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通货紧缩重在供给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紧缩是一种周期性现象。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史上存在三个长波,出现过三个通货紧缩周期。
经济增长与运行存在着不同形式和不同长度的周期。从长期趋势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50—70年的物价长波。根据康德拉耶夫的分析,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三个长波,物价也出现过三个长期上升和下降趋势,就是说,曾经历过三个通货紧缩周期。第一个长周期是从1789年到1849年,其中1789年到1814年是物价上升阶段,1814年到1849年是物价的下降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第一个长期通货紧缩阶段延续了35年。第二个周期是1849年到1896 年, 其中1874 年前是物价上升阶段, 1874年后物价呈长期下降趋势。这次长期通货紧缩一直延续到1896年,为期23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这个长周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896年到1920年是物价上升阶段。这期间出现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性通货膨胀,还出现战后个别国家的恶性通货膨胀,1920年物价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得比较平稳。在1929年资本主义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暴跌,通货紧缩,整个金融系统陷于瘫痪。如果从1920年算起,这次物价下跌持续了13年,而物价暴跌和通货严重紧缩期延续了四年。
通货紧缩周期是可以克服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干预周期措施,大大推迟了通货紧缩期的到来。
尽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说这种周期无法克服。我们通过世界经济长周期波动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周期的作用始终存在,但总的来看经济高涨和物价上升的阶段在延长,而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的阶段在缩短。30年代大危机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经济很快从大萧条中走出来,并且导致战后20年的低通胀和高增长。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增长,实际上是被战争打断的第四个长周期上升阶段的继续。这个上升阶段一直延续到1974年被石油危机打断。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扩大,资本主义进入周期下降阶段。但与前三个长周期的下降阶段不同,1974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同时,物价的下降趋势并没有出现,相反却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即所谓的“滞胀”。这种“周期扭曲”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战后以来实行的凯恩斯主义反周期政策产生了重要的效果,推迟了通货紧缩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说明经济周期规律仍在发挥作用,而资本主义国家在大萧条的影响消除以后,政策调整之后,即没能及时抛弃凯恩斯主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才实现从凯恩斯主义转向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转变。这就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停滞,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的控制。
目前发达国家出现的通货紧缩迹象,是经济周期变形的结果,同前几个通货紧缩周期相比具有不同特点。
根据长周期趋势分析,在1974年以后的周期下降阶段,出现物价的持续下跌是正常的。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干预周期政策,使战后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形,大大推迟了通货紧缩周期的到来。同时,在国家干预的作用下,被大大推迟的通货紧缩周期本身也发生了变形。所以,我们所遭遇的新一轮通货紧缩周期,可能与前几个通货紧缩周期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国家干预周期的作用,现代通货紧缩并不一定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下跌,可能仅仅表现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十分强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的供给,创造和刺激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虚假的,但可以维持物价的上升。这就是为什么在战后周期的下降阶段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所以说,在国家拥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时代,只要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低通胀也具有同样的危害性,而物价的持续下跌可能造成的结果将更加危险。另一方面,同样是由于国家干预周期的作用,这一轮通货紧缩周期的延续时间可能比前几个周期要短。所以,通货紧缩的治理,必须考虑战后以来经济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的特点,即考虑政府干预周期的作用,以及相应的周期变形,制定短期调节与长期调节相结合,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
目前我国的通货紧缩迹象,既是经济周期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出现的特殊现象。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顶峰以后开始逐步下降。但是从1997年10月份开始,我国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出现持续下跌趋势。到今年6月底, 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分别连续下降了21个月和16个月。这种通货紧缩迹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周期规律的作用结果,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出现的特殊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国经济不可能不受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来看是市场取向的,核心在于减少计划限制,扩大经济自由,刺激市场供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格局。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大量重复建设,产生了大规模无效供给,从而造成供给过剩。另外,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方面造成原有消费市场的饱和,另一方面造成广大居民消费升级困难。这是我国出现通货紧缩迹象的根本原因。
经济周期的变形,不论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对我国来说,都面临复杂的政策选择。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形的周期,通货紧缩迹象尽管已经出现,但并不典型。这种特点既可能混淆我们的认识,从而导致对通货紧缩的忽视,更使我们面对复杂的经济政策选择。例如,发达国家在周期下降阶段没有及时放弃凯恩斯主义,导致“滞胀”局面的出现;而在转向供给主义政策以后,却又出现通货紧缩迹象,就是说,又面临扩大有效需求的任务。所以说,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战胜通货膨胀以后,保持经济不滑向长期衰退。可以肯定地说,在经济长周期的下降阶段,特别是在出现通货紧缩迹象的背景下,进一步减少国家干预,单方面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目前发达国家在采用供给学派政策的同时,又加上了凯恩斯主义政策,例如克林顿总统推行的所谓“第三条道路”。而对于我国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我国出现的过剩经济,是一种低水平过剩,这就决定我们不能放松扩大供给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迹象,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这就决定我们不能降低市场化速度。所以,防止治理通货紧缩迹象的扩大,在政策的操作上比较难于把握。
防止通货紧缩迹象发展,在短期内必须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但这种扩张性政策不能影响结构调整。
防止通货紧缩迹象的发展,一方面要从需求调节入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进一步滑向萧条;但另一方面,要注意扩张性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说,如果人为地维持一个不合理的高价,不仅过剩商品不能尽快消除,一些低效企业也得以维持,过剩供给将继续存在。而结构调整不能完成,通货紧缩就不可能消除。通货紧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但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是同一个问题的正反面,在需求的另一个方面是供给的过剩,主要是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所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不能仅仅从需求方面入手,而还应从供给方面入手,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消灭无效供给。事实上,萧条本身就具有消除无效供给的作用。大部分无效供给和提供无效供给的厂商都是通过萧条被消除的。例如,降价有助于存货的减少,过剩的设备和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紧缩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供给创新是防止通货紧缩,使经济进入复苏和高涨的根本途径。对于我国来说,还要特别注重制度创新。
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物价的长期下降或通货紧缩时期,往往是创新密集的时期。只有创新才能使经济真正地走出紧缩,进入复苏,并创造新的高涨。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造需求的创新,一种是降低成本的创新。这两类创新分别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阶段,创新有助于提高整个价格水平。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其作用是创新成果的扩散,就是说,新产品要为更大的人群所接受、所消费,需要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下降。这样也就导致经济增长进入物价下降阶段。所以说,价格周期的背后是创新周期,正是创新活动的特点导致价格的上升与下降,而“供给型创新”正是使物价总体回升的根本途径,也是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通货紧缩,一方面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另一方面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出现的。所以,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或者说,制度创新和供给创新是走出通货紧缩的根本途径。就制度创新来讲,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经济,重塑市场主体,加大竞争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事实上,在我国市场化的水平还很低,计划经济仍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继续开放市场,还可以产生巨大的需求。就供给创新来讲,是要在加快消除现有过剩商品的同时,通过创新型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加快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凯恩斯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