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发华[1](2018)在《郑观应科技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先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使中国登于富强之境的人生理想,他在长期实业探索中,始终致力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启蒙和发展,一生勤勉有加、心系天下,对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郑观应科技思想的形成是时代诉求与郑观应个人经历综合作用的结果。清政府内外交困的窘境和西学的传入,刺激着郑观应的意识觉醒。中西文化交相抚育和工商实践的历练,促使郑观应努力探索救亡道路。郑观应涉足众多领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技思想谱系。郑观应主张大力发展制造,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提出兴实学、废八股的主张,并深入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形成了他的科技教育思想;郑观应对科技专利的特点、条件、年限、申请专利的流程、专利机构的设立、有效专利、无效专利等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科技专利的功能有深刻的理解,并将科技专利思想物化为织布工艺的十年专利权,形成了他的科技专利思想;从光学、机械学、电学追寻中国古代领先的科技成果,探析西学中源的理论依据,有利于减轻当时传播西学的阻力,深化清朝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科技的理解,形成了他的西学中源思想。郑观应的科技思想,既有其独特性和进步的历史意义,又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郑观应的科技思想,呈现出科技思想与科技实践相结合、科技思想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特点。郑观应推动科技发展的鲜明立场和坚定信念,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启蒙;他对西学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了中西之间的科技交流;他推动科技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具体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清朝的历史窘境和郑观应的人生历程,导致他成为“好博不专”的科技专家,他的科技思想也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
高经宇[2](2009)在《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探析》文中指出美国实用主义技术哲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哲学流派,近些年来引起我国技术哲学界的高度关注。实用主义技术哲学家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理论背景,界定技术含义,归纳技术本质,定位技术价值,剖析技术问题,分析技术现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实用主义特色的技术观。可以说,实用主义技术观一反传统技术观,不仅将技术定位为有形制品与无形制品,而且还将技术理解为行动过程,形成动态技术观;扬弃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与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形成了以技术认识论为核心的、带有分析哲学色彩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可见,对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宗旨和要义所在。本文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力求客观全面地介绍和评析实用主义技术观。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实用主义技术观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实用主义技术观形成的理论背景,即实用主义的相关内容,包括实用主义的思想渊源、兴起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化及基本思想特征等情况。再次,选取了约翰·杜威(John Dewey)、拉里·希克曼(Larry A.Hickman)、约瑟夫.C.皮特(Joseph C.Pitt)、保罗·杜尔宾(PaulT.Durbin)四位美国技术哲学家关于技术界定、技术本质、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进行论述。初步概括出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具体表现,即实用主义技术观是动态的技术观,从动态角度对技术进行考察;实用主义技术观是实践的技术观,强调技术研究立足于实践;实用主义技术观是广义的技术观,致力于在不同境遇中理解技术;实用主义技术观是谨慎乐观的技术观,认为技术负效应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类缺乏勇气和想象力;实用主义技术观是人本主义的技术观,认为技术的主体是人,人的技术决策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用主义技术观的价值和局限性。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揭示出实用主义技术观对技术与社会关系、技术伦理、技术教育的启示及意义,为我国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荆筱槐[3](2007)在《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文中指出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它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头脑当中,对于观念主体的分析成为技术观研究最为基本的内容。技术价值观是人们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技术价值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它作为技术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导甚至规定着人们在技术活动中的技术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技术选择和技术发展模式。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关系是表现为嵌入与被嵌入的关系,辨析两个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房丽华[4](2007)在《社会转型时期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薛福成,晚清着名的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杰出外交家。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去研究薛福成的思想,论述了薛福成近代化思想产生和演变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及影响。薛福成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思想演变有着复杂的历程。他继承并发展了魏源、林则徐的思想。在曾国藩幕府时期,薛福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使命感。再入李鸿章幕府,运筹帷幄。出使西方以后,传统的儒家观念进一步受到冲击,他对于变化了的世界的重新认识,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深刻的体验,接受西学,已经成长为新型知识分子。他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重新思考国家的命运,其视角也逐步转移到新的认识层面上,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的先河。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演变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过渡特质。他的近代化思想也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因此推动晚清社会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刘立[5](2007)在《薛福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是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的农业社会为基础,大多倚靠手工制作,依靠师徒相承,更多的是经验的传承,较少学理上的探究。洋务派的实践则是从直接购买军事器械发展为购买“制器之器”,进而重视制造机器所需的技术,开始了技术的转移和本国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洋务派的实践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19世纪70至90年代是早期维新派思想发生、发展的时期,他们不仅肯定了制造机器的必然趋势,而且提出了振兴“工艺”的主张,即有托古改制的意味,也是为革新传统工艺在观念上的积极探讨。早期维新派明确指出近代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变,以主要为农业经济形态服务发展到主要为工商经济形态服务;由以手工制作为主,向机器制造的转变。当然,这些思想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是这些思想为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工艺设计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就思想的发展阶段而言,晚清七十年间,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转化的序奏。本篇论文之所以会选择薛福成作为个案研究,一方面是由于薛福成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薛福成的思想由洋务思想逐渐发展为早期维新思想,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跨度,在研究上提供了纵向比较的可能,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薛福成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能折射出晚清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趋势。薛福成的思想可以说浓缩了晚清几十年间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既受到明末清初经世之学的影响,也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思想和人格的熏陶。薛福成在置身于洋务实践的同时,承继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思想,但也从理性认识上更加周全、深入,实现了“出于洋务”又“高于洋务”的转变。此外,薛福成的着述颇多,已经刻印的有《庸庵全集》(包括《庸庵文编》、《庸庵文续编》、《庸庵文外编》、《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浙东筹防录》、《出使奏疏》、《出使公牍》、《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等十种)、《庸庵文别集》、《庸庵笔记》等,为考察薛福成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最后,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可以说涉及到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参观考察了很多工厂、博物院、教堂等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和评论,对这些资料的有效使用,必将成为本篇论文的亮点。薛福成对中国古代技艺传统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对于认识古代工艺思想的发展,仍具有意义。本篇论文预期得出的结论是:以薛福成为代表的思想家,勾画出了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向近代工艺设计转型的一个趋势,即转型的基础在于整个社会基础的重建,特别是工商经济形态的确立,机器制造逐步发展为中国近代工艺设计的基础。
吴虹[6](2006)在《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 ——一种关于技术的政治哲学研究》文中提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进步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社会中,技术作为双刃剑,不仅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广,而且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研究技术给社会造成的后果、制定相应对策固然必要,但是,探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动因,特别是政治方面的动因则更为重要。 人类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动物,她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的。一方面,人类在与自然发生关系过程中,需要凭借一定的技术,才能从自然中获取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同时,作为社会的人,需要借助一定的政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与政治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两个必需工具。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被用来满足其自身生活、生产的社会需要,运用已有的一定经验、知识,通过人体的有关器官或凭借一定的工具、机器、设备等媒介而不断发现和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技术本身具有技术实存的“天然性”、技术显露的“过程性”、技术发现的“偶然性”、技术深层的“内隐性”、技术获取的“价值性”和技术使用的“功利性”。技术的产生与进化具有过程性特征,其本身既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技术负荷政治的场域,主要体现在技术的产生、进化、转移和扩散等环节。但是,技术负荷政治也要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技术始终是用于满足各种需要的工具。只是经历了从最初因为偶然获得的工具,即相对原始的“自然工具”来满足其自身基本生存需要开始,不断实现了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而主动寻找、发明新工具的转变,并促逼、控制着负荷社会、政治需要和目的的技术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技术是政治的载体,政治是技术的灵魂,技术具有亲和政治的属性,政治具有偏好技术的倾向。技术负荷政治的需要,具有固定的指向和场域,同时,在技术负荷政治的过程之中,也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制约。 技术对政治的负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充分。人们的利益追求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巩固和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都促逼并控制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霸权主义的无止境扩张、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政治地位的攀升和国际社会间的政治抗衡与冲突,特别是在全
徐奉臻[7](2001)在《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析现代化进程有许多维度 ,其中观念形态的构建是最具根本性的。而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 ,对观念子层面的剖析却始终是一个弱项。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薛福成 ,其技术观是中国早期躁动的现代化之梦的缩影。薛福成的技术观主要体现于 :关注技术及技术思想的缘起 ;在现代化需求之下思考技术的功能与意义。虽然薛福成的技术观也有局限性 ,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不失为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启示与借鉴。
二、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郑观应科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郑观应科技思想形成的条件 |
2.1 时代背景因素 |
2.1.1 内外交困的刺激 |
2.1.2 西学的启迪与影响 |
2.2 个人主观因素 |
2.2.1 中西文化交相抚育 |
2.2.2 工商实践的历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郑观应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科技教育思想 |
3.1.1 富强之基在格致制造 |
3.1.2 国家之盛衰视乎科技人才 |
3.1.3 科技人才之优劣出于学校 |
3.1.4 时文不废则实学不兴 |
3.1.5 究近代科技落后之源 |
3.2 科技专利思想 |
3.2.1 对科技专利制度的认识 |
3.2.2 对科技专利功能的认识 |
3.2.3 科技专利思想的物化 |
3.3 西学中源思想 |
3.3.1 光学层面的西学中源思想 |
3.3.2 机械学层面的西学中源思想 |
3.3.3 电学层面的西学中源思想 |
3.3.4 中学和西学层面上的西学中源思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郑观应科技思想的基本评析 |
4.1 郑观应科技思想的特点 |
4.1.1 科技思想与科技实践相结合 |
4.1.2 科技思想与政治思想相结合 |
4.2 郑观应科技思想的历史意义 |
4.2.1 推动近代科技启蒙 |
4.2.2 促进中西科技交流 |
4.2.3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
4.3 郑观应科技思想的局限性 |
4.3.1 “好博不专”的科技专家 |
4.3.2 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思想基础 |
2.1 实用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
2.1.1 时代背景 |
2.1.2 思想渊源 |
2.1.3 历史演化 |
2.2 美国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征 |
2.2.1 实用主义是行动哲学 |
2.2.2 实用主义是实效哲学 |
2.2.3 实用主义是进取哲学 |
2.3 美国实用主义对技术观形成的影响 |
2.3.1 从真理观角度的影响 |
2.3.2 从方法论角度的影响 |
2.3.3 从实践观角度的影响 |
3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具体表现及特征 |
3.1 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
3.1.1 技术的定义 |
3.1.2 技术的本质 |
3.1.3 技术的价值 |
3.2 希克曼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
3.2.1 技术定义 |
3.2.2 技术创新 |
3.3 皮特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
3.3.1 技术的定义 |
3.3.2 技术行动模型 |
3.3.3 技术与科学 |
3.4 杜尔宾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
3.4.1 技术的定义 |
3.4.2 技术伦理思想 |
3.5 实用主义技术观一般特征 |
4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评价及启示 |
4.1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评价 |
4.1.1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价值 |
4.1.2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局限性 |
4.2 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启示 |
4.2.1 实用主义技术观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
4.2.2 实用主义技术观对技术伦理的启示 |
4.2.3 实用主义技术观对技术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观的概念解析 |
二、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解析 |
三、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四、辨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4)社会转型时期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近代化的概念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三、本文写作的主旨和意义 |
第一章 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成因 |
一、个人早期生活经历 |
二、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氛围 |
三、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影响 |
四、曾国藩、李鸿章对他的影响 |
五、使节生涯对他的影响 |
第二章 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内涵 |
一、经济思想 |
(一) 振兴商务,发展民族工商业 |
(二) 大修铁路,促进经济发展 |
(三) 发展大机器工业生产 |
二、军事思想 |
(一) 裁汰绿营,练新兵 |
(二) 更新军事装备 |
(三) 筹建海军,加强海防 |
三、人才与教育思想 |
(一) 改革科举制度 |
(二) 擢用新型人才 |
(三) 提倡全民教育 |
四、外交思想 |
(一) 主张维护与越南、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
(二) 主张修改不平等的条约,挽回丧失的主权 |
(三) 重视外交策略的运用 |
五、侨务思想 |
(一) 主张在海外添设领事,保护华侨 |
(二) 呼吁清政府豁除旧禁,保护归侨 |
六、民主思想 |
(一) 羡慕西方的议会制 |
(二) 主张君主立宪 |
第三章 薛福成思想的演变与特色 |
一、近代化思想的演变 |
二、近代化思想的特色 |
(一) 体现社会转型的时代特色 |
(二) 具有鲜明的重商主义色彩 |
(三) 充满时代精神的爱国情怀 |
(四) 关注社会现实的忧民情怀 |
(五) 匡时济世的治国抱负 |
第四章 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影响 |
一、对晚清上层当权者的影响 |
二、对晚清外交和侨务的影响 |
三、对晚清思想界的启迪 |
四、对晚清新政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5)薛福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薛福成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薛福成的生平 |
2.1 生平 |
2.2 科举与经世之间 |
2.3 佐幕 |
2.4 浙东筹防 |
2.5 出使四国 |
第三章 薛福成思想的几个相关点 |
3.1 对世界的认识 |
3.2 变法思想 |
3.3 工商思想 |
3.3.1 工基商纲的思想 |
3.3.2 劝工思想 |
3.3.3 用机器殖民养财的思想 |
第四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4.1 西学影响和冲击下的士大夫心态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薛福成年谱 |
附录 2 薛福成出使期间参观考察统计表 |
致谢 |
(6)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 ——一种关于技术的政治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由和目的 |
1.1.1 理论蕴涵 |
1.1.2 现实指向 |
1.1.3 问题目的 |
1.2 选题的意义和可能 |
1.2.1 理论层面 |
1.2.2 实践层面 |
1.2.3 选题可能 |
1.3 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论文的结构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负荷政治的理论阐释 |
2.1 技术和政治: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种关系的集中表现 |
2.1.1 技术的内涵、进化及其过程特点 |
2.1.2 政治的涵义、功能及其形式 |
2.1.3 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模式及作用机制 |
2.2 技术负荷政治的内涵 |
2.2.1 技术负荷政治的涵义 |
2.2.2 技术负荷政治的过程性及其动态性 |
2.2.3 动态进步的技术负荷相对稳定的政治机制 |
2.3 技术负荷政治的场域 |
2.3.1 技术产生的政治负荷 |
2.3.2 技术进步的政治负荷 |
2.3.3 技术转移的政治负荷 |
2.4 技术负荷政治的制约因素 |
2.4.1 技术负荷政治的政治制约 |
2.4.2 技术负荷政治的经济制约 |
2.4.3 技术负荷政治的文化制约 |
第三章 技术与政治关系的历史嬗变 |
3.1 古代社会中技术与政治关系探源 |
3.1.1 古代社会的技术状况及其适用 |
3.1.2 古代社会的政治状况及其技术需要 |
3.1.3 古代社会技术对政治的诉求 |
3.2 近代社会中技术与政治关系的考察 |
3.2.1 近代社会的技术演进及其社会作用 |
3.2.2 近代社会的政治进步及其社会影响 |
3.2.3 近代社会政治对技术的偏好 |
3.3 现代社会中技术与政治关系的追问 |
3.3.1 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与国际间转移 |
3.3.2 现代社会政治状况 |
3.3.3 现代社会技术进步与政治状况的双向互动 |
3.4 技术与政治之间的背离与契合 |
3.4.1 合政治目的的技术进步与政治的契合 |
3.4.2 反政治技术的进步与目标政治的相对背离 |
3.4.3 共生与进步——合政治目的技术与反政治技术的对立统一 |
第四章 技术负荷政治的社会张力 |
4.1 技术负荷政治的理由和条件 |
4.1.1 技术负荷政治的偏好 |
4.1.2 政治对技术的需要与依赖 |
4.1.3 技术负荷政治的条件 |
4.2 人的利益驱动与人对技术的渴求 |
4.2.1 人的利益追求对技术的催生 |
4.2.2 人们利益的维护需要技术的不断发展 |
4.2.3 利益集团之间矛盾调和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 |
4.3 国家利益的巩固对技术的依赖与追求 |
4.3.1 国家的建立及其运转 |
4.3.2 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
4.3.3 国民利益的保障 |
4.4 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技术的依赖 |
4.4.1 相对落后国家技术的追赶与政治驱动 |
4.4.2 相对优势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浪淘沙与“新龟兔赛跑”陷阱 |
4.4.3 绝对优势技术的创新与领先——强权政治驱动的物竞天择 |
第五章 技术负荷政治的国际社会表现 |
5.1 发达国家霸权主义的无止境扩张与技术优势的持存 |
5.1.1 发达国家霸权主义欲壑难平的贪婪本性 |
5.1.2 发达国家霸权主义不断升级的技术追逐 |
5.1.3 发达国家霸权主义国际社会的地位强化 |
5.2 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政治地位的攀升与技术追赶 |
5.2.1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技术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
5.2.2 发展中国家当下国际社会政治地位的抉择 |
5.2.3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
5.3 当下国际社会间的政治抗衡与冲突对技术的挤压 |
5.3.1 前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格局打破后的国际社会政治 |
5.3.2 当下社会发达国家负荷国际政治军事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扩散 |
5.3.3 世界体系中负荷发展中国家政治的技术追赶 |
5.4 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新秩序愿景与技术进步 |
5.4.1 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愿景 |
5.4.2 全球化语境下负荷国际秩序改造的技术鸿沟跨越 |
5.4.3 全球性问题、国际新秩序对技术进步的把握和控制 |
结论: 启示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四、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郑观应科技思想研究[D]. 曾发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2]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探析[D]. 高经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3]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 荆筱槐.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 [4]社会转型时期薛福成近代化思想的演变[D]. 房丽华. 安徽师范大学, 2007(06)
- [5]薛福成研究[D]. 刘立. 汕头大学, 2007(06)
- [6]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 ——一种关于技术的政治哲学研究[D]. 吴虹. 东北大学, 2006(12)
- [7]薛福成的技术观摭论——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个案研究[J]. 徐奉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