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入门之我见论文_张辉林

初中文言文入门之我见论文_张辉林

张辉林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马堡晓华民族学校 730700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刚升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读懂文言文实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方法,领其入门。

一、“读”字开路,激发兴趣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不少学生视古文如同外语一样难学。要让初一学生学好文言文,良方之一就是“读”字开路。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朗读、齐读,不一而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领读与自由朗读。

文言文的断句与现代文不同,教者需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住音节停顿,方能读得琅琅上口。因此我每教初一语文课,第一课就带领学生跟读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引发兴趣。以后有计划地把一册书中的几篇文言文在未教之前都领学生读它几遍,待按计划教到某篇文言文时,学生毫无陌生感,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文下注释默读。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言简意赅、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特色,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越学越想学的良好势态。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初一文言文教学,“读”确是引导学生入门的金钥匙。读多了,背诵便水到渠成。

二、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者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一字不漏记下,复习时不读原文背翻译,导致原文译文油水不分离,学了这篇,弄不懂那篇。这种方法是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实不可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文言文翻译方法,见诸报刊甚多,如保留、替换、删减、增补、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古今对应,即用今天的语意解说古典文字,好比现在搞词语解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一学生在小学形成了解词基本功,翻译文言文可要求他们通过看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就是学生自读课文,也要经历读原文、看注释、查字典、细揣摩的过程,还有不懂的,由教师答疑点拨。然后进入第二步,规范语言,即用现代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当我教完第一篇文言文就向学生讲明,翻译文言文,一是保留,二是翻译。保留,即不需要解释,原文抄写,如古今词义相同的基本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国号、官职、书名、人的字号等等。需要翻译的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一一直译;第二步,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第三步,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些增补,疏通成现代文。一学期下来,学生就掌握了翻译方法,且能单独阅读短文言文了。

三、综合比较,掌握规律

文言文实词教学是个难点,难在一词多义上。必须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

例如《口技》一文中的“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句中有两个“指”,解释有别,词性也不同。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词和词组”知识,从词入手,启发学生比较,很快弄懂了前者为名词,译为“百手指头”;后者是动词,释义是“指出”。

又如《狼》一文中有“止”字出现五次,意义却有两种:一是通“只”,作副词用,例如“止有剩骨”“止增笑耳”;二是作动词“停止”讲,例如“一狼得骨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我在讲授一词多义时,要求学生逐一整理成册,一年一本文言实词册,三年下来,积累了丰富的文言文实词词汇。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因为不少词学生在小学未曾见过,如“乎、焉、矣、哉”。有的词学生在小学见过,但多以双音节出现,且意义单一,如:“以”,今一般为“所以”“以及”;“而”,今常见为“而且”“然而”等等。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区别古今用法之异,尽量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之”,表意十分复杂,教学中要一例一例讲,告诉学生“之”常见的是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其次作结构助词用,但无实际意义,可不译,如“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三是作动词用,如“吾欲之(去)南海,何如”(《为学》)。复习时综合讲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照此法,可将常见的其他文言虚词“其、于、以、而”等一一综合比较,教给学生,由他们举例充实,掌握知识。

经过一年努力,教会学生读、译、综合比较,将所学文言文知识融汇贯通,真正入了门,这就为后面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张辉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初中文言文入门之我见论文_张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