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以人为本论文,辩证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1)05-0153-03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背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主要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当前重大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33,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通过宣传、普及教育、开展活动等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实现转化,形成人民大众所喜于接受、乐于理解并自觉地应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实践手段是以人为本,最终归宿也是以人为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才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

首先,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理论指导大众,让大众认可理论、接受理论、信仰理论、应用理论。那么,大众为何要认可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何是选择这种理论而不是其他?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大众化?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人民性。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实践的衡量尺度,作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和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内核与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实践和奋斗的最本质规定,始终强调一切斗争和一切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45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决定了它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其本质的体现和内在规定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追求人的利益、彰显人的价值、突出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能否获得大众的认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在实践中是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否以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才能赢得大众认可、融入大众心灵、获得大众信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得以大众化。

其次,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大众化应该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利益、表达大众诉求、解答大众困惑。温家宝指出:“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6]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通过宣传、普及教育、开展活动等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实现生动转化,形成人民大众所喜于接受、乐于理解并自觉应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普及的过程,而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使理论能够成为大众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秉承相信大众、依靠大众、为了大众的基本原则。

再次,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合理发展的需要,更是大众自身的迫切诉求。大众的学习生活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指导,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该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人人会背共产主义册子、人人会背马克思主义词句,人人会戴高帽、人人会喊口号,是不是就是大众化?显然不是,列宁曾指出:“引导群众应该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的、被生活检验过的共产主义建设事实——我们全体,我们的作家、鼓动家、组织员等都应该不倦地重复这个口号。”[7]9同样,少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大众化的形式是否有利于大众所参与?大众化的语言是否有利于大众所接受?大众化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大众所理解?一切理论和实践,“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1096。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都必须追问大众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每一细节、每一举动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和确保大众化的有效性。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人从一切束缚人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物质条件中解放出来,把为了人、解放人、塑造人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作为价值导向,把“人”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核心要素。所以说,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塑造人的社会关系,达到人自身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具体来说就是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一切内容选择、形式设定、方法运用、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实践活动都必须从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切实体现人性、认真考虑人情、充分尊重人权,以“人”的利益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过程的价值尺度。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形式必须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基本原理的实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成,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让大众掌握理论,让理论指导大众的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完善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是“人”,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在开展大众化中的首创精神,并充分地相信和依靠这支推进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也是“人”,在推进过程既要充分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全面性原则,也便于采取普遍的实践形式,更要充分尊重大众的差异性和个性,不同年龄层次、家庭背景、工作阅历、社会地位的人,他们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受众不能一概而论,等同视之。所以,在大众化逐渐推进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践形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最终完成。“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8]836邓小平也曾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实事求是),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9]382大众化的“受众”是大众,而不是少数研究者,一味搞学术语言,一味照搬宣读只能适得其反,让人觉得是假、大、空,并且会让大众觉得马克思主义太遥远,破坏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美好形象。因此,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化”,区别对待的“化”,因人而异的“化”。从总的推进形式来看大众化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普遍接受的大众形式。毛泽东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0]534只有和大众思想、大众感情、大众观点相融通的实践形式,才能被大众接受、采用。如:以百姓语言通俗讲解、以典型案例有力说明、以文艺样式形象表达、以英模事迹生动示范、以大众传媒快速传播、以讨论方式相互交流、以竞赛方式表彰激励、以创建活动展示效果等。总之,只有将深奥的理论与新鲜活动的推进方式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大众中去。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在其本质上就是将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重新交还给人民群众,是一个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要让群众掌握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理论指导群众自己的实践,服务大众需要,追求大众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内容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大众化,但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群众应该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并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积极、更自觉、更主动地回应社会难题和挑战,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添砖加瓦,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

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为支撑

一是,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融入。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谋发展、促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能谈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发展才能“找到路”,也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发展才能“走对路”。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无论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无产阶级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以人为本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得到了认识、传播、运用,检验和发展,进而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以人为本也贯穿于始终。从理论上看,大众化是要使大众认识,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始终只有唯一一个最终价值取向,那就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论并丰富发展的根本;从实践来看,只有在大众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我们的实践是与人民群众同进步、共命运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赢得大众认可、融入大众心灵、获得大众信仰,从而实现大众化。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彼此孤立的,二者互相融入、互相衔接、互相需要。

二是,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大众化,以人为本也需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落实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大众性转化,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为适合大众需要的新鲜活泼的理论话语,并内化为大众的理论思维,用以武装群众,使群众更积极、更自觉、更主动地发挥建设社会的主体作用。“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授主体”,也是其“接受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来选择大众化的内容、设定大众化的形式、运用大众化的方法以及衡量大众化的效果,才能使大众在思想上认同、在情感上接纳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也只有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改造世界的武器掌握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们指导建设社会的方法论,社会才能更好地按照大众需求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是,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不是普及化更不是中国化[11]。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并不是彼长此消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让人民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始终把“为了人”贯穿于每一环节、每一步骤,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贯穿以人为本,人民就会自觉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武器武装自己,并逐渐融入大众心灵,和大众打成一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所认同、理解、掌握、运用,并且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共同的信仰凝聚和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标签:;  ;  ;  

论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