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经济增长:从投资与强制性技术变迁角度的一种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强制性论文,角度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9)12-0018-07
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是什么?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差距?为何有些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经济学文献对于这些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笔者发现,不论是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上都遇到了困难,较为明显的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索洛(Solow)认为,如果经济能够,或认为它必须维持一个不变的利润率和资本产出比率,那么它就必须持续地减少产出中用于储蓄和投资的部分。[1]根据索洛新古典增长理论,在一个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作用”。然而,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典型的经济事实和统计数据上看,索洛的结论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承认技术变迁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那么中国的技术变迁是如何实现的?
一、中国技术变迁的理论模型
(一)模型的研究背景:中国技术变迁的基本特征
为了摆脱经典增长模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困境,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水平的向上变迁。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有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可替代选择。根据本国要素禀赋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事实上是一个成本更低廉的技术创新过程,是实现建立在要素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诱致性技术变迁过程。在现实中,落后国家的技术引进方式有三种:一是向发达国家购买专利和技术等直接的技术引进方式;二是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的商品和设备等间接的技术引进方式;三是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吸引国外的技术进入。[2]巴拉德福德和萨默斯(Bradford and Summers)的研究表明,设备投资与长期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李(Lee)的实证表明,设备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4]对于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企业所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哪一个产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5]因此,在构造一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增长模型前,必须先解释投资与国内技术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联系。[6]
(二)适宜技术的选择
进一步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经济主体到底是怎样选择适宜技术的?由于技术引进是依附于投资实现的,因此,笔者通过一个有关投资回报的模型来打开适宜技术选择的“黑匣子”。
1.引进技术的间接成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是一些水平很低的、不太需要资本投入的技术,与世界前沿的资本密集产业中的技术,在复杂程度和特性上差距很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前沿技术往往不熟悉、不了解,而且一个先进技术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完备程度。根据生产力不平衡理论[7],引进技术与国内原有的落后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代与代之间的差别。如果这种代际间的差距过大的话,将会降低引进技术的效能发挥。有必要对前文的技术回报模型进行修正:
由此可以推导出,适宜技术增长与发达国家最前沿技术增长成正比,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成本成反比。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意味着一方面扩大了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的集合空间,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本。而适宜技术与国外的技术研发成本成反比,意味着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始终无法获得国外的最新技术。
(三)投资与总体技术水平变迁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技术变迁是由投资引起的,这种变迁的本质是随着新的投资进入,蕴含着更高技术的资本品占总资本存量的比率越来越高,使得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用一个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9)是关于技术变迁与投资关系模型的最终形态。笔者认为,不论是投资速度的加快,还是世界前沿技术水平提升的速度加快,均会对以技术引进为技术变迁主要手段的中国或是其他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增长速度产生正向的拉动效应。
综上所述,笔者已经成功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适宜技术选择问题,揭示了投资与技术变迁之间的正向关系,还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联系在一起,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技术变迁的路径,打开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黑匣子”。为了进一步解释中国式经济增长的实质,笔者将对技术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论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适用于中国经济基本特征的增长模型
对长期经济增长进行深入探讨前,还必须提出一些关键假设,并确定一个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这方面,笔者主要继承了新古典学派的一些主要假说:
第一,笔者假设国内市场始终处于出清状态。采用这个假设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得在探讨经济增长时不需要考虑“有效需求”因素,避免了经济周期所引起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对制度问题的探讨,使得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将焦点放在探讨的主题之上,即投资以及技术变迁与经济增长究竟存在何种联系?
第三,国外关于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从形式上分,可将分为:C-D生产函数模型,可变替代弹性VES生产函数模型,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模型,以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根据郭玉清基于中国1980-2005年经验数据的分析,他认为C-D生产函数模型是对中国总量生产函数的最佳拟合形式。[9]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
根据前面的设定,笔者将国内总量生产函数确定为:
从式(15)可以看出,由于引进技术这个核心假设,投资率的改变不仅起到了索洛在他的新古典增长所论述的“水平作用”,它同样会引起稳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也就是说,投资幅度的变动将会引起经济长期内的波动。此外,我们还看到,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与国外发达的技术水平变迁有关,这是否预示着引进技术国的经济增长还受到技术输出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下面将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二)技术输出国经济变动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同样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技术输出国或说发达国家的总量生产形式:
从模型结果中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国的经济长期增长速度与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
由此笔者得到了两个重要命题。命题1:投资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投资率的改变不仅起到了索洛新古典增长论述的“水平作用”,同时引起了稳定水平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命题2:总体的技术变迁是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引起的,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紧紧绑在一起。技术输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技术引进国的经济长期增长速度与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
三、经验分析
根据上面的基本模型,笔者构建了一个实证模型,即:
(也就是说技术输出国经济的增长和国内投资的增长对国内经济均有正向的拉动作用),则说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基于数理模型上的关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都能够得到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的支撑。
选用1995-200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国内经济的增长情况,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变动情况来表示投资的波动,具体数值见表1。
在世界技术市场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是最主要的技术贸易国家。就技术贸易总值而言,美国技术输出额高出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四国输出额总和的一倍。[10]因此,笔者选择作为主要技术输出国——美国的统计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此外,在模型中是用人均产出增长率变化来表示技术输出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出1995-2006年间的数据如表2。②
经济增长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学概念如经济增长率、投资率等均带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些概念均不能用名义上当期价格表示的值来表示,而是去掉价格因素波动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应当是对上述的数据进行去价格化处理。笔者在选用和整理数据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国内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的变化数值都是用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统计数据整理而成的,美国的人均GDP增长率是用以2000年价格计算的GDP和相关年度人口情况整理而成的。因此,并不需要做进一步的去价格化处理。
第二,经济增长理论所探讨的都是处于稳定水平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情况,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去除由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影响,反映其长期的变动趋势,从而使得数据能够更加符合理论要求。因此,笔者采用“滤波分析”(hodrickprescott filter)来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表3。
从结果能够看出,模型高达0.998,AIC(赤池信息量)和SC(施瓦兹信息量)分别为-12.87462和-12.75339,以上统计检验结果均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实证模型证实了国内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以及美国人均GDP增长率三者之间关系通过了检验,是长期稳定的。
四、结语
笔者通过以投资为桥梁的技术引进这个假设,建立了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理论和有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有:
1.由于引进技术这个核心假设,投资率的改变不仅起到了索洛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论述的“水平作用”,同样会引起稳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也就是说,投资幅度的变动将引起经济长期波动。此外,总体的技术变迁是由国外引进技术引起的,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紧紧地绑在一起。技术输出国家经济增长率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技术引进国的经济长期增长与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
2.技术引进固然能够使得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出现一个向上的变迁趋势,但是,如果没有自主研发和对落后部门的技术改造,那么技术引进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将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无法实现向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收敛。
3.选择何种技术与投资水平并没有关系,投资既不可能决定引进技术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决定到底哪一种技术是适宜的。投资在技术引进的过程只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提高投资的效率,避免盲目重复投资和建设。
4.总体技术水平的增长与适宜技术的增长速度成正比。而通过模型可以发现,适宜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国内的技术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国内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能陷入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的陷阱中。
[收稿日期]2009-09-28
注释:
①其实此处笔者暗含了一个假设:在引进技术之前,国内的生产力水平是均衡的,资本品都处在一个技术水平之内。这一点借鉴了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隐藏的假设条件。[8]
②数据由《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08》(美国2008年统计年鉴)[11]的相关数值整理得出。
标签:生产函数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率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