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ADR)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126例,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结果:阿莫西林为ADR发生次数最多药物,其次是头孢拉定和头孢氨苄;皮肤和附件损害为主要ADR类型。结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使ADR的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药品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很多优点,如毒性低、抗菌活性强等,在治疗感染类疾病时有重要作用[1]。然而近几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显著提升,所占比例较高。为了在临床中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使ADR发生率降低,本文对12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到的12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统计、分析、评价ADR报告中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和器官、药品类别、年龄、性别。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
126例病例报告中,男60例,女66例,其中ADR既往史、无既往史、不详者分别为15例、45例、66例;家族既往史、无家族既往史、不详者分别为2例、54例、70例。性别、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
2.2 ADR累及系统-器官不良反应
具体临床表现如表2所示。
2.3 一般和严重ADR发生的时间
126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镜1例,在用药1天后出现;其他ADR为一般,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当天出现,较少发生ADR在用药后1天出现。
2.4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分布
具体如表3所示。
3 讨论
3.1 ADR同性别、年龄关系
根据表1可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在任何年龄段均会发生,而最多见的年龄段为31~50岁,同此年龄段药物使用次数较多以及免疫应答能力强存在关系。
3.2 导致过敏的原因
126例ADR中,有15例有过敏史,2例有家族过敏史。头孢菌素导致过敏的原因同本身结构中的R1侧链有关系,也许同头孢菌素-蛋白质结合物、生产期间的蛋白质杂质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厂家不同、规格不同、品种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致敏性。各种头孢菌素之间并没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临床在对患者用药前,应对其过敏史详细了解,提前对过敏体质者进行拟用药物进行试敏实验,将皮肤过敏实验反应的准确性提升,使用药安全性提高,继而降低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
3.3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根据表2可知,ADR主要损害皮肤及其附件,常伴有瘙痒;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常见表现为呕吐、恶心。同患者很容易发现这些反应有关;也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导致的ADR常为变态反应,最多为皮肤表现;有关研究指出[2],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出现的原因可能是DR9为其易感基因,同时有关的还有荨麻疹症状和速发型过敏反应。ADR一般为主要发生程度,严重的极少。β-内酰胺环存在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从而导致此类药物的致敏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在应用中,既要提高对抗菌效应的重视度,也要对ADR高度关注,特别是联合应用药物。通过对患者用药前询问过敏史,选取合适的给药途径,从而降低或防止ADR出现。
3.4 联合用药
根据表3可知,较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次数较多,同有关调查结果一致[3]。但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阿莫西林,后是头孢氨苄。联合用药会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上升。如一些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如双黄连等,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将增加ADR发生率和不溶性微粒;一些偏酸性、碱性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维生素C、氨茶碱等,会使溶液的pH值改变,导致β-内酰胺环被水解,致敏物质出现。
综上,在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尽量不同其他药物混合在同一容器内,使用氯化钠在使用前、后对输液管进行冲洗,使ADR的发生率降低。
【参考文献】
[1]孙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3):297.
[2]金知萍,蔡映云,陈璋璋等.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J].上海医药,2016,37(9):62-64.
[3]赵妍.16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155-156.
论文作者:张洵,张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药物论文; 内酰胺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发生率论文; 头孢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报告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