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合理用药论文_周巧红

(金华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目的:探究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3年5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统计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表征。结果:抗感染药物可能引发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而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受损器官或系统中比例较高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严格管控,对服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实施严密监测,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336-02

抗生素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抗感染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1]。但是由于临床上对抗生素的需求量较大,可能出现抗生素滥用现象,增加了细菌或病毒的抗药性,或者对抗生素使用不够合理导致患者再次发生感染,从而提高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抗感染药物药效降低,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护理措施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5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1~92岁,平均年龄位(56.8±4.3)岁。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在10岁以下有12例,年龄介于11至20岁之间14例,年龄介于21至60岁之间17例,年龄大于60岁37例。依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肯定情况12例,极有可能情38例,可能情况24例,不太可能情况6例。

1.2 护理方法

收集80例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资料中提及的患者基本情况、发生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不良反应的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治愈患者占比61.25%,好转占比36.25%,存在后遗症占比0.125%,死亡占比0.125%。如下表所示。

2.2 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类型为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心血管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用药局部、免疫功能代谢及营养障碍及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抽搐、水肿、皮疹、皮肤潮红、瘙痒、静脉炎、昏迷、心悸、血尿、血压升高、肌肉震颤、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异常等。

2.3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过敏药物种类

头孢菌素类占比46.5%,青霉素类占比16.41%,喹诺酮类占比26.01%,大环内酯类占比4.52%,磺胺类占比4.52%,呋喃类占比0.41%,抗病毒类占比1.40%,其它占比0.20%。

2.4 严重不良反应相关药物名称及不良反应表现

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常见抗感染药物包含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曲松、青霉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肝功能损伤较为严重的常见抗感染药物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泌尿系统影响较为严重的常见抗感染药物为头孢拉定,对神经系统影响较为严重的常见抗感染药物包含头孢拉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降低的常见抗感染药物包含头孢呋辛、阿洛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噻肟/舒巴坦,对皮肤功能损伤较为严重的常见抗感染药物为复方头孢羟胺苄,严重导致死亡的常见抗感染药物包含阿莫西林及青霉素/环丙沙星。

3.讨论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依据WHO对抗感染类药物的合理用药标准规定,医院抗感染类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三十[2]。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则表明对抗感染类药物使用不尽合理,可能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有时候为了追求高效治疗效果,可能会选择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虽然联合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过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可能会产生不合理用药风险,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甚至是药物之间发生作用,从而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危及生命。近年来最常见的联合用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这类药物会对皮肤及其附件造成严重损害,如皮疹,也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一类抗感染药物[3]。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发现,抗感染药物可能引发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而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如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心血管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用药局部、免疫功能代谢及营养障碍及过敏性休克等。受损器官或系统中比例较高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严格管控,对服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实施严密监测,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琼,李金勤.我院15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7):346-347.

[2]孙美玲,李志荃,徐存军等.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11):1683-1687.

[3]刘照昌,张秋莲.13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3,23(1):52-55.

论文作者:周巧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合理用药论文_周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