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教训与思考论文_杜,伟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思考论文_杜,伟

杜 伟 后勤指挥学院 北京 100858

摘 要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四个方面对苏联模型的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探索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苏联解体 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

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

苏联共产党建立于1898年,经历1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执掌政权,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其间历经六任领导人,曾经两次打败帝国主义武装入侵,继而发展成为与美国雄踞世界的泱泱大国,但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执政74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近百年的世界共产主义大崩溃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酿成这种败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苏联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依据。在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的经济体制。

自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本体。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的经济与国防建设又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超级大国。但在经济模式方面,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公有制,除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不允许其他经济体制的存在;

2、经济架构存在重工轻农的畸形发展,使得农轻重三者比例严重失调;

3、集权管理,即中央部门集管理权与经营权于一身,具有高度集中性与指令性等特点;

4、分配体制的空泛化,对于普通干部实行有严重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相比之下,高级干部实行的是具有特权主义的分配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所实现经济体制与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较大出入,随着历史条件与发展主题的演变,这种经济体制弊端的不断暴露,成为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建立了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其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一切权利属于代表苏维埃的劳动人民,但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仍具有局限与缺陷。

具体表现为:

1、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实行以党代政制,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共产党作为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具有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权,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2、执政党内部体制上,实行了党政军三权一体的个人集权制,致使权利过度集中,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同时,实行三权领导人的终身任用制、指定接班制。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斯大林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三)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在文化教育方面,苏联设立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然而这种文化模式也有严重的缺陷,大规模的文化作品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极为盛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缺乏自由意识,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是官方学派和流派一枝独放,孤家独鸣。苏联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治干扰学术,这样的思想文化体制带来的自然不是学术文化的繁荣,而是思想理论的僵化和文化艺术的枯萎。正是这种舆论的一致性遮掩了社会深层的矛盾,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改革的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对外关系

在对外关系上,苏联对许多国家提供了革命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支持,推动了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苏联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主张对外扩张,试图抗衡并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性制约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并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也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

在众多学者见仁见智的研究中,认为苏联解体是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主观到客观等诸多方面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的研究,认为苏联模式体制下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积弊太深

随着苏联国力的快速增强与国际环境的演变,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弊端逐渐凸显。虽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为国家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其表现为:否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出现僵化的生产关系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与民主、自由之间的矛盾;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些基本矛盾的忽视成为苏联解体的潜在因素。

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在苏联解体原因研究中发现,学术界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争议颇多。有的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列主义的叛徒,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他在苏联解体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非个人过错。但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各种反社会主义力量丑化苏共和国家形象,丧失民心,这段错误的改革路线彻底地埋葬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3、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

苏联是世界大国,拥有令西方望而生畏的军工产业和军事技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展了全面的改革,但他的改革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全面接受西方的观念,背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否认苏联的历史,结果造成国内局势动乱,改革也受到挫折,同时给西方国家以借“经济援助”之名而实行和平演变的机会。

三、苏联解体的启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深入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学到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与世界发展,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模式,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必将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

(二)坚持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清除苏联模式遗留的弊病,汲取国内外发展的先进成果,勇于创新,把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政治改革,改变僵硬的政治体制,增强国家的政治活力,发扬民主,推行法制。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进行反腐倡廉,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处于最高阶段。在加强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也需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绝不容许他们干涉本国内政。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不能像苏联一样发动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学习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正确处理军事与国内外其他领域的关系,军备以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为限,不盲目搞军备竞赛,不搞霸权主义。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探索的第一步,有其显著成就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探析,可以看出,是内外矛盾交互、多种因素激化的结果,具有制度的必然性,也有诸多偶然因素的推动作用。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对实际环境的无视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对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验证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 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近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论文作者:杜,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4

标签:;  ;  ;  ;  ;  ;  ;  ;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思考论文_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