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分流进入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区域的高校(包括接受自学考试等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比例构成与纵横联接方式。它主要包括流层结构,即不同层次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流向结构,即不同类型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流型结构,即不同形式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流域结构,即不同地域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构建和优化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既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办学效益、促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优化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必须首先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
一、流层结构的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流层结构反映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所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流层结构的多样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本科教育向研究生层次教育与专科层次教育两端扩展的过程。我国当前的流层结构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流层结构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
专科层次高等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厚重的底部,发达国家大多是借助于专科层次的短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例如,美国20世纪大力发展了初级学院与社区学院;英国在50年代创办了高级技术学院;日本则分别在50、60、70年代创设了面向妇女的短期大学、面向第二产业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修学校。我国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各类专科教育在校生的总量达到45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十分紧迫,但目前我国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是人们对专科层次教育认识不清。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学界就存在着一种不把专科层次视为一个独立层次的观点。由于存在着以专科层次为焦点的高等教育办学的“二层次”与“三层次”之争,人们对专科教育独立性的认识不清导致其办学定位不明,从而出现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盲目攀高、升格的现象。其次,是专科层次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正如潘懋元先生指出:“以往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本科教育,两层次不分,因具体的质量要求不明确而被忽视,以致人们往往把高等专科教育视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无非是本科课程学浅一点,学少一点。这样培养出来的专科毕业生,‘理论水平不如本科,动手能力不如中专和职业高中’”,(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对社会的适应性缺乏必然导致就业的困难。有调查显示,1998年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即时就业率分别为43.5%、75.7%、86.9%、90.7%(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3.);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科生为80%,而专科生为40%(注:今年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N].信息时报,2003-4-2.)。另据有关部门透露,2002年湖南个别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到10%(注:李伦娥.专科毕业生就业需要更多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3-5-20.),可见,专科高等教育的办学被社会认同的程度远低于其他层次的教育。
2.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
在一些高等教育基本大众化的发达国家里,高等教育的重心是逐渐由本科转向研究生教育的,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校研究生与大学生的比例,英国为23.6%、美国为15.2%、法国为17.9%,其中美国1975年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注册人数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多。(注:外国教育丛书编写组.六国教育概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8、109.)这种趋势给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启示。我国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也明确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是使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60万人左右,占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3.75%;2010年目标是使研究生在学人数接近100万人,达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4.35%。这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其发展速度必须超过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育层次。从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教育数量来看,我国研究生层次的招生规模一直偏小。1999年扩招增长21.38%,2000年扩招增长39.32%,2001年扩招增长22.21%的情况下,研究生层次在整个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中所占比例的份额仍然很少(见表1)。
表1 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表
单位(万人)
高等教育层次招生人数招生比例在校生人数在校生比例
本专科生462.21
96.55%
1175.0596.76%
硕士生
13.312.78% 30.74 2.53%
博士生3.210.67% 8.59 0.71%
合计478.73 100%
1214.38 100%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二○○一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
由上表可知,2001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招生共计16.52万人,仅占高等教育全部招生人数的3.45%,在校生仅占高等教育全部在校生的3.24%。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此外,由于近年来的连续扩招,在师资力量未得到强化的前提下,一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研究生培养已出现学生入学“批量化”、导师授课“班级化”趋势,这给本已规模不大的研究生教育造成了质量薄弱的新问题。
二、流向结构的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流向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按科类专业划分的纵向结构,它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状况决定的。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向结构应是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需要的、种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专业构成。从总体看,高等教育按学科门类可划分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共11个学科门类。而高等院校的构成也可分为工科院校、文科院校、理科院校、农科院校等。衡量流向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主要有二:一是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二是与产业结构的要求相适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流向结构不合理主要有以下表现。
1.急需科类重点不突出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应“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通讯技术、医药、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法律、金融、贸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的竞争与变化,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办出特色,增强适应性。”(注: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R].http://www.moe.edu.cn/news/2002-06/3.htm)然而,据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严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有待形成。”这一评价是客观的,它反映出我国目前在社会急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断言,面向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专业设置,一是应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二是应考虑学校的条件与实力。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实现专业设置的合理化。而在我国,相当一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社会需要,而仅从学校利益出发,为了抢生源,争上热门专业,盲目跟风,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致使一些专业重复设置。有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中,有488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读此专业的在校生达58万之多,也就是每10名在校生中就有1名是学会计专业的(注:冯华.解读大学生就业难[N].中国教育报,2001-9-15.)。这样,不仅造成了高校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导致了一些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对过剩。这种人才过剩已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中反映出来。报载:2003年财政、税收、会计及文科类部分长线专业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农科1/4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仅有10%专业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注:劳白.深化改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N].光明日报,2003-4-3.)。此外,有的学校在新办专业时,不认真考虑自己的硬件、软件和师资状况,一项统计表明,我国部分院校在学科设置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师资不足问题(见表2)。
表2 部分本科院校师资配置不足的学科情况
开设学科 专业教师 无高职称 无专任教
学校数不足10人 教师的师的学校
的学校学校
综合大学设医学专业 22 6 1 4
理工大学设经济学专业 18223 7 5
理工大学设法学专业 906016 6
农林大学设经济学专业
44 6 1 -
农林大学设法学专业 1919 3 6
资料来源:戴井冈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3期。
三、流型结构的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流型结构反映了性质不同的高校的构成形式与比例关系。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流型结构主要有四个部分: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高等自学考试。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型结构应与国民经济所有制、消费结构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为了满足社会及国民的多样化要求,美、英、韩、日等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开办部分时间制的开放大学、电视大学、夜大、业余大学、函授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机构来拓展高等教育空间的。在我国,形成合理的流型结构还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流型结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全日制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定位不准
一般来说,全日制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存在着职能上的分工,它们有着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全日制普通高校侧重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培养,以全日制学习、并获取学历为主;成人高校侧重于岗位培训,以业余学习与非学历教育为主。二者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终身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正是围绕着丰富个人的知识涵养,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力而设立的,因此,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各应所需,各求发展,不相重叠。而在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能共享,资源互争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全日制本、专科高等学校为获取招生效益,以网络学院、二级学院等形式,用“成教指标”大量招收应届本、专科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只是与普通全日制学生在交费与分数上有所不同。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各成人教育机构也在竞相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或以“专升本”的形式,扩大接受学历教育学生的规模。由于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不准、相互争夺生源,造成高等教育系统内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间的无序竞争。
2.民办高等教育先天不足
世界各发达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发动社会参与、举办多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经费短缺已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我国必须积极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但由于过去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民办高校的生存多处在夹缝之中。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有注册的民办高校1291所,但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仅108所,获得了本科授权的只有5所;在校生128.11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9.8%。(注:刘莉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3,(3).)最近,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民办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先天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内公办高等教育相比,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师资不足,在质量保障与颁发学历文凭等方面没有优势;二是与国外民办高等教育相比,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如何形成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3.成人高校发展令人担忧
成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校普遍存在“重创收、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相当一部分成人高等学校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办学严重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在大规模扩大招生的形势下,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师资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2001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数为686所,比上年减少86所;专任教师8.80万人,比上年减少0.54万人;在校生455.98万人,比上年增加102.34万人。成人高校在学生规模上平均为6646.94人/校,生师比达51.81:1。(注: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http://www.moe.edu.cn/Stat/tjgb/4.htm.)成人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师资力量却在萎缩,加之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管理的质量上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成人高校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四、流域结构的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流域结构是高等学校的地域分布结构。高等教育流域结构的形成既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及人口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域结构,既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历史格局,更要充分考虑与我国各地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优化流域结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高校分布必要的调整,形成能带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别的高等教育布局。从这一点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流域结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高校分布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十分庞大的国家。在城市结构中,非中心城市的比例较大,而非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为广大农村服务的。同时,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地方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有资料显示,“30多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5.4%,而不少中小城市和地区中等教育发展快、教育质量高,其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滞后”(注:何晋秋.对我国高等院校设置布局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源涌入高等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造成本地人才过分外流。据统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就业者占15.2%,去乡村的仅占4%,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学生,其70%以上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4.)(注:张旺.“九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分析及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2,(9).)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地方、尤其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东部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已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与东部地区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567所、中部274所、西部202所。部委属116所重点高校中,有81所在东部,15所在中部,西部仅有20所。54.3%的普通高校和56.36%的本专科生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占国土面积2/3的广大西部地区只拥有19.37%的普通高校,在西部地区就读的本专科生只占全国总数的17.8%。这很少的高校也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陕西三省市的中心城市(注:董泽芳,沈百福.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5).)。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由此看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若高等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进步,必然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战略的全面实施。
3.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扩张不平衡
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的扩展时期,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注意高等教育地域差异的缩小,避免“两极分化”出现。但从上世纪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过程看,根据我国教育与经济划分区域的研究(见表3),我国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除贵州、内蒙古外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除北京、上海外在校生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增长率相差7.28%。这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表3 2000年与199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比较
教育与经济 省市 1995年普
2000年普 增长率 地区平
划分区
通高校本专 通高校本专 (%)
均增长
科在校生数 科在校生数
率(%)
全国合计 2908402 556090091.2091.20
高等教育四川 200862 * *
欠发达地区 陕西 128285
24472390.77
高等教育湖北 182703
35772895.80
发达经济中
等发达地区 湖南 130363
265849
103.93
江苏 208620
451844
116.59
北京 182183
28028253.85 88.27
高等教育辽宁 179412
30793171.63
发达经济广东 151788
306019
101.61
发达地区山东 160398
325317
102.82
上海 144082
22679857.41
高等教育中 江西 81999
14858981.21
等发达经济
欠发达地区 广西 60032
123729
106.11
河南 122388
273404
123.39
高等教育中 河北 126290
25257199.99
等发达经济 黑龙江
113523
21014685.11
中等发达地区吉林 100785
18101979.61 97.77
安徽 88002
191824
117.98
浙江 92857
192371
107.17
高等教育中 福建 71686
13785992.31
等发达经济 天津 68080
11911774.97
发达地区重庆* 210858
*
云南 514279589386.46
甘肃 454808257781.57
高等教育贵州 3467679833
130.23
欠发达经济 宁夏 106861746363.42
欠发达地区 青海
73321348583.92
西藏
3878 547541.18 80.99
山西 67420
12502385.44
高等教育欠 新疆 444098104382.49
发达经济中 内蒙古367157186895.75
等发达地区 海南 120411919359.40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九五”期间全国及省、市、自治区各级教育进展简况》(教育发展研究,2001.4)数据计算。
注:“*”部分指1995年重庆市尚未从四川省分离,与2000年统计口径不一致,故不作比较。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分流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分流层次、类型、形式与地域结构。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势在必行。优化的具体目标是:在流层结构上,确立明确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专科教育,稳定发展本科教育,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流向结构上,着重强调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同时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培养视野开阔、善于决策的经营管理人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高新技术人才,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型人才;在流型结构上,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明确各类型高等教育的任务,使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逐渐形成共同发展、沟通顺畅的终身高等教育体系;在流域结构上,大力发展西部的高等教育,加快推进边远地区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使教育资源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