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贸合作安排: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贸合作论文,模型论文,可计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东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东亚有关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它们提出了各种贸易安排的意向和行动。中国在加入WTO后,将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参与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本文在分析东亚地区加强经贸联系和各种贸易安排的基础上,以中国入世承诺为背景,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比较各种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的优劣,并选出最佳自由贸易区方案。
一 东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及合作安排
本文重点研究的范围是当前东亚经贸合作安排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东亚的经济快速增长也正是发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我们以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5国和中国、日本、韩国为例,这8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1965年为1819.7亿美元,1990年为38525.1亿美元,2000年为67462.13亿美元。1990年比1965年增长了20.17倍,远远高于世界9.93倍的增速;1965年8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6.4%,1990年猛增为17.28%,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21.53%,它们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强。(注:根据世界银行编:《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2~223页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38~2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数据计算。1990年以前的世界总额未包括前苏联和燃料出口国。)同期上述8国的对外贸易也有了迅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10630.6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238.06亿美元,增长了128%,远远高于世界贸易总量的97.15%的增长速度,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由16.25%上升到18.79%(注:根据世界银行编:《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44~245页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40~24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数据计算。)。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东亚内部各国(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密切,相互之间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各种经贸合作安排的方案也应运而生不断涌现。东盟各国在原有合作的框架下,于1992年1月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与中、日、韩3国建立了“10+3”(当时是“9+3”,1993年柬埔寨加入东盟后成为“10+3”)会晤机制,并于1999年11月28日在马尼拉召开的“10+3”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提出在各个领域寻求合作。期间,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也分别开始了3个“10+1”的对话与合作进程。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的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日本与东盟发表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的《共同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东盟还向韩国提议开始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早在小渊任首相的时期,中、日、韩三国就约定开展共同研究,探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问题。在2002年11月中国又向日、韩两国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日本除参与“10+3”和“10+1”的合作外,还与东盟成员分别探讨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的途径。在日本与韩国之间,早在小渊任日本首相期间就开始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7月两国首脑支持的官产学人员共同组成的“日韩FTA共同研究会”正式启动,计划在两年之内尽快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同报告书。韩国除参与以上所提到的各种经贸合作安排外,还向中国提出了建立紧密经济合作的建议。
在综述了东亚地区各种经贸合作安排之后,我们将对其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区所能带来的利益用CGE模型做一个模拟的量化分析。
二 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安排的经济效果分析
为了对上述各种经贸合作安排进行计量分析,我们以多国多部门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几种主要方案作一定量评估。模型包括30个产业部门(见表1)、3种投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由于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且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小,因而未被包括到分析中。这里东盟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国为代表。
表1 部门分类
序号
部门
序号 部门
1
动物及动物产品
16
化工
2
蔬菜水果
17
非金属矿制品
3
谷物
18
基础钢铁加工、锻造
4
其他农产品
19
有色金属加工、锻造
5
林业
20
金属制品
6
渔业
21
汽车
7
采掘业
22
其他交通工具
8
加工食品
23
电子产品
9
饮料、烟草
24
机械、设备、仪器
10 纺织品
25
其他制成品
11 服装
26
煤气、水、电
12 皮革及皮革制品
27
建筑
13 木制品(不包括家具)28 商业
14 造纸、印刷出版
29
运输、邮电
15 石油加工及炼焦
30
其他服务业
为了准确评估贸易自由化的效果,我们在模型中假定在各经济体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各国的投资水平保持原有总资本存量的水平,且其他要素的总存量(外生)也假定不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要素可在行业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界流动。各国的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等于净出口,全球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中国关税削减根据入世承诺计算。
本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数据库第五版,以1997年为基期(注:关于该数据库的说明,参见Dimaranan和Mcdougall(1999)。)。
用CGE模型模拟的几种主要方案的结果如下: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为自由贸易区(FTA)成员提供更多贸易创造的余地。由于中国具备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较大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与东盟各国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尤其是中国为东盟成员国提供的广阔市场,使各FTA成员的获益将会更大。如表2所示,在中国—东盟的合作方式中,东盟各国与中国的CDP、贸易平衡、福利(希克斯等价变差)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福利增加最多,分别达到194.94亿和123.32亿美元,贸易平衡的顺差也最大,分别为76.27亿和52.56亿美元,GDP的增长也分别达到4.99%和2.18%。越南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福利提高幅度不大,但是获得了最高的GDP增长。印度尼西亚的GDP增幅较小,但是福利得到了大幅提高。
表2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影响
%
国家和地区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0.35
31.42
29.52
10.60
5.18
62.70
马来西亚
4.99
83.00
83.04
76.27
10.18
194.94
菲律宾
2.85
62.49
47.86
3.02
-3.45
5.77
新加坡
0.34
97.29
94.28
2.48
2.89
58.58
泰国
2.18
40.21
34.19
52.56
7.27
123.22
越南
6.74
57.41
40.76
3.09
5.57
22.45
中国
2.40
48.08
51.99
42.10
-2.87
74.00
日本
-0.05
-2.19
-1.15
-63.00
-1.15
-150.89
韩国
-0.15 -4.26
-3.48
-14.05
-1.20
-38.71
说明:EV为福利(希克斯等价变差),包括了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资料来源:表2~8为模拟结果。
从中国的GDP增长率及贸易绩效来看,宏观经济指标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的福利变动增加了74亿美元,GDP增长达到了2.40%,贸易平衡出现了42亿美元的顺差。从产业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入世而遭受冲击的一些产业,也因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使产出得到了提高,如有色金属加工及锻造、机械、设备、仪器等。所以通过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使得成员国总体福利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
东盟与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模拟结果见表3。
表3 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影响%
国家和地区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0.29
61.18
52.23
50.60
13.26
148.36
马来西亚
7.20
107.10
107.32
96.95
10.05
219.71
菲律宾
4.49
123.83
93.48
13.24
-9.04
-10.15
新加坡
0.26
118.21 115.29
-6.96 -2.61 -27.01
泰国 4.19
68.03
55.26
106.82 5.91
145.85
越南
8.44
86.92
62.83
3.29
20.57
48.08
中国
1.49
19.45
25.08
-70.15
-8.79
-286.52
日本
0.38
30.38
34.69
87.51
5.64
816.08
韩国
-0.35
-9.67
-7.55
-37.44
-3.40
-107.09
根据表3所列的模拟结果,从总福利角度看,日本是最大的受益者,净福利增加达到816亿美元。东盟国家中,除新加坡和菲律宾外,其他东盟国家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仍然受益较大。相反,中国的福利下降了286亿美元,韩国的福利下降了107亿美元。非FTA成员国的福利损失既来自贸易转移带来的产出下降,也来自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消费福利下降。
从GDP变动的角度看,由于东盟和日本的经济互补性更强,所以总体GDP增长率较高,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增长最高,都在7%以上,菲律宾和泰国的GDP增长也超过了4%,新加坡的增长不显著。中国的GDP增长仅为1.49%,韩国GDP增长率则出现轻微下降。
中国受到影响较大的包括农产品和食品、纺织品、造纸、化工、金属、汽车、机械设备及仪表、电子等部门,产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面临东盟强有力的竞争,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又面临来自日本的竞争。韩国受影响较大的包括化工、电子和有色金属加工等部门。日本除农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出下降外,机械设备及仪表部门的产出增加了15%。
(三)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
“东盟+韩国”FTA对韩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这种FTA方案中(见表4),所有成员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韩国作为FTA中经济规模最大、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尽管GDP只增长0.79%,但福利水平提高最大,达230亿美元。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GDP和净福利均低于中、日加入FTA的增长水平,但仍有显著的变化。新加坡的福利水平提高到59.76亿美元,高于东盟+日本的FTA形式。这说明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如设备类、化工类产品的出口受日本的替代影响较大。
表4 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影响%
国家和地区
GDP变功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1.51
32.81 28.86
22.28
6.71
103.22
马来西亚
4.45
84.82
84.97
76.95
10.47
193.37
菲律宾
2.51
67.30 51.61
2.85
-3.62
2.47
新加坡
0.55
90.63 87.60 5.38 2.86
59.76
泰国
2.00
38.63 32.93
49.88
6.46
110.85
越南
7.84
67.61 47.83
3.85
3.38
22.08
中国
1.61
24.29
28.87
-34.67
-7.37
-208.14
日本
-0.04
-2.13
-1.10 -61.98
-1.21
-155.75
韩国
0.79
28.12
25.87 46.82
7.16
230.08
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GDP增长仅为1.61%,福利净损失208亿美元,贸易条件恶化了7.37%,但是和东盟+日本FTA相比较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日本GDP所受影响不大,但福利损失达到了156亿美元。
综述上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成员国内部的互补性和成员国内部市场的大小是影响成员国利益提高的重要因素,比较东盟—日本模式和东盟—韩国模式,由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韩国,以及日本对东盟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大于韩国的市场,所以东盟从与日本的合作模式中获得的利益也要高于同韩国的模式。但是对于非成员国来说,与日本或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近的国家,意味着失去了东盟这个市场,而与东盟发展水平较近的国家意味着失去了日本或韩国这个市场,所以必然会带来一种利益的下降。
(四)东盟单独建立FTA,中日韩之间建立不同形式的FTA
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单独推进(中国、日本和韩国以中日FTA、中韩FTA、日韩FTA、中日韩FTA等4种可能的形式)建立FTA的情况下,模拟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 AFTA单独建立基础上的中日韩之间不同形式FTA的宏观经济影响(1) %
国家和地区 FTA形式 GDP
出口
进口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 EV(亿美元)
中国
中日
3.34
77.14
78.48
173.67
0.00
293.64
中韩 1.76
34.1l
37.89
8.09
-3.59
-15.76
日韩
1.47
21.17
25.72 -42.44
-7.41
-222.61
中日韩
3.83
89.46
91.73
185.91
0.26
349.36
日本 中日
0.28
19.96
25.22
-44.64
0.31
157.05
中韩
-0.07
-4.71
-3.86
-77.29
-2.27
-292.00
日韩
0.14
10.89
13.05
5.66
1.96
284.81
中日韩
0.42
30.28
37.18
-22.19
2.27
442.36
韩国
中日
-0.25
-6.08
-4.72
-24.01
-1.95
-63.90
中韩
1.15
20.18
19.25
22.79
4.09 163.54
日韩
1.89
43.25
39.71
73.37 -0.09
85.93
中日韩
2.90
60.32
56.62
82.79
2.38
198.95
表6 AFTA单独建立基础上的中日韩之间不同形式FTA的宏观经济影响(2)%
中国在不与东盟建立FTA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都相对低一些。如表5所示,在中日韩FTA条件下,中国的GDP增长3.38%,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9.46%和91.73%,贸易顺差186亿美元,贸易条件略有提高,而净福利增加349亿美元。在中日FTA条件下,GDP增长3.34%,净福利增加294亿美元,低于中日韩FTA下的水平。在与韩国建立FTA时,有1.76%的GDP增长,但福利水平略有下降。当中国不参与FTA合作,在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况下,将受到223亿美元的福利损失,贸易条件恶化7.41%。
日本和韩国在中日韩FTA形式下福利提高最大,在不加入FTA时将遭受福利损失。中日韩FTA可以给日本带来442亿美元的福利提高,给韩国带来199亿美元的福利提高;两国在单独与中国建立FTA时,分别可以增加157亿美元和163亿美元的福利。如果不参与FTA合作,日本的福利损失为292亿美元,韩国的福利损失为64亿美元。
由于没有中日韩的参与,同时又受到贸易转移的影响,东盟的福利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总体上还是提高的(如表6所示)。
所以无论从中国、日本、韩国还是从东盟来看,在东北亚形成中国、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模式不仅对成员国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且对东盟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东盟与中、日、韩建立FTA
在“10+3”FTA方案中,参与FTA的各国获得的福利提高幅度均大于其他合作方式。这是由于10+3的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更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层次也更为明显,从而使得这种自由贸易区在形式上更为完备,对区域内的成员国也将产生有利影响。但这些影响同时也要受到成员国内部的出口结构和方向的制约,所以在成员国内部将会产生一个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调整的过程。
各FTA成员GDP都有可观的增长,只是新加坡的福利和贸易平衡因中日韩在化工、设备、电子等制造业的出口替代效应而受到负面影响,菲律宾则因贸易条件的恶化在GDP高增长(5.77%)的同时福利下降。越南是GDP增幅最大的国家,其次是马来西亚,GDP增长8.11%。中国、韩国的GDP也因此分别增长4.27%和3.41%。
由于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EV包括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较高收入水平和较大需求规模的经济体在区域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从表7看出,日本、中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虽低于其他部分成员,但福利提高分别达到1127亿美元、452亿美元和327亿美元。
表7 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影响
%
国家和地区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1.64 75.24 64.4661.0215.53
201.55
马来西亚
8.11115.08116.3395.32 9.03
217.17
菲律宾 5.77140.44105.6616.92-12.87 -19.99
新加坡 0.25134.75132.09
-16.93 -4.05 -48.08
泰国
4.7972.06 59.56106.03 3.98
133.98
越南
14.84
123.7289.33 4.81 15.61
54.91
中国
4.27102.76106.64
186.35 1.62452.02
日本
0.7658.26 69.3747.97 6.911127.25
韩国
3.4181.01 76.67101.18 6.24326.75
日本加入FTA获益的主要来源是制造业的产出大幅增长,以及贸易扩大带来的生产和消费福利的增加。日本的交通工具、机械设备仪器等部门的出口增长率远高于其他部门,而从产出来看,农、林、渔以及服装、皮革制品等的产出虽然下降,但化工、金属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仪表等部门产出大幅上升,使收入有所增加。韩国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进口增长,皮革制品、动物和渔产品、化工、基础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纺织和电子等类产品的产出显著增加,这成为其GDP增长和福利提高的基础。
中国虽然从这种合作模式中获得经济利益,但是一些行业面临的冲击高于入世的冲击,弱化了由于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这些行业的缓冲作用(见表8)。
表8 两种方案对中国部分产业产出影响程度的比较
%
石油加工 化工橡胶基础钢材
机械设
及冶炼 塑料制品加工、锻造 汽车
备仪器
东盟+中国-11.38-4.06 -0.84 -32.70
-0.49
东盟+中日韩 -24.78-15.34 -20.22-54.73
-11.46
综上所述,由于成员国内部的经济都得到了可观的增长,所以这种分工模式有利于成员国内部资源的配置。成员国内部的产业也将出现一个调整的过程,从而导致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伴随着这一过程产生了福利的变化,一些成员国可能由于出口产品面临更大的竞争,从而导致一种福利的下降。总体上这种分工的模式更加完备,并且完备性也将随着成员国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改变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 最佳方案选择
(一)不同安排对中国的影响
从表9中可看到在多种经贸合作安排中,中、日、韩+东盟FTA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最大,是最佳方案;次佳方案为中、日、韩FTA;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国+日本FTA方案;中国+东盟FTA是收益为第四的方案,其他几个方案对中国来说效益都不好。其中中国+韩国FTA尽管能为中国带来1.76%的GDP增长率和8.09亿美元的贸易盈余,但福利却要损失15.76亿美元。在3个中国未参加的FTA中,其中2个中国净福利损失都超过200亿美元,且都带来贸易逆差。
表9 各种FTA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
FTA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中国+东盟 2.4048.08 51.99 42.10
-2.87 74.00
日本+东盟 1.4919.45 25.08 -70.15 -8.79 -186.52
韩国+东盟 1.6124.29 28.87 -34.67 -7.37 -208.52
中国+韩国 1.7634.11 27.89
8.09
-3.57 -15.76
日本+韩国 1.4721.17 25.72
-42.44 -7.41 -222.61
中国+日本+韩国3.8389.46 91.73
185.91 0.26
349.36
中国+日本 3.3477.14 78.48
173.67 0.00
293.64
中、日、韩+东盟4.27102.76
106.44
186.35 1.62
452.02
资料来源:根据表2~5和表7制作。
表10是不同FTA安排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中国的农业、食品、林业在与东盟、韩国建立FTA(不包括日本)时,所受负面影响大,而在日本参与FTA后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中国的钢铁、化工等产业在与日本、韩国建立FTA(不包括东盟)时,所受负面影响大,而在东盟参与FTA后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说明中国在建立包括东盟、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亚FTA中获益的来源,主要是在东亚产业分工的中间地位带来的承前启后作用。同样,这也是其他国家能够获益的原因。如果说在不同的FTA方案中各国的福利提高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国在参与FTA中的产业分工位置不同。
表10 各种FTA对中国行业产出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模拟结果制作。
(二)不同安排对日本的影响
东亚地区几种主要FTA的组合给日本带来的收益见表11。
表11 各种FTA对日本经济影响%
FTA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中国+东盟
-0.05
-2.19
-1.15
-53.00
-1.15 -150.89
日本+东盟
0.38
30.38
34.69
87.51 5.48
816.08
韩国+东盟
-0.04
-2.13
-1.10
-61.98 -1.21
-155.75
中国+韩国
-0.07
-4.71
-3.85
-77.29 -2.27
-292.00
日本+韩国
0.14
10.89
13.05
5.66
1.96
284.81
中国+日本+韩国0.42 30.28
37.18
-22.19
2.27
442.36
中国+日本 0.28
19.96
25.22
-44.64
0.31
157.05
中、日、韩+东盟0.76
58.26
69.37
47.97
6.91
1127.25
资料来源:根据表2~7制作。
表11告诉我们,对于日本来说,中、日、韩+东盟FTA也是为其带来最大效益的选择,是最佳方案;次佳方案是日本+东盟FTA,尽管在GDP增长率上逊色于中、日、韩FTA,但在贸易平衡和净福利方面有利;中、日、韩FTA是总体效果排在第三的方案,但在GDP增长率上排在第二位;排在第四位的日本+韩国FTA几乎所有指标都是正的,净福利也高,但与中国+日本FTA比较,后者则能为日本带来更高的GDP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其他三个日本没有参加的FTA,使日本的各项宏观指标都有很大损失。
(三)不同安排对韩国的影响
各种FTA对韩国的影响见表12。
表12
各种FTA对韩国的经济影响 %
FTA
GDP变动
出口变动
进口变动
贸易平衡(亿美元) 贸易条件变动 EV(亿美元)
中国+东盟
-0.15
-4.26
-3.48
-14.05
-1.20
-38.71
日本+东盟
-0.35 -9.67
-7.55
-37.44
-3.40
-107.09
韩国+东盟
0.79 28.12
25.87
46.82
7.16 230.08
中国+韩国
1.15 20.18
19.25
22.79 4.09 163.54
日本+韩国
1.89 43.25
39.71
73.37 -0.09
85.93
中国+日本+韩国2.90
60.32
56.62
82.79
2.38 198.95
中国+日本
-0.25
-6.08
-4.72
-24.01
-1.95
-63.90
中、日、韩+东盟3.41
81.01
76.67
101.18 6.24
326.75
资料来源:根据表2~5和表7制作。
表12同样说明了中、日、韩+东盟FTA是给韩国带来最大效益的最佳方案;其次是中、日、韩FTA,尽管这一方案在贸易条件和净福利上逊色于韩国+东盟方案,但总体效益为次佳选择;韩国+东盟方案排在第三位;中国+韩国FTA和日本+韩国FTA各有千秋,在贸易条件和净福利方面,中国+韩国FTA要高些,在GDP增长率和贸易盈余方面,日本+韩国FTA要高些。同样,在韩国未参加的三个FTA中所有指标对韩国都是不利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论对于哪个国家,中、日、韩+东盟FTA是总体经济利益最好的选择。第二,不论对于哪个国家,参加任何形式的FTA都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三,不论对于哪个国家,只要置身于任何一种FTA之外,经济利益都将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总体来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东亚经贸合作安排中的最佳选择。当然,我们通过CGE模型的模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该模型为静态模型,没有考虑到投资及其他要素存量的增加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第二,该模型假定经济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运行的,没有考虑到规模经济的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第三,数据的局限,本文在模拟时采取了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的数据,以1997年为基期。但1997年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因此本文模拟很难反映出这些变化了的情况。由于上述数据来自各国的投入产出表,而各国的投入产出明细表一般间隔5年发表一次,所以本文计算时还没有更新的资料。尽管有以上的不足,但本文利用CGE模型所做的模拟还是大致反映了东亚各种经贸合作安排对各国(地区)影响的基本方向。
四 对东亚FTA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来说,不仅东亚自由贸易区是最佳方案,就是中、日、韩FTA或中、日FTA也都优于单纯的中国+东盟FTA,这3种方案都未能启动,福利效果较低的中国+东盟FTA协议却能够顺利签署。不难看出,日本是否参与FTA对各方的福利有重大的影响。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根据福利影响高低排列,FTA方案依次为中日韩+东盟FTA、日本+东盟FTA、中日韩FTA、日韩FTA。然而,除日本与新加坡建立FTA外,最有进展的可能是日韩FTA和日本+东盟FTA,有中国参与的其他各形式的FTA进展最慢。这种现实状况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偏离,说明除经济利益因素外,还有其他复杂因素影响东亚经济合作,必须对东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具体分析。
首先,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制约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深受战争苦难的东亚各国对战争的警惕,日本对其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一些国家产生的疑虑(所谓“中国威胁论”),以及美国出于其单边主义政策需要对东亚经济合作体的种种干预和阻挠等,都使得在冷战结束后该地区在政治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时隐时现,对该地区形成有效的经济、政治合作产生阻碍作用。
其次,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利益分配的不均等,也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在每种形式的FTA协议中,即便是全体成员的福利都能得到提高,但各方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不同。同时,自由贸易导致的FTA成员间分工模式向比较优势回归,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目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使这些国家产生了与日本建立FTA后成员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疑虑。这将使各方在协议谈判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较多,不易在参与谈判的主体较多的情况下达成一致,使FTA谈判难度和成本提高。此外,各国国内的利益集团之争也对各国的立场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东亚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还因为缺乏一个开放、规范、有效的经济环境。这也是在该地区特别是中日韩3国间频频发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这种经济环境的构筑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 中日韩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新加坡经济论文; 一般均衡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合作方案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