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体现中小衔接论文_井湜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衔接。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才能体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自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此任务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衔接

笔者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角度,有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学习兴趣的衔接、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和中小学数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等。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是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小学里应该为初中做好铺垫;第二个衔接点是由“数”到“式”的过渡,七年级的“字母表示数”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例如,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有理数运算中的运算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表示以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表示。第三个衔接点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案,找准衔接点,放慢教学速度。例如,我在撰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时,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小衔接,首先进行了学生学情的分析。通过学情分析,从而了解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列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算术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升入初中后,又学习过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整式运算、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学生在列简单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实际应用问题中准确找到表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是学生的困难所在。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小学的学习基础,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试题选取一个既可以用小学知识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也可以用初中的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思维定势,从而打破这个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前测试题、前测结果统计和结果分析如下:

前测试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实施提速。如果客车的行驶速度每小时增加40千米,提速后由北京到某地1560千米的路程只需要行驶13小时。那么,提速前客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前测结果统计(某班总人数33人)

通过前测,能够体现出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会用列简单方程解应用题,有一定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前测结果也说明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我在教学设计中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每一步,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代数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从而完成从算术法解应用题到代数法解应用题的顺利过渡。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首先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因此,我在讲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以学校开展的兴趣课程为情境,设计的问题都是以兴趣课程为背景,这样的目的是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时深入浅出,适当加以变式训练,严格统一书写格式,由小学的书写习惯过渡为中学的习惯。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寻找相等关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利用小学画线段图示和中学的列表等方法,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顺利达成本节课的目标,准确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习方法是做好中小衔接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成了重点。小学阶段在进行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是复习总结时,一般都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能力。在具体指导时可以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画:列出相关知识点,标出重点和难点,列出知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画出章节的思维导图,教师尽量在每节课的小结中都要用,这样,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形成学生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的构造知识之间联系的能力。三积累:在平时的作业改错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积累一些“好题”。“好题”都来自于平时的作业及例题,主要是一些方法特殊,方法多样和知识含量多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积累的时候重在本题所用知识、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积累。这种习惯的养成,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习兴趣的衔接。

在小学,教师是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到中学阶段,老师也应该注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各个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之际,根据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我校年级组的几位老师集体备课,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方案,利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契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开展了“数学大讲”,学生积极准备课件,主动搜集从古至今的数学家们的素材,积极踊跃地在年级进行演讲。又如,我们利用拔河比赛这个本来应该是体育老师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开展成为我们数学老师组织的一个活动。其中,从场地设计、比赛规则的制定和比赛过程的设计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积极参加的同时,我们要求对比赛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前期方案设计过程中,各班参赛人数的设定,需经历调查和统计的知识,应用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场地的设计中,红领巾的位置的确定,应用了线段中点的确定;粉笔画直线的过程,体现点动成线;测量到中间线两边的距离各1.5米的点,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画出两条界限,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还有轴对称和概率等知识也都应用到其中。活动结束,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发言,感慨万千,在小学时他们也参加过无数次的拔河比赛,没想到居然还可以用到许多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

从初中开始,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格式认真书写。在平时的作业评比和检测时,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自然就规范书写了。

六、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有效联系。

打破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界限,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些交流、探讨和加深了解的空间和时间。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学校给全体中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好地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请市里的专家来校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师做课,课题精选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衔接点”。首先,中小学教师集体研究出体现中小衔接的课题,然后,分工设计教学案,经过研讨修改,经历试讲,再修改,再正式讲的过程,把每个课题都经历多次打磨,最后形成能体现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的教学设计及优秀课例。例如,“平方差公式”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等课题的设计。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初中数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当前北京市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整体认识。”我认为这不只是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整体认识,也应该需要初中教师认识小学阶段的课程和了解高中阶段的课程。从而有效达成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能力的衔接,进而达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衔接。

总之,只有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注意以上各方面,才能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适合初中阶段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好初中数学的全部课程,才能体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昊天学校102488)

论文作者:井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体现中小衔接论文_井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