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买不买”的实证研究与博弈分析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的经验研究和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买论文,中国石油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会观察到某种商品的价格与消费量同时上升的情形,这也就是常说的“买涨不买落”。由于“买涨不买落”似乎有悖于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需求定律,这一现象常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探索。最近对中国石油进口讨论的一个焦点就在于其中存在的“买涨不买落”问题。Cooper(2003)研究了23个国家石油消费的价格弹性,研究显示只有中国和西班牙的石油消费价格弹性为正,这说明中国石油消费存在“买涨不买落”现象。宣晓伟(2004)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当前的一般看法是,“买涨不买落”是由于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引起的。中国石油“顺价销售”的机制特点导致国内油价总是滞后于国际油价,进口商可以较准确预期到未来国内的油价,采取“买涨不买落”的战略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口量与进口价格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对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的解释。

如果只是看到石油进口和进口价格同方向运动,并不能说明就一定存在“买涨不买落”的问题。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而且石油进口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市场需求变动对石油进口的影响尤为重要。由于石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而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进口的较快增长也是正常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长对石油进口量的影响,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和石油的进口价格依然是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买涨不买落”会使我国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进口量不断攀升,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将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消费者福利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运用博弈分析方法,从进口商进口战略选择的角度研究了产生“买涨不买落”现象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进口商的“理性选择”却导致了我国福利受损的结果。

二、“买涨不买落”问题的提出

图1反映了世界石油消费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不难发现,除了20世纪70 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以外,两者运动趋势基本一致,消费和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世界石油市场我们尚不能说“买涨不买落”抑或相反。一方面因为价格与需求是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是影响石油消费和价格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扬和OPEC的影响有关,同时与需求剧烈上升具有密切联系。80年代,由于新油田的开发,OPEC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量减弱,虽然石油消费继续上升,但石油价格反而有所下降。

附图

图1 世界石油消费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注:1965—1983年的价格为沙特拉斯坦努拉报告的轻质原油价格,1984—2003年的价格为布伦特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下文中用到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

从图2中我国石油进口量和价格的关系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90年—2003年的原油进口量与国际价格相关系数达到了0.72。尤其是在1994年之后,相关系数达到了0.9。在分析中国的石油进口与价格关系的时候有一点比较便利,可以假设中国是价格接受者。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例比较小,近年来虽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与日俱增,但直到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也只占世界总进口量的不到4%,而美国和欧洲都占到27 %以上(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4);另一方面中国因没有期货市场的存在无法参与国际定价。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还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对世界价格产生影响。

附图

图2 中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数据来源: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4,《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4年。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近些年原油进口量与价格变动存在一致性,但我们还不能轻易地判断中国石油进口是“买涨不买落”。如前所述,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影响石油消费需求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很快,对石油的需求上升是很正常的。有可能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石油需求增长快,导致即使油价上涨较快还要大量地购买。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才能判断“买涨不买落”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如果已经考虑到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影响情形下,依然存在价格和进口量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便可认为存在“买涨不买落”。

三、“买涨不买落”的经验研究

(一)数据说明

中国石油定价体系在1998年进行了改革,并对我国石油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1998年1月—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我国的石油进口价格用进口金额和进口量的商来计算,数据来源于我国的海关统计数据。研究中以工业增加值增长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石油消费主要和工业产出相关。石油进口量与进口价格,工业增加值都采用月度数据。

(二)进口量、价格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协整检验

1.模型设定

从图3(注:由于各变量单位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数据都取了对数。) 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进口量、进口价格与工业增加值走势基本一致。我们可以初步假设三者之间有相关关系。假设进口量与工业产出和价格有关,服从下式的关系:

附图

图3 中国原油进口量、进口价格、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1998-2005年各期,《中国经济景气月报》1998-2005年各期。

附图

这里I、P、V,分别代表石油进口量、石油进口价格、工业增加值,下标t表示时间,α是常数项。考虑到石油运输时间,这里的工业增加值可以取滞后项,下标i代表滞后阶数(石油进口价格通过进口金额和进口量的商计算而得,不存在滞后问题)。验证是否存在“买涨不买落”就是检验系数β是否显著为正。本文在计量分析中,对石油进口量、进口价格和工业增加值都取对数值,公式(2)式中的LI、LP、LV分别代表I、P、V的对数值。这样,系数β可以被近似地看作石油进口的价格弹性。

2.估计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直接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会产生虚假回归问题(Grang-Newbold, 1974)。检验表明,LI、LP、LV均为非平稳数据,且LI、LP、LV~I(1),都是一阶单整变量。因此,本文采用EG两步法(Engel-Granger, 1987),检验LI、LP、LV的协整关系。首先对公式(1)中的变量取对数后进行OLS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LI[,t]=-2.17+1.2LP[,t]+0.34LV[,t-2]+[,t](2)

(-4.64)(9.1)(2.9)

R[2]=0.81,s.e.=0.24 T=82

(2)式估计系数下方括号中的数值为t值,T为样本容量。 若上述三个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则由上式计算的[,t]应具有平稳性。用[,t]做如下回归,并进行AEG检验:

附图

(-8.7)

R[2]=0.49 T=80 DW=1.98

回归估计的DW值非常接近2,说明公式(3)的残差序列已不存在自相关。进行EG检验,得到EG=-8.7,小于临界值-4.45(显著水平为 0.01)。 检验结果表明,LI、LP、LV之间存在协整关系。Engle-Granger(1987)证明,如果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OLS对(1)式的对数变量形式协整参数的估计具有超一致性。

根据这里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在考虑到工业增长对石油进口影响的情形下,石油进口和价格之间依然存在正相关关系(原油的进口价格弹性为正),这表明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确实存在。

(三)“买涨不买落”的短期统计检验

协整检验和协整回归表明了石油进口量、石油进口价格、工业增加值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的关系,但从短期进口行为的角度,是否也存在“买涨不买落”呢?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此进行检验(见表1)。 “买涨不买落”表现为进口量和价格呈同向变动关系,本文利用上述计量分析所使用的进口量与进口价格的月度数据,检验价格上涨、进口量也上涨以及价格下降、进口量也下降的次数。统计分析表明,在考察涉及的83次进口行为中,约有58%呈现出石油进口量和价格的同向变动关系。这意味着从短期石油进口行为的规律看,“买涨不买落”的现象在中国仍是存在的。

表1 原油价格变动与进口量变动

价格变动 次数 价格和进口量变动关系次数 百分比

价格上涨 52 P[,t]-P[,t-1]>0; I[,t]-I[,t-1]>0

30

57.69%

(P[,t]-P[,t-1]>0) P[,t]-P[,t-1]>0; I[,t]-I[,t-1]<0

22

42.31%

价格下跌 31 P[,t]-P[,t-1]<0; I[,t]-I[,t-1]<0

18

58.06%

(P[,t]-P[,t-1]<0) P[,t]-P[,t-1]<0; I[,t]-I[,t-1]>0

13

41.94%

四、“买涨不买落”的博弈分析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石油进口商的不同进口战略进行比较,检验“买涨不买落”的战略是否是理性的选择。

(一)模型设定

考虑一个两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博弈的参与人是进口商,另外引入一个“自然”作为虚拟参与人。博弈分为两期,T和T+1。在T期,“自然”N首先行动,决定价格的涨落。然后进口商IM观察到价格的涨跌,决定增加购买量或者降低购买量。在T+1期,“自然”再行动,决定价格涨落。价格的涨落决定了进口商IM的支付。这里假定,如果在T期进口商购买量增加,在T+1期价格上涨,进口商的决策正确,收益为1,反之为-1。同时假定,如果在T期进口商购买量减少,在T+1期价格下跌,进口商的决策正确,收益为1,反之为-1。

这里的假设是合理的。由于石油运输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 而做出购买决策、支付等也需要时间,进口商从做出进口决策到石油运回到国内销售需要约1—2个月的时间,所以进口商是当期购买下期出售。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进口价格要比国际石油价格滞后两个月左右(注:这里的进口价格是用海关统计的进口金额和进口量计算而得,而这一价格实际上是在1—2两个月前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定下的购买价格。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进口价格比国际价格滞后两个月。)。 这里还需要假设石油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低,即使价格上升了,依然不会影响销售。Cooper(2003)在研究了23个国家的石油消费的价格弹性后发现,只有中国和西班牙的石油消费的价格弹性为正,但数值很小。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根据上面的模型设定,我们可以画出本文博弈模型的扩展式(图5):

附图

图4 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1998-2005年各期,Dow Jones Energy Service。

附图

图5 石油进口商价格博弈扩展式表述

从博弈扩展式我们可以看到,进口商的收益决定于T+1期石油价格的涨落。由于在T期,进口商并不能够观察到T+1期的价格,这样进口商的进口战略就决定于对T+1价格的预期。我们用P[,1]表示T期石油价格上涨的概率,P[,2]表示T 期石油价格下跌的概率。T+1期石油价格上涨下跌的条件概率表示如下:

a.P[,11]=P(T+1 期涨IT期涨);

b.P[,12]=P(T+1 期跌IT期涨);

c.P[,21]=P(T+1 期涨IT期跌);

d.P[,22]=P(T+1 期跌IT期涨)。

进口商总共有四种进口战略(纯战略)供选择:

A.在期价格上涨,就增加购买量,反之减少购买量,也就是“买涨不买落”;

B.在期价格上涨,就减少购买量,反之就增加购买量;

C.在期不论价格涨落,都增加购买量;

D.在期不论价格涨落,都减少购买量。

对于不同的进口战略,进口商的收益或者支付取决于“自然”的选择——石油价格上涨或者下跌的概率。进口商选择不同战略的支付为:

表2 石油进口商不同博弈战略的支付

战略 支付

A P[,1]×P[,11]-P[,1]×P[,12]-P[,2]×P[,21]+P[,2]×P[,22]=P[,1](P[,11]-P[,12])+P[,2](P[,22]-P[,21])

B-P[,1]×P[,11]+P[,1]×P[,12]+P[,2]×P[,21]-P[,2]×P[,22]=-P[,1](P[,11]-P[,12])-P[,2](P[,22]-P[,21])

C P[,1]×P[,11]-P[,1]×P[,12]-P[,2]×P[,21]-P[,2]×P[,22]=P[,1](P[,11]-P[,12])-P[,2](P[,22]-P[,21])

D-P[,1]×P[,11]+P[,1]×P[,12]-P[,2]×P[,21]+P[,2]×P[,22]=-P[,1](P[,11]-P[,12])+P[,2](P[,22]-P[,21])

(二)石油价格的运动规律与进口战略选择

进口商选择不同战略的支付取决于石油价格变动规律。这里我们首先对1982—2004年的世界石油价格变动规律加以分析,研究选取了西德克萨斯州的中质原油(WTI)月度价格作为考察对象。图6为1982年2月—2004年12月间的世界石油月度价格涨跌图。在图中,向上的短竖线表示价格上涨,向下的短竖线表示价格下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向上的直线和向下的直线往往有聚集性,也就是说很少有单独只上涨或下跌一期的情况,往往是连续几期上涨或者下跌。这说明如果当期石油价格上涨(或下跌),下一期或下面连续几期石油价格将存在较大的上涨(或下跌)可能性。

附图

图6 国际石油价格涨跌图

数据来源:Dow Jones Energy Service。

表3 石油价格运动的统计规律

价格变动 次数

百分比 下一期价格变动 次数 百分比

价格上涨 142

51.6% P[,1]≈0.5 P[,t+1]-P[,t]>0 83

58.5% P[,11]≈0.6

(P[,t]-P[,t-1]>0)

P[,t+1]-P[,t]<0 59

41.5% P[,12]≈0.4

价格下跌 133

48.4% P[,2]≈0.5 P[,t+1]-P[,t]<0 74

55.6% P[,22]≈0.6

(P[,t]-P[,t-1]<0)

P[,t+1]-P[,t]>0 59

44.4% P[,21]≈0.4

我们再运用前文的统计方法,分析当期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下一期价格的变化趋势(注:作者同时也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检验了不同时期T和期T+1石油价格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也证明了两者显著正相关。)。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仍为1982年2月—2004年12月间WTI每月平均价格。

石油价格运动规律很复杂,进口商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初始也许并不知道石油价格如何运动,对P[,1]、P[,2]、P[,11]、P[,12]、P[,21]、P[22]的先验概率也许都是0.5,战略A、B、C、D并无差异。但是通过多次重复博弈,进口商就会不断根据贝叶斯法则更新自己的信念,形成P[,1]、P[,2]、P[,11]、P[,12]、P[,21]、P[,22]的后验概率。根据表4.1不同战略的支付公式和表4.2计算出的概率值,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战略的支付:

表4 不同进口战略的支付

战略 AB

C D

支付 0.2 -0.2 0 0

可以看出,进口商选择战略A的收益为正,选择战略B的收益为负,而选择C、D的收益为0。战略D(不论价格涨落都减少购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不符,这里完全可以剔除。由于战略B的收益为负, 它是一个劣战略。A和C都是可以选择的战略,其中A战略的收益更高,因此从理性的角度, 进口商应选择“买涨不买落”的战略。尽管这一战略可能对中国的福利造成损失,但却是进口商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的体现。

五、结论

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即使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一因素,中国的石油进口依然存在着“买涨不买落”的现象。表面上看,进口商的这种行为似乎是非理性的。但是从进口商的进口战略选择来说,这种进口战略却是最优的。由于石油进口与销售的时滞以及石油价格的变动规律,进口商短期的理性战略选择会导致石油进口的“买涨不买落”。对进口商而言,这是理性的行为,但是却可能导致我国整体福利的损失。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引申出的推论是,国内原油期货市场和石油储备的建立和完善对缓解“买涨不买落”这一问题将是有益的。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条件下,下期价格也很可能会下跌,进口商为了规避风险就不会增加进口。而在国内存在期货市场的条件下,进口商就可以在国内期货市场根据进口价格确定期货的价格,卖出期货,锁定售出价格,避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风险。而消费者根据价格决定购买量(这里的一个前提是普通的原油消费者不能够准确地预期价格的变动,一般而言这一假定是合理的),价格下降会促使消费者的需求量上升。这样进口商就不会在价格下跌时减少进口量了。此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也能够起到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稳定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比较低的时候,采购原油储备,国际原油价格过高的时候释放储备,可以缓解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的运动具有上升趋势。一方面,石油供给非常有限。如今世界已开采出了1980年已知储量的80%,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石油储量可供开采41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4)。另一方面,石油需求却一直十分强劲。因此,如果没有新的替代能源出现,油价在长期是会继续攀升的。我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已达50%以上,随着入世以后我国石油进口逐步放开,原油进口配额不断增加和最终取消,进口量很可能会持续攀升。因此,从长远看在高价位上大量进口石油的状况并不能依靠期货市场或者进口商的进口战略调整来解决。我国有必要通过开发新能源与替代品,减少高价进口石油给经济社会带来的福利损失和其他负面影响。

标签:;  ;  ;  ;  ;  ;  ;  ;  ;  ;  

中国石油进口“买不买”的实证研究与博弈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