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农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超越农业劳动者本身需要的劳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综合的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现代城市发展并没有远离农业,而是与农业融合的要求更强烈了。城市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对生态依赖性也越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农业固有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现代大城市与农业高度融合的可能性。现代农业发展本身也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
一、人和自然隔离是造成城市环境悬况的重要因素
最早的城市雏型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但近代大城市的崛起只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事。上海城市的真正发展仅为100多年历史。据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统计,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其开始加速美国、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为1000-5000美元时,其城市化率达到了48%-62%。1992年上海郊区城镇建成区面积14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28%,至2000年上海郊区城镇建成区38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5.44%。至2010-2015年,上海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近10多年上海城市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不断发展,把全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协调发展带未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最令人不安。首先是绿地的贫困。根据联合国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60平方米,上海相距甚远。其次是水危机。上海虽地处淡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长江三角洲,但现已被有关国际组织例为水质性缺水城市。大气污染在上海也很突出。我国已有60多个大中城市受到烟雾和废气的严重污染,上海也为其中之一。近年来上海热岛、雾岛、雨岛效应十分明显。今年8月初,上海中心城区的徐汇等区一星期集中降雨量竟高达500多毫米,创上海历史百年之最,明显高于郊区和其它周边地区。
今天生活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似乎穿梭于钢筋水泥“丛林”中,许多居民蜷缩在家中,在享受着各种现代化设施所营造的居家和工作氛围时,也就将自我封闭起来,使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人们的天然素质被损害了,一系列“都市疾病”不断增多,诸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忧郁病、精神病、厌食症等等。人们在自己所建设的城市里实现了自我异化。
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上海城乡生态布局分割现象
面对城市环境种种悬况,我们有必要对上海城市生态布局进一步反思。城市对环境的负效应根源于城市把人和自然截然地隔离开来,使人和自然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相当脆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很有限。在上海中心区,若断一天粮、一天气,就会变得混乱不堪;若有一周粪便、垃圾不能外运出去,城市就会变得又臭又脏。脆弱的生态系统根源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布局。
为了克服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居民就开始从城市中心迁往郊区,再进而居住于农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许多大城市周围建起了大量卫星城,森林公园等。但“搬迁”只是对环境问题的消极反应。在城市布局早已定型的上海中心城区,“搬迁”空间也十分有限。更为积极的步骤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上海城乡生态布局分割现象,融自然于上海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市化区域建设的思路和构想之中。首先要把上海城市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扩大到全郊区,并按城市需求进行一系列科学整合,把上海城市生态系统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让城乡居民都生活在多一点回归大自然的城市或集镇的环境里,既能享受人类技术进步所提供的种种便利,又能抓住大自然脉搏,生活在自然的气息里。从系统的意义上讲,这既可以净化城市,又可以美化郊区。
“四个中心”不是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力、水平和形象的全部。未来上海市民盼望上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的要求将更强烈。生态质量是现代化城市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座城市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不能充分满足大城市各类居住人口生态享受需求,不能说是一流的城市,没有城乡一体的美,不能称是一流的城市形象。
上海城市和郊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外形象是一个整体,内在功能开发也是一个整体,生态空间布局也应是一个整体。在上海,除去中心城区、崇明等三岛和沿江沿海地区,郊区总面积已不足4000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又是城市化密集地区,许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城乡生态空间布局一体化,是城乡两地的共同需要。
三、现代化的上海迫切需要一个园林式郊区空间
上海城市现代化步伐正在加速,开放度不断提高,五湖四海来客大量增加,若干年后人均GDP逾万美元可望达到,再向前看10年、2O年,作为高度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郊区空间?肯定不是一般的农业种植园空间和仍大量散布猪禽蛋等养殖场的空间。可能更需要与全市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大片大片的树林,碧波荡漾的湖泊,满地的鲜花和随处可见的大块大块的草坪等等。这也许是未来上海郊区真正的空间布局理念。
未来上海郊区农业空间布局必须超越传统的经济观念,要自觉地与城市发展的环境生态要求等全方位地融合起来,并从这种“融合”中更有效地解决城乡人民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人生活需要绿色,需要幽雅的环境,上海农业应该为此作出更大的贡献。未来的上海农业,应该成为改善、优化上海城市环境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绿色生态带,成为双休日上海百万市民下乡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购物和回归大自然的重要场所。
目前上海城乡人均绿地面积明显不足。上海全市人均绿化面积不足20平方米,中心城区10平方米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1995年国际部分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平方米/人):华沙90,维也纳70,柏林50,莫斯科44,巴黎24.7,伦敦22.8,纽约19.2,上海3.5。可见,近年上海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已大幅增加。
城市及其城郊森林等绿地是城市的肺。一定量的林木绿地作为都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都市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代替的功能和好处。城市拥有一定数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所必不可少的。为适应上海城市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目前在郊区大规模的植树增绿是必要的。上海的水生态布局也明显不足,并已影响上海生态和旅游观光资源等多样性。目前在郊区和全市,特别缺少较大型的湖泊。不要小看“湖泊”综合生态价值和综合经济开发价值。浦东新区一个小小“世纪公园”就使周边的房地产升值了数倍。上海要下决心拿出一定数量的土地,退耕还湖,人工开挖几个几平方公里规模的较大型湖泊,并进行整体综合开发。
城乡生态整体布局需要科学的规划。现在一些区县把全市仅有的几个人工森林选址在远离城市化的地区,这不很合理。郊区的各类生态产业布局只有与全市城市化充分地有机结合时,才有可能产生最大的综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然是城乡一体化生态功能开发,全市城乡生态类产业布局就应全市一体规划,并同步推进。
四、为大都市生态服务是上海农业功能开发的重要内容
未来上海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建设具有上海特点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都市农业说到底即是为大都市配套的农业。其中“配套”是首要的。都市型农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必须进行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开发,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功能开发。其中服务大都市的生态功能开发尤为重要。未来的上海农业必须广泛赋于“绿色都市农业”的内涵。
“绿色都市农业”的理念,一是指适应大都市的需要塑造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都市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推动大都市的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建立在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各类无污染、无公害的物质的和精神(如观赏类)的农产品。
上海都市绿色农业建设已有一定的规划。“十五”期间上海将加快农林结构调整。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在耕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郊区将下决心拿出数十万亩土地全面实施“六绿”工程:围绕中心城区的“绿色项链”、一弧三圈的“绿色屏障”、沿路沿河的“绿色通道”、错落有致的“绿色楔面”、成片成林的“绿色园区”、旅游观光的“绿色产业”等。经过数年建设使上海全市基本形成“环、屏、线、点、面”相互交织的绿色生态体系。就植绿而言,今后的面积还可以进一步放大,内容也可更丰富。可以考虑郊区现有10多万个自然村落,与其一时难以集中,不如放大村落周边面积,将其逐步改造成为10多万个千姿百态的绿色庭园经济群落,然后再以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组成一条独特的市郊乡村田园风光风景线。这类市郊乡村既可出租,也可观光。上海现有1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也可按照不同特色的“主题公园”模式开发,组成另一道独特的田园风光风景线。
由于环境日益恶化和生态危机日趋加重,现在人们对改善农业自身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和消费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的呼声高涨。上海应该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本身也是优化郊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更多地研究、重视上海生态农业、市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约有效形式及其相互联系,大力推进上海农业生态;功能的深度广度开发,上海农业经济功能的深度开发等也必然在其中了。笔者相信,未来的上海郊区,何时近郊树林、湖泊、鲜花及草坪等总面积达到郊区土地面积的50%以上,中郊达到40%以上,远郊达到30%以上,何时郊区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大片大片的树林,碧波荡漾的湖泊,满地的鲜花和随处可见的大块大块的草坪等美丽的景观,那时上海郊区仅存的数十万农民一定会致富,也必然能创造世界一流的投资环境。
未来的上海农业不可能成为地区性的种养业中心,但凭借上海国际大都市特有的优势,上海有条件可以成为亚大地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国的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全国或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中心,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科技型“要素农业”研究开发、制造和制作中心。而所有这些也应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内容。
上海农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涉及一系列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难点,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决心。思想再解放一点,看得再远一些,复杂问题一定会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