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熊向辉

宁乡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南宁乡 4106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术(CPR)在急诊心脏骤停(C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未实施心脏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67.00%,高于对照组患者29.00%(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率、生存率27.00%、36.00%、26.00%,高于对照组8.00%、16.00%、8.00%,观察组患者抢救无效率11.00%,低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可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

心脏骤停(CA)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心音消失,脑、心等脏器缺氧缺血,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心脏骤停发病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清楚,可能与低血容量、低钾血症、低/高血糖、药物、气胸、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有关[1],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术(CPR)在急诊心脏骤停中广泛应用,不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并发症少,患者生存率较高。我院针对近年来收治的20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探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5.23±10.34)岁;临床症状为:脸色苍白或发紫,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停搏20~30s,呼吸微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经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我院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本组研究符合我院伦理规范,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术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检查呼吸、心跳、脉搏,开放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每min按压≥100次,帮助患者选择去枕平卧位,将按压板置于患者胸部下,脚凳垫于患者脚下。采用双手叠扣法,胸外按压30次,确保17s完成。按压通气比例为30:2,球囊面罩通气辅助患者呼吸,进行气管插管,给予心电监测,设置双相波除颤200J,除颤流程为药物-按压-电除颤。建立和开放静脉通道,给予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胺碘酮等复苏药物,心肺复苏术应在40min内完成。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处理,监测病情,给氧,静脉通道给药等。抢救完成后,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医师作相应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1.3 评价指标

(1)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有效心律,大动脉可触及明显搏动,未接受胸外心脏按压或使用药物,收缩压>60mmHg,可判断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3]。(2)参考心肺复苏成功标准[4],成功:自主心律恢复,大动脉搏动,可自主呼吸,在生命支持下,存活时间>24h;有效:自主心律恢复,大动脉有搏动,可自主呼吸,收缩压维持在80~100mmHg,存活时间>30min;无效:抢救后1h,自主呼吸、心律未恢复;生存:生命指标恢复,自主呼吸、循环、心律恢复,脱离生命危险。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所得数据收集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处理分析,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经t检验;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经x2检验,如果结果为P<0.05,则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自主循环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67例,比例为67.00%;对照组患者自主恢复29例,比例为29.00%。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28.9263,P=0.0000)。

2.2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率、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脏骤停(CA)是心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死亡期,临床多表现为丧失意识,呼吸快而表浅转为呼吸停止,低血压,心音消失,大血管无法检测到脉搏等,发病数分钟内,重要器官组织缺氧,对生命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增大了死亡风险。心脏骤停多数发生在院外,心肺复苏时间对抢救成功率、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患者因治疗无效失去生命,给家庭带来了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诊心肺复苏术(CPR)在临床重要作用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认可,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防止各项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5],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率可达到15%~36%,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可能与心脏骤停原因各异、救治时间及时与否、院外是否实施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CPR还需进一步完善。

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医院应进一步优化急救流程,在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指导家属进行基础急救措施;救护车应配备齐全,医护之间配合默契,每个急诊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等技术,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安全送至医院,转运途径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心脏骤停最佳复苏时间为4~6min,每延迟1min,存活率将降低10%,延迟到10~12min时,存活率往往不足20%。多数患者意外复苏在院外,家属及社会人员在第一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甚少,无法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医院应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知识讲座、网络、发放小手册等形式,增加人们健康知识掌握率,尤其是针对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家属,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认可[6]。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高达67.00%,较对照组29.00%明显提高(P<0.05),说明心肺复苏术可改善循环系统,促进自主循环恢复,效果显著。同时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心肺复苏术有利于提高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治疗效果,生存率较高,是治疗心脏骤停的主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术可加快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临床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君灿,黄奇花,吴木富等.心搏骤停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1(5):92-94.

[2]王惠馨.强化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术培训对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4-135.

[3]宁德志.急诊中的心肺复苏术效果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23-124.

[4]邓清文.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21):67-68.

[5]刘恩,陶维祝.急诊科心肺复苏60例救治体会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97-98.

[6]毕国庆,邹龙.急诊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40例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21(12):56-57.

论文作者:熊向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熊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