再随机分为停止造模后恢复组(M2-A组)和继续造模组(M2-B组)。第20周各组随机小样本取材,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病变情况。第24周正式取材,HE染色,分析病理结果。③动态监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的病变情况:每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进食饮水量及活动状态;在第12、16和20周各组大鼠随机取材,收集胃液,测定胃酸分泌情况,胃组织泡于10%的福尔马林液,HE染色,分析病理结果。24周实验结束,正式取材,仍观测胃酸分泌情况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①模型1组和模型2组大鼠在造模期间进食饮水量均明显减少体重增长较缓。②模型1、2组大鼠在12周已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模型2病变程度较模型1明显。③模型1、2组大鼠在16周萎缩性胃炎病变明显,模型2组部分伴有肠化生,模型1、2继续造模组大鼠20周、24周病变继续加重,多伴有肠化生。④恢复4周和8周,M1-A组和M2-A组大鼠胃黏膜病变未见明显恢复现象。恢复8周,M1-A组大鼠体重增长较明显,接近空白组体重,M2-A组大鼠体重与空白组仍有差异。⑤12、16、24周大鼠胃酸测定由于测定方法掌握不成熟,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具体见实验一讨论部分结论:①MNNG负荷多因素可复制大鼠CAG模型。②大鼠饮用80μg/mLMNNG和150μg/mLMNNG溶液同时负荷其它因素12周可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饮用150μg/mLMNNG溶液同时负荷其它因素16周可出现肠化生20周至24周可形成胃癌前病变。③MNNG负荷多因素致大鼠CAG模型造模16周后停止造模胃黏膜病理变化未见明显自我恢复,只是低浓度80μg/mLMNNG溶液致大鼠CAG模型组停止造模恢复8周后,体重增长有明显恢复,高浓度150μg/mLMNNG溶液致大鼠CAG模型组停止造模恢复8周后体重增长未见明显恢复。第二部分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目的:参七消痞颗粒为董建华教授的经验方,原为东方医院院内制剂,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该方由党参、叁七等9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消癞、清热解毒功能。复方现经过现代中药工艺制成颗粒剂。本实验参照第一部分方法建立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为其临床疗效和新药申报提供实验基础数据。方法:参照第一部分方法,大鼠自由饮用120μg/mLMNNG溶液同时负荷灌胃雷尼替丁、乙醇加上饥饱失常14周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之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七消痞颗粒(SQ)18、9和4.5mg/kg组,阳性药摩罗丹4.05g/kg组和叶酸(Folacin)2mg/kg组;另从实验开始即设正常对照组(Control);治疗组动物从第15周开始灌胃给药8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每周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22周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胃酸分泌情况,胃组织作常规HE染色,计算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厚度(L1/L2)。结果:①造模大鼠体重明显偏轻,参七消痞颗粒低剂量组和叶酸组对模型大鼠的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恢复作用。②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黏膜病变,胃壁较模型组厚,弹性较好,对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降低黏膜肌层厚度,升高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厚度比值(同模型组比较P<0.05、0.01)。③参七消痞颗粒高剂量组能增加胃酸酸度(同模型组比较P<0.05),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同模型组比较P<0.05、0.01),促进消化。结论:参七消痞颗粒对MNNG负荷多因素致大鼠CAG模型胃黏膜病变有显着改善作用,降低黏膜肌层厚度,提高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厚度比值,抑制胃黏膜萎缩;提高模型大鼠胃液酸度,增加胃蛋白酶活性,提示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有很好的药效作用。第叁部分参七消痞颗粒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至今未尚未明确,西医目前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目前虽取得可喜的进展,但由于中医是辩证治疗,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方药治则,治疗机制亦不同。本课题综合文献资料,从胃肠激素细胞因子和COX-2通路两方面探讨参七消痞颗粒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同第二部分①放免法检测PGE2,SS,CCK,MTL,GAS,VIP胃肠激素和IL-1,GH,EGF细胞因子。胃肠激素是人体内最大的激素系统,胃肠道的每一功能几乎都受到胃肠激素的调节。其中有营养胃、保护胃黏膜的PGE2、GAS;调节胃肠道分泌功能的GAS、SS、CCK;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的MTL、VIP、CCK、SS;细胞因子EGF、GH促进胃黏膜细胞更新修复,保护胃黏膜作用;IL-1不仅是重要的促炎因子,而且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②酶免法检测反映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胃蛋白原PGI和PG II。③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Bcl-2、IL-10、PCNA等蛋白表达情况。COX-2调控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在萎缩性胃炎、胃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OX-2主要通过调控其通路上相关的信号因子如Bcl-2、IL-10、PCNA等发挥作用。其中Bcl-2为抑制细胞凋亡蛋白;PCNA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IL-10为免疫抑制因子结果:①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可提高血清EGF水平,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②提高血清GH水平能促进萎缩胃黏膜的修复生长;③提高血清CCK水平,调节协调胃肠活动,并能促进多种消化酶的分泌;④降低血清GAS水平;⑤模型组COX-2、Bcl-2均过表达,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能显着抑制COX-2、Bcl-2的表达(P<0.05、0.01)。结论:参七消痞颗粒对胃肠激素及COX-2通路有明显调节干预作用,提示可能是参七消痞颗粒干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变的途径,抑制萎缩性胃炎向癌前病变甚至癌变方向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叶酸、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D]. 苏希尔, 普拉贾巴蒂(SUSHIL, PRAJAPATI). 广西医科大学. 2001
[2].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唐春丽. 南京医科大学. 2012
[3]. 临床快速尿素酶诊断试验的意义及存在问题[J]. 邪兆, 黄志新, 罗琦, 周福生, 苏绍贤.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1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中ghrelin、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D]. 汪志凌. 四川大学. 2007
[5]. 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分析[D]. 胡昌平. 苏州大学. 2011
[6].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J]. 赵晶京, 房殿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7]. 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J]. 林燕, 邵伟彪. 浙江实用医学. 2001
[8]. 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J]. 潘力行.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9].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J]. 许桦林. 医学新知杂志. 2004
[10]. 参七消痞颗粒对MNNG负荷多因素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俊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消化系统疾病论文; 幽门螺杆菌论文; 胃癌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胃粘膜论文; 胃泌素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胃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