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出现了生态护坡技术,经常被运用于铁道工程中,这一技术不仅达到了护坡的目的,而且弥补了传统护坡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铁道工程中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略谈。
关键词:铁道工程 边坡生态 防护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铁路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是在施工铁路路基护坡过程中,路基边坡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会破坏边坡上原有的植被层,导致水土流失等现象,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而传统的护坡技术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出了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一、边坡生态技术的概括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国内又叫植物固坡和坡面生态工程,它利用了生态工程学、植物学、水力学和工程力学等学科的原理,以及活性植被材料,然后结合了其他工程材料在边坡上建设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来实现边坡的生态恢复,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维持了生态平衡,同时还起到了绿化和美华环境的作用。可以说边坡生态防护就是边坡植被,通过植物的根茎与土地相附着和植物的根茎相互缠绕来加固边坡,所以,对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加以好好利用,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的铁道工程路基的边坡生态平衡,有很大的意义。
二、边坡生态防护的类别及作用
边坡防护可以分为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两类,工程防护一般应用于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地段,目的是保护边坡的稳定,一般有三合土抹面和浆砌片石护墙等防护措施,在过去的铁道工程中,边坡防护主要考虑的是稳定性,因而忽略了生态防护,使得由于铁道建设造成的破坏没有恢复,导致边坡不仅没有美感,而且会有光声污染甚至使得环境局部恶化。而生态防护采取了植物保护措施以及植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措施,这种措施不仅提高了美观度,而且实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这种防护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铁道工程中的边坡生态发展的趋势。铁道工程中的边坡生态防护中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生态平衡,所以防护的作用主要有:第一,维持生态平衡。在建设铁路路基的过程中,对边坡的开挖导致原有的植被层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防护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使生态平衡得到恢复,达到了生态防护的效果;第二,减少了雨水的冲刷。在铁道工程建设中,由于边坡被开挖,使得很多坡面岩石被裸露在外面,而下雨的时候,雨水的冲刷会容易造成边坡的坍塌和滑坡等这类危险事故的发生,通过生态防护,可以有效降低雨水的水流速度,进而减少了雨水对坡面的冲刷;第三,起到了三维锚固的作用。对于受到破坏比较严重的边坡,一般会使用三维土工网,三维网中的锚杆和钢筋网除了起到加固岩石的作用之外,坡面植被的根系也可以起到固坡的作用;第四,美化环境。生态防护主要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进行的,这些在铁路路基两旁的植物景观,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为旅客创造一个绿色的环境,有助于减轻旅客在乘车途中产生的视觉疲劳。
二、铁道工程中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分类
2.1人工植被。人工植被有人工撒草籽、人工栽植灌木和铺花格草皮等。人工植被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造价也比较低,它的缺点是施工的效率比较低,植物的成功率也不太高,并且见效慢,同时工程的质量不能够得到确切的保障。所以这种生态防护方法适用于面积比较小、坡度也比较缓的边坡。
2.2植生带。植生带是一种能够进行快速绿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植物的种子夹在多层无纺土工织物中或者是天然纤维垫中,然后直接贴在边坡的表面。这种生态防护方法的优点是把草种和肥料放在植生带中,这样能够保证施肥均匀,施肥的数量也比较准确,而且草种和肥料也不会移动,同时,植生带能够保水,还可以避免水流把草种冲走,另外,这种生态防护技术可以使得草种的成活率高、长出的苗也相对比较整齐,能够比较快的发挥它的护坡作用,施工操作方面比较省时和省工,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它的缺点是对于施工的要求比较高,可应用的范围也不广。这种生态防护技术适用于坡度比较缓,坡面比较平整的地段。
2.3液压喷播。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利用液压机把植物的种子、肥料和水等东西的混合液洒在边坡上来进行绿化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把混合液洒的非常均匀。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施工起来简单而且速度比较快,可使用的范围很广,而且这种技术的造价也比较低。
2.4网袋工程。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把植物的种子、肥料和土壤混合在一起,然后装完纤维网或者金属网袋中,然后再把纤维网或者金属网袋固定在边坡的表面,这样来进行绿化。使用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时候要注意把网袋埋进斜坡中的时候,要把网袋一半埋进坡里面,另一半露在外面,而且每一个网袋都需要固定。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可使用的范围比较广,适应性也比较强。缺点是其成本比较高,施工操作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这种技术适用于土石边坡和岩质边坡。
2.5框格工程。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需要在边坡上弄出一些一定形状的混凝土框格,然后在框格中填满土或者填满土袋,这样来进行绿化,框格的形状一般是方形、拱形和人字形等。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把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结合在了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它的抗冲刷的能力很强大。缺点是施工操作的步骤会比较繁琐。这种技术适用于坡度比较陡峭的土质或者是岩质边坡。
2.6客土种子喷播技术。这种生态防护技术通过压缩空气用湿式喷枪把植物的种子、肥料、水和土壤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洒在边坡的表面,使它形成一层在一厘米到三厘米之间的植被层,然后再在这层植被层上撒上乳化沥青或者铺一层无纺布,这可以减少雨水的冲刷,也具有延缓水分的挥发的作用。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可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施工的效率也比较高。它的缺点是成本高,施工起来的操作步骤也非常繁琐。这种技术适用于土壤比较少、硬度大的边坡。
2.7植被型多孔混凝土护坡。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需要把种子、保水剂和肥料等东西混合在一起,然后填在多孔混凝土的缝隙中,然后对它浇水促进植物的发芽。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坡面的结构比较稳定,造型也很美观,对环境的效益很好。它的缺点是施工过程比较复杂繁琐,成本也比较高。这种技术适用于风化岩石和坚硬岩石的边坡,经过简化之后也可以使用在土质边坡或者是平地上。
2.8挂网植草法。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在边坡被开挖之后,对边坡进行清理并使其平整,然后再进行排水和施工,接下来进行挂网和土壤的填固,最后播种植被并对其进行养护。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适宜性比较强,施工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它的缺点是其基层不够厚,因而保水性不好,所以水分中的营养成分不容易保留,而且养护的成本也高,降雨太多和太少都不利于植被的养护。这样技术适用于比较陡峭的边坡甚至是直立的边坡。
2.9格子梁法。这种生态防护技术是在岩石边坡上建造格子梁,有保护边坡表面的作用,格子梁有一定的厚度且呈网格分布,里面可以填上土壤,这样可以让植被层生长。这种生态防护技术的优点是施工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有助于保持水分。它的缺点是施工的难度会有点大。这种技术适用于坡度在六十度以下的岩石边坡。
三、如何充分使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3.1在边坡使用植物绿化的防护措施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再结合防护技术的适用性、成本高低和质量效果比较,然后根据边坡的性质来选择最合适的防护技术并且要符合绿化边坡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的技术才值得推广,值得普遍应用。
3.2在边坡生态防护的工作中,针对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要对这方面的科研投入有所增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时候要积极引进,多多鼓励和帮助施工企业能够在生态防护方面更专业,这就能够为边坡生态防护的工作向着可持续方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3在铁道的设计与建设进程中,生态功能、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这三方面的问题应该同时考虑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资金的数量使用,这样就能够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会保持比较大。
3.4在应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采取一切可使用的措施,尽可能快的恢复边坡原有的植被层,最好能够使防护工程所建设的植被与周围的环境能够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根据当地的生态结构,把植物种类进行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恢复边坡的生态平衡,实现人工绿化与自然植被的融合。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保护生态的技术,它不仅帮助人们保护了边坡生态,还为人们带来了更美的视觉感官上的享受。总而言之,边坡生态防护的原则主要就是将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两者相结合,边坡防护技术还需要综合土地的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坡度和坡质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具体使用哪一种技术才是最适合的,因此,在选择绿化材料的时候也需要因地制宜,并且采取合理经济的措施,通过人工建设的植被,逐渐能够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美化环境。虽然有一些技术我国的起步还比较晚,因而这部分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国正在努力研究更好的技术来保护边坡生态,而且我国现今可使用的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基本可以有效保护现今阶段的边坡生态,所以在将来,我们一定可以使用更好更高效的技术来对边坡生态进行保护和恢复。
参考文献
[1]曹三权.安徽省国、省道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探析.《工程与建设》.2011
[2]洪金祝.环境保护工程中边坡绿化技术的应用.《现代园艺》.2012
[3]陈华英,金俊艳,陈丹维,城市破损山体边坡绿化技术及植物种类选择.《山西建筑》.2013
[4]王志泰,包玉,李毅.石质边坡植被建植两周年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动态.《草业学报》.2012年2期
[5]潘声旺,雷志华,杨丽娟.几种典型边坡植被的产流、产沙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7期
[6]段玉婷,王志泰,徐小明.石质边坡植被建植后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特征动态研究.《草业学报》.2015年9期
论文作者:张路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防护论文; 生态论文; 技术论文; 植被论文; 工程论文; 植物论文; 铁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