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作为观察组,46例患者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恢复、住院时间等情况,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止痛泵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1.74%),组间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较开腹术式疗效更为理想。
【关键词】 开腹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88-02
近年来妇科“微创”治疗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妇科临床领域应用逐渐增多,较多子宫良性疾病患者选择腹腔镜术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且存在一定的争议性[1]。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和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作为观察组,46例患者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病理均证实为良性,已生育,无重要脏器供应异常,无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凝血功能异常、未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观察组,年龄41~55岁,平均年龄(48.56±7.15)岁,原发病子宫肌瘤,子宫体积8~12周,平均(10.34±2.16)周。对照组,年龄41~53岁,平均年龄(47.23±6.24)岁,原发病子宫肌瘤,子宫体积8~16周,平均(12.09±4.15)周。两组患者在子宫体积、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电视腹腔镜系统为奥林巴斯(日本进口)生产,麻醉满意度后,膀胱截石位。脐孔上作小切口,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11~13mmHg),置入腹腔镜镜头和trocar,作腹膜切口,膀胱宫颈沟上方宫颈位置作环切,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宫颈直肠,结扎子宫动、静脉,电凝刀切断宫体双侧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等,阴道操作碎解子宫体后取,连续交锁缝合盆底及阴道,彻底冲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手术完毕[3]。
对照组常规腰+硬外联合麻,作开腹子宫切除术,作下腹部切口,切除子宫体。
1.3 观察指标
1.3.1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泵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等情况,作统计学分析。
1.3.2并发症比较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有无阴道残端感染、腹部伤口感染、发热事件、排尿功能障碍、盆底脏器脱垂等并发症情况,作严格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止痛泵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阴道残端感染1例、发热事件1例、排尿功能异常1例,并发症率为7.89%(3/38);对照组发生腹部伤口感染2例,发热事件5例、排尿功能障碍3例。并发症率为21.74%(10/4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1.74%),组间差异P<0.05。并发症患者均经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离院。
3.讨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子宫术式发展之初,仅适用于子宫体积≤12周以下的患者,近年来其微创技术不断提高,可用于子宫体积相对较大的患者。较多临床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切除在术后恢复效果方面显著优于开腹术式,而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止痛泵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可知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术后恢复较好,显著优于开腹术式,与文献报道一致[3]。
当前,部分文献报道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虽然术后恢复快,但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等远期并发症较多[4]。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排尿功能异常者,且预后良好,排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未明显增加,可知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未明显增加排尿功能障碍,但是术中仍需注意避免伤及膀胱及神经,减少排尿功能障碍异常发生率。腹腔镜手术方式对于腹腔镜等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本次研究认为应联合应用双极电凝和超声刀,提高切除效率和止血效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手术时间仍有较大的缩短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提高手术技术和操作者默契程度,从而控制手术耗时,改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较开腹术式疗效更为理想,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效果好,同时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刚.腹腔镜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回顾性随访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25.
[2]贺红英,李力,陈江鸿,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5(01):62-69.
[3]陈龙,张盛苗,张萍.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5(08):645-648.
[4]陈美红,张晓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的比较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8(10):886-888.
论文作者:仲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子宫论文; 切除术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术后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