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人文危机吗?-1人文学科的反思与重新启动2.加强理论创新_文学论文

中国有人文危机吗?-1人文学科的反思与重新启动2.加强理论创新_文学论文

中国是否存在人文学科危机?——1.人文学科的自省与再出发——2.在理论创新中强大自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学科论文,中国论文,是否存在论文,再出论文,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学科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了人文学科,我们一定会迷失方向。

人文学科的自省与再出发

上海师范大学 苏智良

近年来,在风霜凛凛的经济危机下,数以百计的美国大学纷纷缩减宗教和哲学领域的研究项目,减少甚至取消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研究、哲学、宗教等专业的招生人数,一股人文学科(humanities)危机的风潮,由美洲刮向各地。欧洲和韩国等也出现人文学科的冬季迹象。于是,人们不无担忧地设问:中国是否会出现人文学科的危机?

提出中国人文学科是否存在危机的命题,肯定有人会说,怎么会有危机呢?君不见,这几年人文类的书籍层出不穷,重大课题的成果时常多达30册、50册,甚至100册,比城墙砖还厚呢!君不见,CCTV和各地TV的讲坛如雨后春笋,再深奥的内容,收视率也不低。特别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各类大学的人文学科尚不愁生源。再有,许多人文学者参与诸如上海世博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建筑和街区保护等重大项目;社会和政府层面对人文学科的评价比较正面和肯定。

如此说来,难道我们的人文学科真是那么繁荣,没有任何危机吗?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中国人文学科的危机主要来自规划科研。政府相关部门掌控着大笔的科研费用,在中国GDP长期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希望人文学科的成果也有超速度的发展。近年来评价体系高度量化,因此每年争取项目,是教授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有些大学早已作出了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招博士生的规定。发表论文起码要在CSSCI的杂志范围内,否则就没有分值,就像母鸡生蛋不生在鸡窝里,便不作数;于是任何大学至今仍不敢无视CSSCI的权威性。再如,某些规划的研究成果空洞化,学术献礼书充斥于市,而没有多少学术创新价值。这些本意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管理措施,事实上已阻碍了人文学科的进步,构成了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样,高校的建制化、官僚化倾向,使得承载教化意义的重镇——大学的精神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减、消失。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科技文化日渐彰显,逐步成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从教育思想史的视角考察,对人文教育的价值一直存在疑问。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唯科学主义的学者或连学者也不是的人们,对人文教育持否定态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发达,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作用乃至人文教育本身,一再受到大学内外人士的质疑。如果说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存在的理由可以使人一目了然,那么往往被视为高雅、智慧、思辨的艺术与人文学科,有无正当的生存理由,却仿佛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其实,人文学科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人是什么?人活着干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人文学科的中心目的是找寻人生的意义。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人文学科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耶鲁大学法律教授安东尼·科隆曼在《教育的终结: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放弃了人生的意义》一书中指出,过去,“一所高校,首先是培养品性的地方,是培育智识与道德修养习惯的地方,这两者的目的是要使一个人能够过上最好的人生。”而在当下,科学、技术以及名利已经成为种种障碍,妨碍人们去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斯坦福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布莱恩·沃尔夫教授则认为:“人文学科鼓励各种思维方式,这不是那些硬性的规定所能界定的……它是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而这一点,应该置于一所一流大学的教育的中心地带。”一些人文学者表示:“人文学科不能被降低到唯有我们直观所能看到与理解的是否有用、是否能够直接改变世界的地步。”

所以,即使是在美国,也并非人文学科处处陷于危机之中。在哈佛大学,许多人文学科的课程被列入核心课程。该校校长德鲁·福斯特在针对通识教育改革方案所作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不是一个把各种知识塞满大脑的过程,对于大学的本科教育来说,“冲破头脑中现实的束缚”至关重要。有美国学者提出,人文教育受创,损失的是美国文化、社会和价值系统。美国不能仅靠机器人和华尔街来振兴国力。

当然,也有些美国的专家学者在反思。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必须有所改变,不应再枯守象牙塔,而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而使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毕业后有谋生能力。换句话说,要尽量减少人文学科的传统性质,而把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传授给人文学科的学生。这不无启发意义。

如何提升人文学科的实力与吸引力?我们以为对策有很多。人文科学的自强,有待于内部的自省与约束;也有待于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知识分子应坚守学术的道场,坚持自己独立不迁的价值取向。作为学者,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学术“大跃进”,刮学术“浮夸风”。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放权,少一些干预;要引进第三方评估,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公平与繁荣。

其实,人文学科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了人文学科,我们一定会迷失方向。

所谓人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是相对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受重视而发出的感叹。人文学者唯有为了维护社会的普遍价值,包括公平、正义、平等、权利和尊严而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才是克服危机感的根本之道。

在理论创新中强大自己

南京大学 顾肃

关于人文学科危机的说法,决非自今日始。自近代科学和技术兴起,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之后,属于传统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的一部分实证知识便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自然科学。此后,大约从200年前开始,自然科学又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再从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具体的社会科学,于是人文学科就只剩下了文学、历史、哲学、神学等几个有限的研究领域。对于人文学科来说,这种慷慨让渡研究领域的做法,既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也需要对自身学科的任务进行调整。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虽然也有一部分属于知识和学理的研究,并不能立即产生社会的经济效益,但毕竟其大部分研究内容是功利导向的,即社会的某些部门或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其成果,产生效益。而人文学科则大部分看不出直接的社会效益。一些人也正因为看不出人文学科的社会意义,而视其为多余。此外,每当科研经费的来源紧张时,首先被压缩精简的就是人文学科。近两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一些大学的人文系科被砍,停止招生。这在直接观感上表现出一种危机。但是,也许经济状况好转后情况就会好转。

经费问题只是一个借口,关键在于对人文学科社会意义的认识。这既有决策者的原因,也有人文学者自身的原因。许多决策者认为人文学科无甚价值,可有可无,因而不重视人文研究和教育。其实,人文学科看起来无用,实有大用。仅举其在社会和人生意义上的几点:传承文化和文明,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预知未来;陶冶人的情操,珍惜人生和生命的价值,进行伦理的分析和判断;锻炼理性思维和批判思考的能力,避免愚昧和迷信。人文学科的主要取向不是直接的功利,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合理地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尊重自己和他人,进行理性的推理和思考。一些决策者自身缺少人文素养,往往急功近利,忽视了人的价值。比如,只是盲目地制造GDP的增长数字,却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的幸福,让人活得有尊严。诚然,经济增长可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弱势者的观感恶化,则必然是社会不满和动荡的根源。同样,发展如果以生活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则同样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又如,一些人把艺术教育也功利化了,只是为了考级,炫耀自己的钢琴可以弹得多么动听,却忽视了艺术最终是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其极端例子就是像药家鑫这样用弹钢琴的手残忍地杀死被他撞倒的无辜农妇,以及一批艺术专业的学生联名为他求情的情况,某种表演技艺成了无视人的生命的刑事犯罪的宽宥条件。这是对今天某些艺术教育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天大讽刺。

人文学科危机感的来源相当一部分也出自人文学者自身。人文专业分得过细,导致其与人生、社会和公众疏远;陷入繁琐的技术性考据,心思大量花在一些钻牛角尖的枝节问题上,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关怀;还有一些打着批判旗号的人文学者,到处批判,四面出击,却缺少基本的普适标准,对他人一套标准,对自己是另一套,以批判来哗众取宠,却缺少基本的诚意和公正;甚至以所谓的人文学来歌颂专制制度和法西斯主义;还有一些人则只是不断地以各种方法解释经典,将大师当做神供起来,并无思想的碰撞、批判的思考和创新的论述,因而把人文学当做只是重复权威之言的留声机。这样的人文学科如何向世人展现人文关怀的魅力呢?

所谓人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是相对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受重视而发出的感叹。用危机感来呼吁社会重视人文学科,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关键在于,人文学者自身需要以理论的创新成果和实际的学术普及来向世人展示自己不是多余的。无论从社会批判、个人修养,还是人文关怀、价值取向来说,人文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当今社会,在物质成果大量涌现之时,人们的道德水准并未随之提升,甚至还以各种方式违反基本的道德准则。诸如有毒食品的泛滥,商业欺诈的流行,缺少诚信,假话连篇,虽然未到人人皆如此的程度,但出现的问题的确值得人们警惕。人文学者在这些方面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完全不必怨天尤人,你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才是关键。为了维护社会的普遍价值,包括公平、正义、平等、权利和尊严而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才是克服危机感的根本之道。

标签:;  ;  ;  ;  

中国有人文危机吗?-1人文学科的反思与重新启动2.加强理论创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