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论文_杨双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论文_杨双

(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呈现方式采用的是单向的媒体宣传方式,这种方式以无法与现代文物保护的要求相适应。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研究和分析,探索新时期下公众文化遗产价值意识提升层面的研究新方法。研究发现,现代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应该着重结合专业媒介和文物部门的宣传优点,通过采用趣味性的新媒体方法实现文物保护宣传的现代化,推动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的有效提升,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局面。

关键词:公众文化;遗产意识;故宫;文物保护

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一直都是文物专家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是非常热情,据知网检索结果可知,对于文物保护的研究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因为宣传的方式和方法不够有效,社会对于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层面的培养力度不足,对于文物的价值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当前盗墓等现象的时有发生,众多珍贵的文物被损坏。因此,现代文物保护理念中,除了加强对现有文物的保护管理外,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而这种宣传需要足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做了很多的努力,很多珍贵的文物被收藏和保护起来,但是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宣传没有紧跟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显得过于落伍。

一、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现象讨论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文物节目一直非常热衷,例如《鉴宝》栏目等,但是这些栏目主要侧重的是文物本身经济价值层面的宣传,这也引导形成了全民寻宝的热潮。但是这种侧重经济价值的节目无法发动全民保护文物,反而会激发盗墓现象的不断发生。《我在故宫修文物》则与之不同,这不纪录片从故宫深处工作的文物修复师作为视角,从细微深处描述和传递了文物保护的意识。根据网络平台统计指数看,随着2016年3月份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来,国内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热情一直不减,到了年底12月份甚至取得了更高的收视比例,收视比例的增加体现了纪录片对于观众的吸引,这也从正面反映出纪录片对于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的宣传重要性。

这种现象从宏观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文物保护等文化层面的重视逐渐增强,大众对于文化软实力层面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博类纪录片的关注度增加就从侧门反映了公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热度。从微观上表明,《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的是全网同步演播,具有更佳有效的文物保护宣传效果,并且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定的话题,受到了网民的热议和追捧,在网络上和全社会形成了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的强势传播力。

二、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应是国民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有助于增强文物保护的传承意识,这是加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精神需求是人们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基础,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放效果看,文化遗产也含有非常重要的知识信息,对于文物的保护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信息的传承和保护。知识的传播需要“授”“受”过程,而这也正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过程,这也与教育的过程密切相关。这个过程中需要媒体人、专业人士、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媒体宣传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使得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的“授”“受”过程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的宣传和传授,产生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从而提高公众对于公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在高校教育中,文化遗产意识层面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继承文化遗产意识层面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有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传统的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方式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一直效果不甚理想,而高校理所应当成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阵地,培养出更多的民族性、适应性的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传播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合格的知识层面的素质,还要有对于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传承方面的兴趣,以及献身文物保护事业的决心。把优秀的文化遗产意识传承知识融入到大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公众对于民间特色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层面的教育融合,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优秀的文化遗产意识传承知识的理解和发扬,激发公众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自觉性。这种局面将是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传承和文物保护的双赢局面。

三、结束语

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层面的社会实现,是通过艺术呈现的方式获得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文物保护等文化层面的重视逐渐增强,大众对于文化软实力层面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采取不同形式渠道的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宣传对于文物价值观念的保护和对于公众的价值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成为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培养的主流,并逐渐落实到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梁现瑞.中国记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写[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张振东.电视纪录片如何运用访谈及处理画面[J].新闻知识,2000,21(2):38-39.

[4]金延莉.如何创作纪录片解说词[J].现代视听,2009,17(S2):281.

[5]庞涛.论现代视听科技在影视人类学中的应用[J].民族研究,1999,67(2):31-41.

[6]张立霞.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如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J].中国电视(纪录),2013,32(1):70-73.

[7]杨伟光.望长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8]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0]谭天,陈强.记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M].湖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双(1998-),女,中国人,目前大学本科在读,职称,主要研究领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传播学,新闻学。

论文作者:杨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价值提升论文_杨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