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创建生活与课堂的超链接论文_江小红

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创建生活与课堂的超链接论文_江小红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源自于生活的,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

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对教材内容要大胆挖掘和延伸,结合学生的实际或补充教材内容,或改变呈现形式,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关键词:教材;生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框架,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把自己的教学意图隐藏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合理地创建生活与课堂之间的链接,尽可能地将课堂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目标,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做着一些尝试,得出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做好课堂教学的“现场导演”,尽可能地将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体

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辛辛苦苦地将归纳整理好的知识点认认真真地以口述加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然而很多学生却根本不领情,这样的课堂已经无法适应潮流。根据现代的教学观,强调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以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场导演”,把时间与舞台尽可能地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体,实现学生“做中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4 Body Language的阅读课“Communication: No Problem?”时,课文内容是四对留学生在机场第一次见面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肢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他们见面时的尴尬。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先去讲述课文,笔者觉得不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于是,笔者决定将这节英语课变成学生的表演课,课前先要求四个小组分别排练表演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精心准备的“演员”们在讲台上卖力地表演,引得下面的同学阵阵的哄堂大笑,但与此同时,同学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被集中了起来。笑完之后,笔者再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判断每场表演对应课文中的哪个片段?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同学们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寻找问题答案的速度比以往快了不止一点点啊。

二、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课堂,创设英语运用的良好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动听的音乐、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而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来实施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的“Warming Up”部分是再合适不过了。

比如,在学习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时,书中的“Warming Up”部分仅仅是一张对比bus, train, ship, airplane这四种交通工具优点与缺点的表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本单元的“旅游”话题,笔者先在网上找了很多各地风景名胜的漂亮的图片(如天安门广场、故宫、悉尼歌剧院……)。这些五彩缤纷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了起来,看着这些图片,他们纷纷赞叹并有学生已经开始大叫“我去过这个地方……”“那里……”然后,笔者再将“Do you want to visit those places?” “What kind of traveling experienc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any dream place? How will you prepare for taking a trip?”等一系列问题抛出,学生就比较活跃,课堂气氛非常火爆。紧接着,笔者再顺势利导向学生发问: “If you want to go to these places, wha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want to take? Why?”此时,话题便被很顺利地转回到课本中的内容。整节课学生们上得有滋有味,课堂结束后,我听到有位平时根本不喜欢英语课的学生大声说:“这是我这几星期以来上得最认真的一节英语课。”

三、教师要巧用身边人、身边事,将现实生活巧妙引入英语课堂,使之更贴近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情境性的,因为脱离情境的教学往往是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单一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产生的结果往往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运用中。”《新课程标准》也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语法教学的情景化。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将各种语法参考书中的例句尽数搬入课堂,倒不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巧用身边人、身边事,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引入英语课堂,把语法与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

例如,笔者在讲解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区别的课堂上就好好体验了一把就地取材的妙处。当时,班级第一组只有一个女生,而其他组都坐着好个女生,就是这样一个每天都能见到的简单事实给了笔者灵感,于是,笔者清了清嗓子,说道:“Please stand up, the girl in the second group.”第二组里的几个女生们面面相觑,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她们嘀咕着:“我们组里有好几个女生呢,老师你叫谁啊?”笔者故作惊讶,一声“sorry”之后,补充了句:“Please stand up, the girl who wears a yellow coat in the second group.”并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次,那个穿黄衣服的女生腾地一下站了起来。紧接着,又说了句:“Please stand up, the girl, who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in the first group.”此时,指向非常明确,第一组唯一的女生利索地站了起来。再看这两个句子,眼尖的学生都发现了第一个定语从句不加逗号,而第二个加了逗号。到此,笔者再解释:第一个定语从句如果去掉,刚才就搞不清楚要叫哪个女生了,说明它与主句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能去掉,这样的定语从句叫限制性定语从句。而第二个呢?因为第一组只有一个女生,所以没有它也指向明确,说明它与主句的关系不太紧密,这样的叫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且通常用逗号隔开。通过这种方法,抽象的语法知识被具体化、情景化了,学生的脑中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总之,要切实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将课本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在做中学并得到发展,以实现让来源于生活的语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得到运用,最终亦能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浙师大附属泽国高级中学 317500)

论文作者:江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创建生活与课堂的超链接论文_江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