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 430000)
摘要:呃逆是脾胃病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是气逆上冲致患者喉中呃呃连声,频发而声短,且患 者无法自行停止。顽固性呃逆,在中医学上谓为哕症,西医上将之命名为膈肌痉挛,顽 同性呃逆的出现会对该类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不利影响,造成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沉重压 力,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发作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患者的死亡。目前西医对该病证在临床 上尚未能确定准确的病因,也未研制出特异性的治疗方式,故现多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本文就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机理做出论述。
关键词:中医;顽固性呃逆;病机
1关于呃逆的中医古籍记载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2 呃逆的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2.1饮食不当
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2.3正气亏虚
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3 呃逆的临床表现
3.1呃逆的症状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制为主症。多由于受凉、饮食、情志等因素引发,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偶然发作者,多短时内不治自愈;若持续数日不止,或屡屡发作者,则需治疗。
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病人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3.2呃逆的分型
实证:凡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气冲有力、持续不止者多属实证。
胃寒积滞:呃逆常因感寒或饮冷而暴作,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则重,苔薄白,脉迟缓。
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苔黄燥,脉滑数。
气机郁滞:呃逆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呃声连连,胸胁胀满,苔薄白,脉弦。
虚证:凡呃声低小、气冲无力、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
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脘腹不适,喜暖喜按,身倦食少,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
胃阴不足: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4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一证,发生部位在中焦,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疗采取降逆和胃法。临床常用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承浆、后溪等。而临床实践发现,见效快,疗效高,其中承浆、内关、后溪3穴尤其显著。
后溪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上行通督脉,下行沿着食管,穿过横膈到胃,属小肠,“经脉所过,主病所及”,故取后溪穴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呃逆主要是由于膈神经受到某些因素刺激,致使膈肌产生不自主的间歇性的强烈收缩而引起,因此,能够抑制膈肌痉挛收缩的治疗方法,都能使呃逆取得治疗效果。针刺承浆、内关、后溪3穴所以治疗呃逆效果显著,可能与此有关。尤其是内关穴使用利多卡因、胃复安封闭,呃逆即刻消失,进一步提示膈肌痉挛得到抑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姚坤.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49-950.
[2]刘艳玲.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7,31(1):133.
[3]张晓峰.顽固性呃逆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148-149.
[4]杨琼.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0):116-117.
论文作者:曹静,丁德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顽固性论文; 后溪论文; 寒气论文; 针灸论文; 素问论文; 中医论文; 脾胃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