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王 雯 北华大学
摘要:写作在高中阶段是教师教也是学生学的难点。多数高考生偏向于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来进行写作,其中选择记叙文的考生往往失分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中都忽视了细节描写的问题。笔者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分析学生记叙文的失分点,阐述细节描写对凸显文章主旨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细节描写;文章主旨
近几年,高中课堂教学方法,高考分值比例不断发生变化,但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很大份额,仅高考作文分数就占语文总分的40%—46.7%。高考作文不限制写作题目和文体,但一般不支持诗歌写作。高考生多数会选择议论文和记叙文。其中记叙文是我们最早接触、使用最为频繁的文体。高中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再简单局限于描述一件事物或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求学生抓住写作对象的某一个具体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以达到“与细微处见精神”,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这恰巧就是学生在选择记叙文进行写作时最容易失分的地方,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记叙文写作缺乏细节描写。
一篇记叙文详略得当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手段,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略写,能够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情节要详细地描写、细致地刻画。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类别,从角度来划分有正面和侧面描写;按照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物、环境和场面描写;其中描写人物的又可以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每一种描写的侧重点和起到的作用都不同,写作时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进行区别,记叙手法单一,平铺直叙,缺少对细节的描写。学生或者认为写得面面俱到就是细节描写,忽略细节对自己文章表达的作用,事无巨细、拖沓冗长,或者流水账般简单记叙故事的发展始末,人物平庸、情节平淡、毫无新意。这样的记叙文没有对细节进行适当刻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很难引起他人的共鸣,也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细节与文章主旨脱节。
记叙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写作前,务必要清楚作文题目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文章的立意,理清写作文的目的,所以要挑选与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贴近的细节,进行细致描写,为文章的主旨服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学生在作文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不达意、逻辑混乱,往往尽心尽力描写的细节和最后要表达的情感是不配套的。要写得一手好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崭露头角要格外重视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善于在文章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他曾在论述短篇小说时曾经说过“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就是在告诉我们细节描写的巨大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次被选入各版语文教材,笔者以选用率最高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节对课文主旨的凸显作用。
一、“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四处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当中,作者对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的进行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反复刻画刘和珍“微笑”、“温和”、“和蔼”的形象,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悉心安排的。我们都知道,人物形象一般都是复杂多面的,尤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作家会从不同角度对主人公进行描写,力求展现饱满的人物性格。但鲁迅先生将刘和珍的形象进行了简化,唯独挑出她温柔和蔼的一面进行细致临摹,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先生记忆里对刘和珍最后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通过反复这一细节,表达对逝者的想念和缅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反击“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段祺瑞政府污蔑刘和珍等人是“暴徒”的不实流言,揭露反动军阀、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径,呼吁沉默的国人进行抗争。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人物描写笔墨并不多,但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细节进行深度挖掘,将刘和珍君温和亲切的形象印刻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可见,细节描写不在于多,全,而在于精、巧。
二、“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扑”“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并不长,但鲁迅先生分成七节来写,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都是点到为止,给读者一种断断续续,抑制悲痛、艰于行文的感觉。但上面的细节描写冷峻详细,如同冷静的验尸报告一般将刘和珍遇难的场景再现在读者眼前,目的仍然是凸显文章的主题,痛击反动政府诽谤爱国青年,并试图掩盖自己的丑恶行径。首先,鲁迅先生描写了遇难青年受伤的部位。“背部”中弹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被偷袭;二是察觉到危险转身跑离案发现场时受伤。通过前文鲁迅先生的回忆可知,作为学生领袖并欣然前往的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一定是站在队列最前面,如果主动施暴遭到政府的反击绝对不可能是背部中枪。刘和珍致死的原因并不是射入心肺的子弹,而是头部及胸部的猛击,说明施暴的人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制止刘和珍的行动,而是要将其杀害。与刘和珍同去的杨德群左肩中弹,证明开枪的方向的不唯一,四周埋伏重重。如果段政府仅仅是治暴,没有必要四面八方进行攒射,更加没有必要在受伤的刘和珍坐起来试图求援时猛击要害将其致死。其次,鲁迅先生捕捉到了段政府行凶时候使用的武器中有手枪。正常的治暴行动中,持有手枪的军官承担着维持秩序,保护群众,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责任,而不是掏出手枪瞄准学生将其置于死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不煽情、不拖沓,铁证如山地告诉混沌的世人:“三一八”惨案并非段政府口中学生暴动的违法行为,而是反动当局发动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屠杀爱国革命青年的恶性暴力事件。全篇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愤恨的谩骂,仅凭借简单的细节描写就揭露出了事实真相,粉碎了段祺瑞政府的谎言,不吝惜一个字,也不浪费一个标点,每一处细节描写都恰到好处,为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情感服务。
除了鲁迅,同时期许多优秀作家也对“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进行的描述。其中朱自清作为当事人,亲身经历了这场声势浩大,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与清华队伍同行站在大队的最后,幸而躲过这场屠杀,然后就惨案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将自己所目睹的一切记叙如下:
“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的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在进行”“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虽滴滴地流着血,直到第一次枪声稍歇,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这正是死的袭来,沉默便是死的消息。事后想起,实在有些悚然。在我上面的不知是谁?我因为不能动转,不能看见他;而且也想不到看他——我真是个自私的人!后来逃跑的时候,才又知道掉在地下的我的帽子和我的头上,也滴了许多血,全是他的!他足流了两分钟以上的血,都流在我身上,我想他总吃了大亏,愿神保佑他平安”“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警笛一声接着一声,枪声就跟着密了,那警笛声甚是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摘自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为了驳斥反动当局的不实流言以及各报记载的虚假事实,不厌其详地记叙了大游行、大屠杀的每一个细节,仿佛电影镜头一般,有远景、有中景、有近景、还有大特写和小特写,可以说将当时“三一八”事件的每一个场景都真实地还原在读者面前,也从侧面证实了鲁迅先生的猜想。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全文以纪实为主,笔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全文有数十次的细节描写,用四千多字絮絮地讲述了一个请愿活动的参与者历经的一场残酷的屠杀,然后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初读时,被朱自清笔下慌乱、血淋林的场面震撼到,再回味时总觉得细节描写虽然丰富,但缺乏典型、缺少深度,只是按部就班地将所发生的事件一一排列讲述出来,略显繁琐,情绪表达也过于直白。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短小精悍、言语精炼,就刘和珍、杨德群和张静淑三人的受伤细节进行详细描述,将反动政府凶残暴戾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没有身临其境感受“三一八”,但鲁迅先生对惨案的还原完全不输亲身经历、死里逃生的朱自清。相比较下,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胜一筹。
作为刘和珍的英文老师的林语堂先生,接到刘和珍遇难的噩耗后写下《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以下是文章节选: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工,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和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岪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
我们可以看到林语堂先生与鲁迅先生的文风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者语言平实,在刻画人物时没有进行任何细节的描写,而是记述了和刘和珍有关的往事,使一个勤奋好学、聪慧精干的学生干部跃然纸上。鲁迅先生则抓住人物特点,让一位温雅理性,总是带着微笑,态度温和的女生站在大家面前。笔者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两篇文章各有千秋,或通过记叙,或通过描写,都将浓郁的情感抒发了出来。但就人物形象的展现这一点来讲,鲁迅先生细致的细节描写的确更加鲜活、深刻地将刘和珍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让今天的不了解刘和珍的读者通过文字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温和,看到她的笑容。
鲁迅先生在写《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没有笼统的批判、指责“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而是通过在惨案中死去的一个人,刘和珍,并再次通过刘和珍的微笑、温和的一个侧面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段政府的惨无人道和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的勇敢无畏。除了前文提到过的朱自清和林语堂,胡适、闻一多、李大钊等人也都就此案写过文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文章多半成为了研究这段惨痛历史的资料,而鲁迅让刘和珍依旧活在我们的课本中。正是他卓越的细节描写,使得这段历史没有化成一行苍白的文字,没有让死去的刘和珍等人成为一个冰冷的数字,使得《记念刘和珍君》在将近90年后的今天印刷在各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继续为一代又一代国人还原那段历史,重现刘和珍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样子。
写作,不仅仅在升学考试中是重头戏,更是一项需要人终身学习、终生体悟,并将自己所经历的、所思所想的,凝结成精炼、真实、富有情感的文字的大工程。学生可以把写作文看成是在向阅卷人诉说一个故事,要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对方在千篇一律的文字中唯独被你打动。通过笔者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分析,学生应该学会记叙文写作时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既要让自己文章中的细节典型化、细致化,同时也要适当选取细节为文章的主旨服务,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表达出来。鲁迅先生通过细节描写可以让《记念刘和珍君》成为千古名篇,我们也可能让自己的作文成为考场黑马。
参考文献:
[1]黎党新.谈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03:28-32.
[2]刘金梅.细节描写的鉴赏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3]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2:36-37.
[4]靖伟.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谈《记念刘和珍君》语言和表达艺术[J].新高考(高二语数外),2011,01:5.
[5]李弗不.悲愤省恨,情感复杂——《记念刘和珍君》与其他纪念文的异同说略[J].中学语文,2015,16:54-56.
[6]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8]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王雯(1990.02.06——): 女,25岁,汉族,籍贯河北省,北华大学文学院2014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王雯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细节论文; 鲁迅先生论文; 记叙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章论文; 记念论文; 惨案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