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_求职论文

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_求职论文

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基础论文,内涵论文,概念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中,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是传统上,学术界对就业后问题的研究或是关注某一局部方面(如工资、社会保障、劳动环境等),或是从劳动权利的视角进行全局性的考察。着眼于局部虽然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探讨某一具体问题,却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人们就业后的处境。而从劳动权利的角度整体考察就业问题,除了不易深入以外,还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方面由于权利具有历史性和文化相对性,难以将研究结果进行跨国比较;另一方面由于该视角极少将人际关系等不属于权利范畴但又对人们的福祉(well-being)有重要意义的内容纳入研究视野,以致该视角并不全面。就业质量研究视角有助于弥补以上两种研究范式的不足:一方面,就业质量视角以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为着眼点,使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考察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就业质量本身包含多个维度,可选择深入研究其中二个或多个维度,基于总体认识的深入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弥补了直接研究仅针对具体问题的不足。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在意义上较为明确、在形式上较为简洁、在理论上有章可循、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且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就业质量概念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建构就业质量的维度。

      本文中就业质量维度的建立以人类基本需要维度为框架,以多亚尔和高夫的需要论为基础,加入“关系”维度,提出三个初级维度——安全、自主、关系。“安全”由需要论中的“健康”演化而来,分为“人身安全”和“经济安全”两个次级维度。“人身安全”指身体健康和生命免于威胁,“经济安全”指收入和谋生方式有保障且个人财产不受非法侵占。“自主”及其次级维度“能动自主”和“批判自主”,与需要论中含义完全一致。根据吉登斯(200/2003:28)的观点结合能力论与动机轮,有必要将“关系”纳入人类基本需要维度,它指以尊重或亲密情感为基础的交往。

      基于人类基本需要的维度,联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可将就业质量划分为6个初级维度和13个次级维度——A.人身安全:A1.身体健全,A2.劳动安全;B.经济安全:B1.劳动收入,B2.社会保障,B3.工作稳定;C.工作安排:C1.工作时间,C2.工作内容;D.职业发展:D1.技能培训,D2.晋升机会;E.社会对话:E1.对话制度,E2.对话行动;F.工作关系:F1.人际关系,F2.劳动关系。

      为阐明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本文以意义明确、形式简洁、有理论基础、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为界定准则,将就业质量定义为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得到满足的程度。为进一步澄清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并为测量工作奠定基础,在定义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质量的维度。

      本文提出的就业质量概念内涵不同于既有相关研究,在测量指标的选取上也与既有研究相异。从与工作特征的关系来看,本文定义的就业质量关注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当前的工作特征满足。这与关注劳动者对工作特征主观评价的JS,以及关注劳动者工作特征的传统JQ,都有本质区别。在测量中,以工作特征中的工资为例,JS考察的是劳动者对工资的满意度,传统JQ考察的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而本文定义的就业质量在“经济安全”这一维度中采用的具体测量指标应该是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的工资与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之比。此比值越高,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越高。

      将最低生活标准作为分母,意在将劳动者的工资与其本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联系起来,但是人们在基本需要上仍然存在差异。不过,基于测量和比较的目的,可以将需要限定为基本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将基本需要的水平限定为最低程度。虽然劳动者的最低基本需要水平也有人际差异,然而,即使客观条件允许对每位劳动者的需要进行测量,由于误差等原因,能够得到的绝大多数测量结果仍然会与真实情况有出入——更何况这样的测量条件几乎不存在。虽然各地最低生活标准在制定依据上的差异可能增加就业质量测量的误差,但其主要优势除了便利性以外,还能将劳动者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纳入考量。所以,不妨暂且将最低生活标准作为劳动者基本经济安全的最低需要水平。

      本文对就业质量概念内涵的理解处于劳动者立场,但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高还需要雇主的配合与政府的努力,以劳动者为中心而未兼顾雇主和政府的利益,可能会影响就业质量概念的推广及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也许是本文的又一处局限,但本文也对一个符合三方利益的“就业质量”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意义表示怀疑。

标签:;  

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_求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