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分析_银行论文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投资银行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投资银行从1995年改制以来,对原有32家支行和34家分行进行了撤并调整,组建区域性分行,为向商业银行转制作了组织体制的铺垫。在决策管理体系上,建立了以各级行长为中心的一级法人、二级受权制度,完善行长负责制,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体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系,实行对内授权、客户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决策、责任分担。在健全信贷业务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加强风险防范措施的同时,推行了干部全员劳动合同制,筹划了股份制改造。通过募股工作,扩大了影响,加深了对市场的调查和整体研究。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营运格局。但是,从目前投资银行的经营情况看,与同业相比较并不乐观,似乎作出的努力并未获得等同的回报。整个经营仍处于小规模、低占比、低效益的状况中。

一、目前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投资银行的知名度有减无增。改体前, 投资银行因经营的特殊性而备受国内外关注,随着业务侧重点的转移和多家中小银行的建立,投资银行的排位在下跌。(2)市场拓展收效小。多种措施, 多个方面的实施也难有收获。甚至有被同业挤压的态势。(3 )业务品种开发滞后,配套不全,缺乏应有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对客户的承诺和服务质量。(4)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使投资银行向经营规范化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而制度对实际的约束、制度之间的协调,缺乏整体性,往往是一方面加强了另一方面却被削弱,如程序建立了却增加了中间环节和非业务用时,出现了程序复杂化倾向,而关键在于对这种程序化的工作又缺少效率上的保证。其结果是影响了上下级尤其是分行与支行的协调,拉大了与市场的距离。难以处理好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的关系。(5)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能拓展市场的客户经理队伍。 投资银行管理层从转制初期就注意这个问题,并为此先后多次举办高级培训、内引外联促进客户经理队伍的建立。但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也较大,这恐怕非一般的人事关系所能解释,而要从整个经营的内部环境上寻找症结。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由投资银行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形成的经营格局对改制后的模式存在惯性冲击。二是原有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大制约了新思路的拓展。具体地说,投资银行不能较快地发展,是受到了如下几方面的制肘:

(1)原有资产包袱沉重。历史形成的信贷资产低劣状况, 是投资银行改革中最受困扰的内部障碍。以往经办的世界银行转贷及其配套业务,项目成功率甚低,外汇贷款逾期率逐年提高;人民币贷款也因投向不当和审贷脱节而形成大量沉淀。全行生息资本占比低,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试图搞好老资产的转化和置换的一次次举措,均被现有的市场网络所局限。而缺乏效益支持的分配资源,难以应付业务拓展逐步扩大的需要。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要体现量入为出,严格帐目,鼓励先进,业绩挂钩的原则,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来源,使分配机制的力度和敏感度不足,难于承担调整、激励的杠杆作用。没有相对大的经营规模,就难以带动老资产的盘活。投资银行面临着总体效益低下与业务发展对资源需求增加的矛盾。

(2)市场定位不明。改制四年来, 投资银行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头两年,主要精力是放在调整上,而这种调整主要是在内部机构上,在业务基础的建立上。进入1997年,工作重点转入以发展为主阶段,却迎来了股份制改造的重大变革,机制的转变策略令市场定位研究再度停顿。加上各地管理水平不一,经营差异较大,资金实力不强,难于在短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定位。曾经提出,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形成客户群体,避劣避大,中间突破,更适合投资银行的实力。股改募股工作开展后,又提出了借助募股,寻求大企业为依托,高起点建立市场网络。1998年股改搁置,人们又重拾中小客户主体说,向中小型企业靠近。种种变化表明,投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多变的,不坚决的,缺乏整体筹略。同时,其市场定位也是不中肯的。例如对股改的期望过大和过分急切;对中小型客户既爱又怕,所规定的信贷等级标准过高,令实际工作可操作性较差。这种模糊的市场定位,使投资银行在时间上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3)对集团优势的利用缺乏整体考虑。 建设银行是投资银行的最大依靠,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投资银行影响甚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和资信,非一般中小商业银行所能及。有建行为背景,无疑使投资银行的地位得到提升。特别是当前个别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当实力不济而被兼并或托管。建行集团声誉,更能使投资银行享有信心的优势。然而,投资银行的形象设计宣传中却较少反映以集团优势为依托的构思。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疏忽。其次,在业务品种的开发上,一方面因品种配套不全而削弱了市场开发能力,急于进行品种创新。另一方面却对建行现有的业务品种借鉴甚少。可以肯定,投资银行如能从整体战略上研究和选择建行业务中适合自己的品种,吸收经验,积极“拿来”,必然会避免目前经营产品不全所带来的困扰。必然能充分利用建行的资信及服务网络,保持对同业的资金优势、品种优势和网络优势。

(4)人员素质总体上并没有大的改善。 投资银行现有的人才招聘、录用、管理等制度是较为系统的,改制初期就建立了内训与外招相结合的机制。严格人才录用标准,允许人才流动,自由进出。在此机制下,曾有过不少能人名人投入门下。但几年间人员进出却比较频繁,人才缺乏的压力并未得到缓解。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内训力度不够。以往的业务局限所造成的专业缺陷和能力不足,需要加大力度培训。这几年投资银行举办的培训班不少,但很不系统,总行对分行也没有一个切实的指导计划。分行培训工作自然就是因需要而训,而这种培训的教学多数是由内部人员承担,质量难以保证。各自为政,良莠不齐,很难令人才培训有质的突破。二是人才招聘缺乏主次,人才利用不充分。制度多好,标准多高,如果脱离市场,也只能做一厢情愿的买卖。必须要以制度和待遇共同保障人才的质量。投资银行对人才利用的不充分表现在岗位轮换和交换过密,客观上防碍了才能的最大发挥,短期行为滋生。进而人才的稳定性受到削弱。所形成的观望、过度、跳板现象破坏了人才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业务的发展。

二、对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思考

内部条件的限制,预示着中国投资银行发展道路的坎坷。以老客户的沉重包袱为轴心形成的怪圈,对整体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束缚。市场占比与经营规模过小直接影响业务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比较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投资银行的市场化差距是大的,体现不出活、快、好的特点。专业银行的惯性仍然明显。改制以来的几年间,虽然有过几度调整、改革、求变的冲动,但却未能跟上商业银行发展的节奏。

回顾投资银行的改革历程、可谓处处用心良苦。从建行内部分出,成为建行总体中独立经营的实体,使投资银行自主权、经营权得到扩大,增加了建行集团经营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也为投资银行的老资产转化带来了机遇。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投资银行的商业化模式会带来成功的经验。会带动建行的改革。的确,率先走商业化,有利于集团探索,特别是从建行全资附属性到股份制改造计划的实施,倘若成功,将会令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资本实力、市场网络产生极大的变化。然而,经历了近一年的艰巨的募股工作至今仍难以完成。这项投资银行改革以来最大胆和最令人振奋的举措似乎尚看不到尽头。如此种种很值得我们深思。

投资银行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老资产如何盘活、消化和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按目前的经营状况分析,环环相扣的链条,不容易从某一局部单独打开。资产盘活,涉及增量激活、客户群体建立、人才利用,而由此又涉及到分配资源、盈利水平、生息资本,进而涉及到总资产质量。这个怪圈,要靠总体联动来打破。针对目前矛盾产生的根源及内在联系,本人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寻求突破:

1.以市场拓展为契机。改变原有不良资产占比,直观上有两方面途径:一是转化和回收,二是扩大增量相对降低份额。就转化和回收而言,投资银行老资产中外汇以世行贷款为主,这些评估期较长,市场距离远,贷后管理层次复杂的贷款,受市场和汇率变化的影响极大,特别是项目的配套外汇贷款,组织松散,效益普遍较差。人民币贷款因早期不纳入中央银行规模管理,随意性较大,审核不严,且项目分布较散,管理跟不上,质量较低。这些贷款经过数年抽收,企业经营机制的变化,活性因素已大大减低,自然回收难度较大,可疑和损失性贷款将逐步增加,必须要有外部激活因素的注入。就扩大增量而言,投资银行目前首先要以负债扩充为基础,同时要以部分增量作用于对老资产的激活。这就有一个如何开拓市场,建立优质的客户群体,扩大经营规模的问题。按投资银行的实力,市场拓展应选择从业务网络和品种上突破。理由有:(1)通过与建行的密切关系,借助其庞大的服务网络, 争取信誉和服务质量的优势,可缓解分配资源不足,资金实力不济与业务急需发展的矛盾。(2)从建行现有业务品种中,选择一些较为成熟的、 适合投行的产品,加紧推出,可缩短产品开发时间,节约成本,解决产品配套,改善对客户的承诺,从而促进客户群的建立和结构优化,扩大负债,增加资产,为老贷款的优化创造条件。

2.检讨内部机制,从实际出发,提高营运水平。改制给投资银行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思想,建立了整套独立经营的内部管理机制。几年来,先后在决策管理、人才管理、资金营运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初步形成管理体系,保证了业务的有序运作。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体现了从严管理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加大了风险的防范和业务监控的力度,但由于制度制定时,移植、参考、修改的来源较广,难免会出现体系上的差异,从实践看,制度的对应、协调、流畅性不够。程序复杂却没有效率保证而变得繁琐、耗时;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内耗。对此应作认真的回顾和检讨,修正现有制度,保证制度能贴近实际,解决上下机构的协调、程序可操作性等问题。

3.坚定股份制改造的决心,扩大实力、扩展业务发展空间。实行股份制,仍然是中国投资银行最大的出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在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典范,近几年来,我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些尝试,大多数不仅经营业绩较好,而且运作的规范性、市场性都较高。投资银行要走上高水平的轨道,首先要建立严格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股份制的改造会使投资银行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上得以彻底落实。此其一。其二,通过股份制改造,积极稳健地吸纳大中型企业和集团公司,以国有股和法人股为主,力求充实资本金,以满足资产总量增长和业务规模扩大的需要,并借此与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的银企关系,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抗风险能力,其三,股东组成的广泛性,为老资产转化提供更大的余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跨业兼并等经济行为将大量出现,这使投资银行不良资产的置换,转化成为可能。其四,改变“全资附属”性,减少对建行的依赖,一方面可避免成为“小建行”,回复原来的模式,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减少因经营资本全部国拨所导致的银行信用职能与国家财政职能界限模糊的现象,建立良性经营的基础。

4.探索综合型银行业务,扩大业务可渗区域。在我国,分业经营是当前一个用法律规定的准则,具有强制性,不允许任何银行充当证券承销商的经纪。中国投资银行在今后若干年内不可能直接涉足以证券经纪为基础的投资银行业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缩小了业务拓展的空间。但是,这种格局相信是可变的,前提是银行自身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纵观国际金融变革,30年代大危机后的分离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拓展,传统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日渐交融。最有代表的美国和日本也都在金融自由化方面谨慎地放宽限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到了今天,发展要素市场甚为关键,而金融市场则是要素市场的枢纽。如何发展金融市场中居核心地位的资本市场备受人们关注。多年来以间接投资为主的模式,形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助长了企业高负债营运,银行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据了解,发达国家直接与间接投资比大体是1∶1,在我国当前比例约为1∶10。所以推进直接投资,正是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搞活企业、市场以及整个经济的当务之急。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合计的金融资产达3万亿元(扣去即期消费者流动资金), 民众投资心理催化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成长。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不仅要有融资功能,还要有投资功能,只是当其商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时,不能承担这些使命。我国投资银行目前可以通过参股,争取开发银行政策性业务代理,逐步走向全面合作,扩大投资银行业务。此外,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单一的经纪业务不可能长期维持,而核心的证券承销业务的拓展,最应该依靠银行的庞大资金实力。这种渗透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投资银行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客观上,银行的国际化、资产多元化、市场激烈化,已经令综合型银行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应该利用“投资银行”这一名称效应,合规合法地通过中间地带:如商人银行业务中的项目融资、委托代理、债权债务重组、公司财务顾问等方面,接近市场前沿。加强与证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协作,条件成熟,还可吸纳政策性银行入股,以此牢牢占领代理业务区域。甚至在帮助国企重组、集团兼并过程中,借助政策性委托渠道,采取有限度的兼并收购行为,从中改良不良资产,寻找资产的优化组合,盘活存量。

落实以上几大措施,并积极、耐心地做好原有不良资产的转化,包括申请国家核销或搁置(由于其项目的特殊性,这种处理是可能的)。中国投资银行将会在扩大资本金、增强内力、提升层次等方面有明显突破,也将为未来发展积聚后劲。

标签:;  ;  ;  ;  ;  ;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