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论文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论文

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管理论文,模块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专业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物流业正如火如荼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红红火火的物流实践相比之下,物流理论研究十分滞后,零星散乱,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 “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作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物流学”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因此,建立和发展物流学科体系是致力于物流业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从1978年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物流业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在管理和工程门类下新设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已经为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物流学科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国外设置物流专业的也不多,国外同类教育也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次,可供借鉴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也很少。因此,探索和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尤其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物流学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创、中外运的鼎力相助、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的环境、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的有利时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在建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建构并实践了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

2 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制订“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推广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于2000年开设,属于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物流专业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服务于上海物流市场为目标,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定位力求贴近社会、产学合作、错位发展、特色求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专业基本属性,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尊重中外运意见,提出了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2.1.1 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在对物流市场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的专业特性,首先考虑物流中共性的东西,提出物流应该以“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该流程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回收”,同时包含了作为综合性流程建构的“供应链管理”。

2.1.2 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由于物流的实际运作与实际的物的特性必须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的物,其运作流程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以更好的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鉴于对上海物流人才市场、学校师资、专业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已“开设了国际物流”和“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上海的物流市场而言,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码头、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决定了上海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货运中心,其对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该校在2000年就开设了国际物流方向,构建了“国际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危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危险品的物流有其特性和要求,在2006年又开设了危险品物流方向,构建了“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本科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第三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目的在于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第四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物流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对于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的领导下,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主组织编制订成了以“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线索的《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被批准建设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6年、2007年,该校以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物流专业建设会议,该套“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同和借鉴。

2007年4月~2007年10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承接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该项目以物流的“流程”为基点进行构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结题并得以在上海市其他高校的物流专业推广应用。

2.2 组建了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2.2.1 校内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本专业坚持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集教学服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实验的仿真性,实验项目、实验软件和数据直接来源于先进企业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战性。同时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训基地。学校投入本专业建设启动资金10万元;中外运投入180万元资助建设发展,其中,100万元建成“国际物流实务仿真实验室”(另赠送15万元数据库管理软件),80万元设中外运奖教学金;教育高地建设经费共350万元。同时在建“全球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2.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物流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和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开拓物流学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等整体能力和素质上大大提高。以 “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契机,以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联合创办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基本框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其中“国际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上海环众物流公司、上海海通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危险品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

2.3 培养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培养师资队伍采取多种有效办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挂帅,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建立面向“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国际物流”、 “危险品物流”的三支物流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教学和教改论文;同时成立面对具体企业的项目咨询小组,主导和参与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和评审。

(2)坚持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担任兼职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4)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访问工程师4位,专业资质14人次,出国(境)访问8人次,国内学术交流20余人次。

2.4 构建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

2.4.1 优化课程设置,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本项目“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系统,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基础平台课程,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平台课、国际物流和化工品物流两个专业模块课,同时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市场营销能力训练。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4.2 建设配套的“系列化”教学教材体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物流教育高地的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物流教材作为基本保证。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物流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建设一流物流管理学科,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进行“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组织提炼了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编并出版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3套共20多部教材,分别适应高职高专和本科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体系。如: 《物流管理学》、 《国际物流》、 《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 《物流英语》、 《物流运输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其中,《现代物流管理学》、 《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 《第三方物流》、 《现代物流管理》四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 《供应链管理》被列为甘肃省物流专业自考指定教材;黄中鼎老师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年内重印13次,总印数达75 000册,为全国50多所高校所采用。该“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安排新颖科学;适应物流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编写内容的知识性、应用性并重,着眼于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特色

2.4.3 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顺应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全院上下,达成共识,狠抓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学习,三年或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路完整、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暨执行方案,并创建了“实验室实验—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该实践体系紧紧围绕“平台+模块式”方向,创立模块实验内容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该实践体系注重更新观念—以“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模块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紧跟物流实践和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责任和教学辅导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拥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外运华东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接收250余名学生实习。2006年、2007年接纳3名教师挂职锻炼。专业实验基本编制出实验指导书,计划的5门专业课实验全部开出,3学年共有18周的专门实践教学。

3 取得的成效和应用情况

(1)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得到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并将此方案定为全国的指导性方案。

(2)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采用,大部分书已经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印。该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于2004年上学期开始投入该校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承接完成的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在上海市建桥学院、上海市邦德学院、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4)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兄弟院校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

4 结束语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是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迫切需要,实践经验证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较灵活的构建适应物流业界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物流业所需的人才,相信通过实践必将对新经济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标签:;  ;  ;  ;  ;  ;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