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领域目前状况周转放慢隐性损失上万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领域论文,隐性论文,损失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节奏快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即将尖锐化的“节奏的较量”面前,中国似乎还缺乏准备,甚至存在某些忽视和淡化现象。
1、国民经济统计和分析存在忽视实体经济中周转和流通指标的倾向
资本周转和流通速度是表达市场化、动态化现代经济节奏的最主要指标,而经济节奏又是显示经济运行质量的最主要指标之一。
主要表现,一是国家经济综合统计框架中,有关资本周转、流通速度的一系列综合指标基本空缺,更少定期发布;二是各级各类国民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和研究报告中很少资本周转和流通速度等“节奏变化”的内容;三是现行流通主管部门更缺乏对覆盖全社会资本周转、流通速度和流通状况的统计监测框架和信息发布,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部门索性放弃了相关指标的跟踪监测。
2、我国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在悄然放慢
(1)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流动资本周转转速度放慢,导致巨额资本占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不完整数据,按行业分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统计口径改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流动资本总量和周转速度:1992年是10096.37亿元,周转速度为年平均1.65次;1993年增加到14991.61亿元,年平均为1.68次。1994年以后,随着流动总量的增长,周转速度在小幅起伏中呈下降之势,1994年降为1.40次,1995年微升到1.42次,1996-1997年连降至新低1.38次和1.28次,1998年回升到1.41次。1999年,流动资本占用已经猛增到31042.81亿元,而周转速度再创新低,年平均仅为1.20次。
总的趋势是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本总量和增长幅度在上升,而资本周转速度却是下降的。其中,1999年比1992年,工业流动资本占用增加了207%,而周转速度却只相当于1992年的72.7%,那么在1999年3万多亿元流动资本占用当中,有至少27.2%即8443.6亿元是“无效益的”。
不仅工业企业自我纵向比较呈下降趋势,同国外横向比较更使人尴尬。日本发表的1999年统计报告显示,从1973年至1998年长达25年期间,尽管多次经历不景气阶段,但制造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始终保持在7.5-8次,周转速度是我国企业的数倍。
(2)工业库存仍在攀升
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和企业库存量增减是相互印证的。企业周转速度下降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库存的上升。
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累计总值达13276亿元,加上国有商业、乡镇及合资企业库存,总值超过3万亿元。目前,工业产品压库历年累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新生库存增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经验比例,正常发达国家不应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应超过5%,而我国1994年不算存量,当年仅新增加的库存就已占GNP的5.1%,1995年为6%,1996年为6.8%。如果加上前面提到的年年累积下来的存量,我国可统计到的远远超过3万亿元的工业库存(只算大数,且尚未包括农业库存),就已占到8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37.5%!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是在背着越来越沉重的滞销积压包袱艰难、缓慢运行。
(3)商业资本周转:速度略快于工业,但整体水平无法同国外相比
现在掌握的不完整数据是: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2.3次。而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在15-18次,一此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马公司、麦德龙公司、家乐福公司资本周转年均都在20-30次。
二、经济节奏不快、工业-商业资本周转缓慢、库存过多的主要原因,除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外,还直接来自商品流通领域状况不佳、发展滞后
1、制造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等老大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致使制造业的投资-产业-产品结构过于陈旧,名特优新精品不足,销售困难、滞销积压。因此,周转缓慢、库存增加的根本原因来自我国的制造业。
2、流通产业始终未能确立经济运行的先导地位,重生产、轻流通的陈旧观念依然明显存在,依托互联网加快流通速度在总体上还没有破题。
3、条块分割体制依然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商业发展和商品流通构成极大限制。
4、各地、各部门的工业企业之间严重缺乏信息意识和诚信意识,商业欺诈盛行,产供销信息沟通受阻,相互信任度下降,长期合作困难,合同履约率不高,代款拖欠增加,债务链延长,产供销关系紊乱,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认真对待,尽快改变现状。
标签: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