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与发展--中国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与问题_消费结构论文

变化与发展——我国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点论文,化与论文,消费需求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不断加快,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950亿元,比2001年增长8.8%,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26.24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递增10%以上。2002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19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以批发经营为主的市场成交额为15450.9亿元,占亿元市场成交额的77.9%,零售经营为主的4389.2亿元,占22.1%。

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6029.9元,同比增长13.6%,增幅高于去年同期7.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467.6元,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200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0.6台,比上年增长1.6倍,空调51.1台,增长1.4倍,移动电话62.9台,增长1.85倍。

2002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7.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农村为46.2%,降低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消费升级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升级。城镇居民从十几年前的“百元级”、“千元级”消费发展到近几年的“万元级”、“拾万元级”甚至“几十万元”消费;农村居民从“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到近几年的“万元级”消费。消费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汽车、住房、教育、娱乐、旅游、保健等消费渐成热点;农村居民大件耐用商品消费基本开始进入普及阶段。目前,国内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速高达20%以上,11%的城镇居民家庭已经拥有了汽车。2003年前7个月我国商品房销售2575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中个人购房比例达到91%;轿车销售99.9万辆,同比增长77.1%;到6月末,全国电话用户4.72亿户,比去年末增加5186万户。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基本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中,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由简单的生活消费扩大到多种服务消费,由单纯的吃穿用消费拓展到精神文化消费,基本生存消费逐步下降,发展和享受消费快速上升。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旅游健身、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网络信息、卫生保健、财寿保险等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1997-2002年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65.75%,下降为44%,农村居民三项支出的比重由55.86%,下降为47.4%。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同比增长25.3%、37%和30.7%,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7.4、21.3和2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支出同比增长16.8%,娱乐文化教育支出同比增长9.2%。

新兴消费方式层出不穷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变化。“攒钱消费”,“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被彻底打破,信用消费的出现,使消费者可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变未来预期消费为现实消费。

目前在我国的住房和汽车消费当中60%左右是通过信用消费实现的。2001年末,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6990亿元,比上年增加2755亿元。截至2003年7月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总额达1409亿元,平均占各行贷款总额的25%。

租赁消费方式的兴起,在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投资需求,提高消费倾向,促进商品流通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2002年,我国租赁交易额约为220亿元,较1997年增长近1倍。目前,我国租赁交易已进入世界排名第20位。

互联网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网络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当前成长最快的消费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基于电话和宽带网络的视频业务、网上教学、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电子商务等业务基本与世界同步。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发生了可喜变化,消费者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消费者选择意识和决策意识大大增强,“消费趋同”现象大为减少,消费呈现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发展趋势。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较长时期采取“重投资、轻消费”、“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思路,消费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被商品短缺所掩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生产制约变成消费制约、市场制约。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总消费呈现“三低”特征

一是10年来总消费率稳中走低;二是近两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三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总消费率水平偏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最终消费需求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9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1994年和1995年一度降至58%以下。90年代末,随着“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消费需求又稳步回升到60%以上,并于2000年达到60.1%。进入21世纪,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良好的背景下,总消费率却意外出现连续下降,2001、2002年分别为59.8%和58.2%。1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大约在45%-50%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与总消费率相同,但2002年下降的程度比2001年扩大了2.3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总消费率平均为59.3%,与欧美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相差15-20个百分点。因此,扩大我国消费需求始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储蓄和投资倾向增强,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但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倾向却显著增强。1998-2002年,储蓄率分别为41.3%、39.9%、38.9%、40.2%和41.8%,资本形成率分别为37.4%、37.1%、36.4%、38%和39.4%。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1998年-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9%、5.1%、10.3%、13.0%和16.1%,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分别增长6.8%、6.8%、9.7%、10.1%和8.8%,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商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消费需求差别过大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消费需求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收入差别的扩大,造成消费需求差别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差别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消费差别扩大;二是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消费差别扩大;三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消费差别扩大。“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4%、58.7%、50.6%和47.8%,呈平稳下降趋势。近年城乡消费差距继续扩大。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之比由1997年的3.72倍扩大到4.1倍,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之比由1997年的1.56倍,扩大到1.73倍。另外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比较低,而且呈相对下降趋势。同一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差距逐年拉大。一些常见的耐用消费品在城市商店滞销,而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拥有量却很低。

消费结构亟待改善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比重明显下降,特别是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数据看,用于自身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上升,表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从城乡消费结构整体分析,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受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医疗保健、教育支出增速加快,比重迅速提高。2002年,城乡居民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5%和11.5%,仅次于食品消费比重,其中城市70%,农村90%主要为教育支出。一方面说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重视教育投入的倾向明显提高,但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当中,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最大的一项被动性支出。

二是住行消费比例偏低。2002年,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和住房的支出比重分别为20.8%和23.4%,其中用于住行的比重不足20%,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住行支出比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说明,我国住行消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三是非商品性支出比重扩大,商品性支出比重缩小。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比重由1997年的6.7%,降为6.5%,农村居民由5.2%,降为4.4%。城镇居民家庭设备支出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耐用消费品基本满足后,支出流向发生转移。但农村家庭设备支出比重的下降则说明,受收入增幅减缓约束,非商品性支出刚性增强,商品性支出受到挤压。考虑城乡居民近年储蓄倾向增强的状况,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城乡消费结构产生积极变化的同时,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很强的离散性。

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依然较多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费,也愿意消费,但是也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费政策的限制,使居民在用电、买房、购车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门槛较高;有些是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消费服务落后;有些是由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欺诈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抑制了消费欲望。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当前培育和扩大消费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1000美元,上海超过4500美元,北京超过3300美元,东部地区一批中等城市也超过了2000美元。按照国际通行说法,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从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目前美、日、英、法四国分别为21.62、13.89、14.21、14.18,而我国只有8.2,我国消费未来还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未来5-8年,我国将新增人口近5000万—8000万人,有近3000万—8000万农村人口将搬进城市居住,20%-30%的家庭将购买新的住房,新增汽车消费将达2000万—5000万辆。初步估算,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600美元,大中城市人均GDP将超过35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将增加到86000亿元左右。

根据目前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特点,在今后5-8年里,基本消费趋势将持续升级,居民消费热点将不断变化:一是消费热点由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交通通讯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二是商品性消费转向多种服务消费,如餐饮、教育、文娱、旅游、家庭服务和医疗保健;三是消费更加追求完美、时尚和个性化发展,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

今后几年内我国消费市场将逐步形成八大消费热点:一是住房及相关商品消费;二是家用轿车及燃料动力消费;三是通讯和网络信息消费;四是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五是绿色和健康消费;六是旅游健身和休闲消费;七是餐饮和家庭生活服务消费;八是信用和租赁消费。

当前消费需求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只有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重拉动,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的增长动力。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同时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在目前,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比增加投资需求更迫切。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继续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工资制,改革开放以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0余年,只略微调过几次工资。“九五”期间,是我国工资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6.7%;而同期GDP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10.3%的增长水平。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尽快落实工薪阶层加薪计划,提高收入预期。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强低收入者、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以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建议取消征收利息税,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

表二:1978-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表

单位:元

年份1978年 1988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城镇 343.4 1181.4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农村 133.6

544.9 2162.0 2210.3 2253.4 2366.4

2475.6

城镇/农村 2.572.172.512.652.792.893.11

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扶持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改变乡村公路由农民集资建设而高速公路城市高等级公路由国家主导投入的局面;在继续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应适当考虑降低农民税负;为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要尽快研究对重要农产品采取补贴措施。

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居民持有的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也有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方面的因素。但这种“增加收入等于增加储蓄”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存钱用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的需求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费欲望。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需要。在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的成长和发展趋势,扩大居民旅游和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业务特别是农村通信服务发展。促进文化、体育健身消费。理顺鼓励消费的政策,组织好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消费市场空间。要继续加强商品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准确监测、快速反应、深刻分析、及时调控”的市场运行监测调节体系。深入研究市场和消费变化的新特征,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改善供求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延伸服务领域

进一步拓宽消费和服务的领域,加强对餐饮休闲消费的引导,扩大餐饮业在消费中的比重。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加快开放住房二三级市场要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增加对流通企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消费环境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和服务业,拓宽消费领域。抓紧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扩大居民在住房、汽车、助学等方面的消费贷款。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范围和规模,加快银行之间电子信息系统联网,促进银商合作,加快信用卡等电子消费手段建设。2001年,我国信贷消费信贷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不足6%,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比重高达30%左右。我国消费信用卡等电子结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结算手段落后、申领手续繁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流转和消费。我国要将金融电子结算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支持。

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商品和服务质量监督,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建立食品市场准入标准,为扩大消费创造好的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放心、便利、高兴地消费;彻底整顿和清理名目繁多的工业品集贸市场和摊位制批发贸易商城,要逐步提高个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加强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要大力提倡法人经营,提高法人经营的比重。

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要加快推进内外贸协调发展,促进工贸、农贸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粮食、棉花、食糖、酒类、肉类、钢材、成品油、汽车等重要商品产销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现代流通发展,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消除现代流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政策体制性障碍,改善工商登记注册、跨省区税收等限制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放宽烟草、药品、音像、书报刊等商品和服务项目对商业连锁企业的经营限制,尽快放宽或取消汽车租赁、小轿车经营权审批权限。

表三: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情况

 单位:元

项目

消费性支出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城镇居民6029.9

2271.8 590.9 388.7 430.1

比重(%) 100

37.79.8

6.57.1

农村居民1834.3848.4 105.0 80.4 103.9

比重(%) 100

46.35.7

4.45.7

项目 交通和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其他商品服务支出

城镇居民 626.0 902.9 624.4195.8

比重(%)

10.4

15.0 10.4 3.3

农村居民 128.5 210.3 300.2 57.7

比重(%)7.0

11.5 16.4 3.1

标签:;  

变化与发展--中国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与问题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