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规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各级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煤炭论文

正确运用规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各级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煤炭论文

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多层次推进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多层次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煤炭工业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划工作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关键作用。煤炭工业计划工作要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多层次推进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调整煤炭工业生产力布局,重

点抓好以两大露天和八个重点矿区为主体的煤矿基本建设工程

煤炭工业的开发布局问题,实质上是个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问题,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和行业发展。确定煤炭工业“九五”开发布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问题。①煤炭资源及其分布,这是考虑确定煤炭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在全国1万亿t保有储量中,晋陕蒙三省区为6000多亿t,占60.3%,西南和西北的新甘宁青8个省区为2200多亿t,占22.3%,位于东部四大缺煤区的19个省区有1700多亿t,占17.4%。②煤炭市场,这是考虑确定煤炭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前提。我国煤炭市场集中分布在华东、东北、中南、京津冀四大缺煤区,是煤炭的主要消费地。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1994年国内消费煤炭13亿t,其中东部四大缺煤区为9亿t,约占国内煤炭消费总量的70%。煤炭市场与煤炭资源呈逆向分布。③煤炭运输,这是考虑确定煤炭工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外部条件。“八五”后期,由于运输制约,晋陕蒙(西)地区的国有重点煤矿约有3000万t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九五”时期,铁道部提出“大战西南、强攻煤运、打通限制口、配套大干线”。大战西南,主要是新建南昆、水株(复线)、西康和内昆线,搞好成昆线的电化改造,构筑西南与华南的联结通道,解决煤磷外运。强攻煤运,就是围绕晋陕蒙(西)煤炭外运,重点建设6条运煤通道,一是大秦线配套,2000年运煤能力达到1亿t,比现在增加4000多万t;二是新建朔黄线,2000年前建成朔州—肃宁段,与京九线联通,新增运煤能力2000万t,远期能力达6000~10000万t。三是候月、新荷复线改造,2000年运煤能力达到3800万t,远期能力达6000万t。四是新建邯济线,改造邯长线,2000年运煤能力达到1100万t,远期能力达2000万t。五是新建包西线神木北—延安北段,近期运煤能力达到1500万t。六是新建西安——南京线跨世纪工程,争取“九五”开工,近期运煤能力达到2000万t。按铁道部门的规划,这些运煤通道建成后,2000年运煤能力可达8.3亿t,比“八五”后期增加1.6亿t。其中晋陕蒙(西)运煤能力可达3.5亿t,比“八五”后期增加1.4亿多t(北路增加7500万t,中路增加1400万t,南路增加5200万t)。

按照《“九五”时期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从煤炭资源、煤炭市场和煤炭外运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九五”时期煤炭工业的主要布局原则是:①按照煤炭工业生产力布局尽量接近煤炭消费地的原则,优先开发东部缺煤地区经济效益好的矿井,特别是生产接续矿井。②按照煤炭产运需综合平衡的原则,结合煤炭外运通道的建设,重点安排晋陕蒙(西)和贵州两个煤炭调出基地的煤炭开发;有条件的矿区要实行煤电同步建设,变输煤为输电,缓解运输压力。③新开发的褐煤矿区要实行煤电或煤电路同步开发、同步建设。④优先考虑在老矿区建新井,能够以现有矿井为依托,通过改建、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再铺新摊子。

按照上述布局原则,“九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以两大露天和八个重点矿区为主体的煤矿基本建设工程。两大露天是:围绕大秦铁路亿吨能力配套工程重点建设安家岭露天煤矿和准格尔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及配套电厂。八个重点矿区是:围绕东部缺煤区重点建设两淮、济北、滕北、永城和蔚县矿区;围绕朔黄铁路复线改造,重点建设晋城新区;围绕南昆和水株(复线)铁路,重点建设盘江矿区。这10个重点露天和矿区的建设总规模近8500万t,是“九五”煤炭基本建设工程的主体,要在项目安排和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

二、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技改步伐,重点抓好以三批“双加工程”为主体

的煤矿技术改造工程

煤炭工业现有基础很大,增产增效的潜力也很大。国有重点煤矿1990年核定能力4.84亿t,有能力矿井产量4.5亿t,能力利用率为93%;1995年核定能力5.07亿t,有能力矿井产量4.47亿t,能力利用率为88%。“八五”期间,矿井核定能力增加2300万t,有能力矿井产量减少300万t,能力利用率下降5个百分点。

国家经贸委从1994年起,开始实施“双加工程”。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提质降耗、扩大出口、增加有效供给为重点,选择一批条件好的企业,抓好一批水平高的技改项目,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上水平,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添后劲。国家经贸委于1994~1996年实施了第一批“双加工程”,跨“八五”、“九五”两个计划期。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国家经贸委共筛选出57个重点内容、902个项目。其中煤炭行业的35个项目,总投资为17.2亿元,其中贷款13.2亿元。在煤炭行业的35个项目中,矿井5项,选煤厂10项,电厂13项,煤机厂7项。到1996年底,国家经贸委下达的35个煤炭导向性计划项目,预计可实施32项,项目实施率达91%,尚未实施的3个项目,年底前如企业所在的当地银行能提出评估报告并承诺贷款,也可望实施。国家经贸委于1996~1998年将实施第二批“双加工程”。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国家经贸委共筛选出26个重点内容,其中煤炭行业1项,即“煤炭洗选及矿井、矿区综合示范改造”专项,贷款规模30亿元。我们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已筛选出105个项目上报国家经贸委,其中矿井19项、选煤厂45项、劣质煤电厂28项、综合利用13项,包括平顶山矿务局矿区整体改造示范工程。现在,国家经贸委对各部门上报的第二批“双加工程”项目,正在与各省区经贸委和银行进行衔接,征求他们的意见。对部门、省区经贸委和银行意见一致的项目,将在7月底前正式下达导向性项目计划。国家经贸委实施第三批“双加工程”将于1998年下达。“九五”期间,要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逐步把数量型资源配置机制转变为效益型资源配置机制,通过体制转轨推动资源配置机制转型,重点抓好以三批“双加工程”为主体的煤矿技术改造工程。

三、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

抓好以470万kW电厂为主体的煤矿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按照“注重结构优化效益”,“努力做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的原则,“九五”期间,要把煤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规划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以470万kW电厂为主体的煤矿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煤炭行业的电力市场很大,煤矿也有着十分优越的办电条件。从煤炭行业自身的电力市场看:1995年,国有重点煤矿收入电量278亿kWh,其中自发电量70亿kWh,电力自给率为25%,70%以上的电力市场被当地供电部门所占有。今后15年,国有重点煤矿年均用电量如果按5%增长,2000年用电量将达到356~360亿kWh,2010年用电量将达到515亿kWh,如果加上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矿的用电量就更加可观。从煤炭行业办电条件和效益看:一是有资源,特别是有大量被丢弃的劣质煤资源。国有重点煤矿年产原煤5亿t,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每年约产生20%左右的低热值燃料,包括煤矸石、洗矸、高灰中煤、煤泥和脏杂煤等,总量约1亿t。其中有一半被利用,另一半被当作废弃物扔掉。如能将被丢弃的5000万t劣质煤就地转化为电,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曾颁发一系列文件,鼓励煤矿用劣质煤发电。三是很多煤炭企业都有办劣质煤电厂的经验,从电厂建设、操作运行到技术管理,大部分企业都能办到。四是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有重点煤矿每年从电力部门购电250亿kWh,需支付电费75亿元左右,如果各矿区都能办自备电厂,达到用电自给,每年可少支付电费75亿元,扣除办电成本,每年纯效益可达20亿元,不仅能为煤炭企业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综上所述,利用煤炭行业办电的优越条件,建设一批以劣质煤为主的小型电厂,提高煤矿用电自给率,是煤炭行业“九五”计划要着重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步规划,“九五”期间,国有重点煤矿电厂建设总规模达到470万kW,其中“八五”结转70万,“九五”开工400万kW。在“九五”开工的390万kW中,劣质煤中小电厂280万kW,大型自备电厂120万kW。建设电厂所需资金,通过国家的基建投资、技改投资、转产贴息贷款、企业自筹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多渠道解决。到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建成投产电厂的装机总容量,将有1995年的180万kW增加到400万kW。

“九五”期间,煤矿办电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点建设矿区小型自备电厂,特别是以煤矸石、洗矸、高灰中煤、煤泥和脏杂煤为燃料的劣质煤电厂。二是电厂的建设要着眼于矿区内部的电力市场,建电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矿区用电自给率。三是在建设电厂的同时,要同步建设或改造矿区电网,做到既能发电,又能输电、供电、售电,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生产系统。电网是电力市场经济效益的主体,矿区内部形不成电网就把煤矿办电很大一部分效益转到了电力部门,而不是留在煤矿。四是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的目的主要在于突破和起步,而不是普遍推广。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的准格尔电厂二期、古交、永城、大屯等大型坑口电厂,近期国家能立项的,可安排“九五”开工建设,大量电厂主要是做好前期工作,为“十五”期间开工建设打下基础。

要把煤层气作为第二煤炭资源,认真搞好资源评价、规划和开发利用。要切实抓好联合国援助以及与阿莫科、安然等国外大公司合作的重点煤层气项目。要重点抓好盂潍青输煤管道和位于煤炭集散地、消费地的大型储煤场建设,为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水煤浆厂的生产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使其尽快发挥投资效益。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入手,积极进行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研究和建设。

四、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国有重点、国有地方和乡

镇煤矿共同发展,在抓好国有重点煤矿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100个

以乡镇煤矿为主体的重点产煤县建设工程

“八五”期间,我国地方煤矿主要是乡镇煤矿继续高速发展,平均每年增产4300多万t,1995年产量已达8.15亿t,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占62.8%。其中乡镇煤矿产量由1990年的3.9亿t增长到1995年的6亿t,是煤炭工业产量增长的主力,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矿井规模小,技术装备手段落后,伤亡事故多,有相当数量乡镇煤矿尚不能达到正规开采的要求。如何按照“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通过扶持促改造、促整顿、促联合、促提高,全面提高乡镇煤矿的整体素质,将乡镇煤矿引导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已成为煤炭工业“九五”计划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为使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乡镇煤矿的整体素质,国家计委和煤炭部正在联合组织进行乡镇煤矿规划调查,摸清现有基础,分析“九五”和下世纪前10年的发展趋势,研究今后应采取的政策措施。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①重点抓好100个以乡镇煤矿为主体的重点产煤县建设工程。②对有条件的现有乡镇煤矿实行联营改造,通过减少矿点,扩大井型,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经济效益。③制订产业政策,规定乡镇煤矿单井起始经济规模,今后在已获得工业储量的整体煤田中新建乡镇煤矿,晋陕蒙地区不小于15万t/年,江南地区骨干矿井小于6万t/年,其他地区不小于9万t/年。④通过建立煤炭发展基金,争取部分银行贷款等办法,对正规开采、正规建设的乡镇煤矿给予政策扶持。

五、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把科技进步作为煤炭工业的主

要推动力量,重点抓好以“五大技术攻关”和“100项科技成果推广”

为主体的科教兴煤工程

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初步统计,煤炭行业1990~1994年推广100项新技术项目共创效益25亿元,部补贴支持推广的投入与产出比高达1∶160。兖州矿务局投产的年产400万t的鲍店矿井,因地质条件变化,达不到设计能力,原先准备申请国家贷款扩建一个采区新增一个工作面,后因采用综放技术,未搞扩建工程就很快达到了设计能力。

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科技攻关:一是在综采放顶煤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所有适用放顶煤的厚煤层都推广这一新工艺;二是积极引进、消化和推广锚杆支护技术,实现矿井支护上的革命;三是努力开发和研制防治瓦斯、煤尘、水灾事故的可靠技术和设备;四是抓好高产高效矿井综合配套技术;五是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着重发展选煤技术、型煤技术、水煤浆技术、地下气化技术、环保技术等。煤炭科技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煤炭工业向高产、高效、安全、优质、洁净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转变。

在抓科研攻关的同时,要大力抓好现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在继续推广1990年部选择推广的100项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九五”再选择100项技术成熟、量大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

煤炭企业的机械化装备是生产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煤矿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既要用先进可靠配套的机械设备装备国有重点煤矿,又要用实用可靠的小型机械设备装备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以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到2000年,大部分乡镇煤矿基本上实现提升、运输、通风、排水机械化并装备瓦斯检测仪。

要坚持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与国内自主研制开发相结合,提高煤矿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能力。要十分重视国内的科研力量,从选择引进项目开始就要加强煤炭企业、科研单位和煤机制造厂的密切配合,加快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九五”期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发展目标:①科技进步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国有重点煤矿达到35%以上。②围绕建设100个高产高效矿井,努力开发综采放顶煤、锚杆支护等急需、配套的关键技术和装备。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0%,全员效率达到2t/工。③围绕100个重点产煤县建设,努力提高地方国有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大力促进乡镇矿的联合、改造,使符合煤炭工业产业政策要求的单井起始规模的矿井成为乡镇煤矿的主体,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煤炭资源回收率有较大提高,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④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素质,使各类专门人才基本满足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煤炭职工高中文化以上的比例达到60%,工人受系统教育和规范化岗位培训的比例达70%,各类专门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20%。县营以上国有煤矿职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达到11年。

六、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创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

求的煤矿建设模式,把煤矿建设切实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煤炭行业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煤矿建设模式使得煤矿建设周期长、投资费用高、达产速度慢、投资效益差。投资体制改革后,新集煤矿在探索煤矿建设新模式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平朔公司、淮南、盘江矿务局也正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新集煤矿坚持实行“法人负责,自主决策;多元融资,有偿使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效益为本,自我发展”,660万t矿区只用6年8个月就能建成,实际总投资15.5亿元,平均吨煤投资230元。

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原来的方案是建设一个与安太堡露天煤矿相似的独立体系,包括矿坑、选煤厂、铁路、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计划一次建成,总投资为97.43亿元,建设期2.5年。投资体制改革后,他们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以盈利、还贷为目的,组织设计院对原可研报告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安家岭露天煤矿的总投资降低到48.09亿元,比原来的97.34亿元压缩投资49.34亿元,保证12年内还清贷款,定员由3531人减到1457人,全员效率由24t/工提高到57.01t/工。盘江矿务局学习新集经验,也将金佳、响水两个矿井建设项目进行了优化。金佳矿井设计能力180万t,原方案布置3个采区,建设总投资7.08亿元,建设期47个月。优化后建设期只要36个月,建设总投资5.85亿元。响水矿井设计能力400万t,按常规建设,从精查开始到建成达产,共要15年时间(精查3年、立项设计等2年、施工7年、达产3年)。现在他们拟采取勘探、设计、施工合理交叉,争取4年时间建成,建成即达产,职工人数只有800人,效率可达10t/工,建设期出煤400万t,创利2亿元。

创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煤矿建设新模式,除了要对现行的勘探规范、设计规范、矿井建设施工标准以及基建程序进行改革外,还必须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首先要明确投资主体。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由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与法人责任制相配套,要建立资本金制度。资本金是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承担风险的最高限额,也是出资者分享企业利润的法律依据。企业有了资本金才能成为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提高经济效益。

七、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围绕“九五”重点抓好“四大

工程”,巩固拓宽现有资金渠道,积极开拓以建立煤炭发展基金和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新的投资渠道

“九五”期间,从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角度讲,煤炭行业规划的主体框架就是“四大工程”。即以两大露天和八个重点矿区为主体的煤矿基本建设工程,以国家经贸委下达的三批“双加工程”为主体的煤矿技术改造工程,以470万kW电厂为主体的煤矿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和以乡镇煤矿为主体的100个重点产煤县建设工程。初步匡算,“九五”“四大工程”共需投资2064亿元,平均每年410亿元,与1995年实际投入水平200亿元相比,增加1倍。

“九五”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哪个企业、行业能够解决融资问题,这个企业、行业就能发展。我们规划的“四大工程”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煤炭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煤炭行业的融资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争取国家扶持,建立煤炭发展基金。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国家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初步确定煤炭项目资本金比例为35%以上。今后,所有项目要落实资本金后才能建设。我们建议国家采取开征煤炭消费税的办法解决煤炭项目的资本金来源问题。在建立煤炭发展基金的同时,建议国家适当增加煤矿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第二,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国家鼓励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煤炭行业利用外资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有很大的煤炭市场:煤炭占一次能源70%以上的消费比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二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万亿t,占一次能源探明总储量90%以上(按发热量计)。三是投资范围广,项目选择余地大。四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初步设想,在“九五”需要的2064亿元投资中,20%利用外资,其中利用国外政府贷款10%,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九五”期间,规划发展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围绕“四大工程”搞好融资。

八、按照“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创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煤炭

工业统计指标体系

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物质产品生产统计模式,不论是指标体系的设置,还是统计信息的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改革的要点是:

1.从为产品经济和直接管理服务转到为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服务。为此,要大大删减为集中的计划管理服务的指标,充实强化市场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所需指标,既满足国家和煤炭管理部门要求,又满足企业对市场信息的需求。

2.从偏重反映物质生产活动转到全面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全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上,特别是加强第三产业(非煤产业)的统计工作,以反映煤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情况。

3.从过分依赖全面报表、层层汇总转到灵活运用普查、抽样调查及科学推算等方法上。全面报表和层层汇总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等复杂多样调查对象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灵敏地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情况的需要。

4.区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国家主管部门只负责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统计指标,其它由各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行确定,改变过去“上下一般粗”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方法。

煤炭部的统计工作,分综合统计和专业统计两部分,综合统计由规划发展司负责,专业统计由各有关司局负责(调度中心负责生产统计;财劳司负责劳资统计;调运司负责销售统计;基建中心负责施工统计等)。因此,要改革煤炭部的统计指标体系,需要有关各司局的共同努力。根据煤炭部现行的报表制度,综合统计和十四项专业统计共设定期报表204张(不含附表),比1991年的498张减少294张,但仍需大力精简、修订和补充。我们设想,按照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煤炭工业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量控制方面的统计指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部要对原煤产量的总量进行宏观调控,既要满足全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又要使各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尽可能减少煤矿库存,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不仅对国有重点矿的产量进行调控,也要对国有地方煤矿,以及乡镇煤矿的产量进行调控。这一部分拟设三个指标: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产量指标分列国有重点矿、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集体、个体矿三部分。在销售量中,还要分出省内销售和调出省外两部分,为研究煤炭的地区布局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反映煤炭工业集约生产和效率方面的指标,拟设立职工人数,采煤工作面个数(期末个数、平均个数)指标,回采工作面单产指标,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全员效率,资源回收率,综采队产量指标和科技进步对煤炭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

第三部分:反映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拟设产品销售收入(其中:非煤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售价,原煤成本,利润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其中成本、利润只作为煤炭部掌握资料。

第四部分:反映投入和产出方面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分资金来源的基本建设投入、技改投入情况;报告期内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工程量;新增生产能力情况等。

第五部分:反映煤炭工业存量资产情况的统计指标;矿井(露天)、选煤厂、电厂和其它非煤产品的年末生产能力(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及能力利用情况(含原煤入洗数量、入洗比重);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等。

另外,要加强统计分析和经济运行预测、预报工作,定时发布信息,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和国家宏观决策服务。

标签:;  ;  ;  ;  ;  ;  

正确运用规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各级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