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所有制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_股份制论文

共同所有制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_股份制论文

共有制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深圳市万丰村在全国农村中率先推行了股份制,进而又开展了共有制模式的试验。1987年底,万丰村按股进行红利分配,村民的经济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55%的群众因为缺乏资金,没有投资入股,不能参加股份企业的分配。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村党支部决定,从万丰村集体资金中按人均5000元共拿出400万元贷给没有股份的村民,使村民人人成为股东。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属于全体村民的共有制。它包括了集体股和个人股,入股的村民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本文对共有制与公有制、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些关系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共有制与公有制的关系

共有制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新派生出来的新型所有制,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按照我的理解,原来的公有制,是一种成分比较单一,而且纯之又纯的所有制形式,其本身是一大块,也是一种不可分割、也比较抽象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制有其优越的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病。它既使人感到人人是主人,又使人人不把自己当作主人,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要继续扩大公有成份,使其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克服其弊病,发挥其优越性。这就要把单一成份的公有制变成一种多元成份的公有制,即我们所说的共有制。

共有制是以公有成份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新型所有制。如果把过去公有制形容为一杯清水的话,共有制就是一杯奶茶。因为其成份之中,有糖、水、牛奶以及茶叶,更加富有营养。也就是说,共有制是由多种经济成份组成,具有多元的产权主体,其特点是财产的社会化。在共有制下,公有制的本质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公有制内部的成份,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变成多元公有。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保持公有成份为主,即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牢牢地抓住了控股权。因此,共有制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可以说是公有制一种新发展,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或可以说是第三种所有制。

二、共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开始,就产生了私有制,一直存在几千年。到了今天,私有制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它导致了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对人类将是一大灾难。对于私有制的种种弊病,历史圣贤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孔子说:“不患一寡,只患不均”。历代农民起义造反,都提出了“均贫富”,“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的口号。欧洲的工人造反,也由于大量社会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被迫起来推翻资产阶级。马克思基于这种社会状况,把当时的社会阶层分成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贫民阶级等。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也把当时这种社会阶层分成了地主阶级、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业者、流氓无产者,以及城市里的资本家、工人、无产者、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等。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大分化。

为了社会的公平,利益均等,无产阶级起来当家作主,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社会,维持政权,杜绝私有制的复活,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命题。共产党在这方面进行了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工作,用与私有制相反的公有制去塑造一个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果又产生了另一种弊端。东欧、苏联的演变也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要生存下去,维持共产党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历史迫使我们共产党人选择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新的所有制。

那种干也三十六,不干也三十六的平均主义,再不能维持下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在改革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有人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是不对的。有一条要提醒大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建立私有制,是在否定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劳动去达到共同占有,人人共同占有去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这个观点,在中国进行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共有制是兼容了公有制,也兼容了个人所有,使财富社会化,既发挥了公有制的长处,也使个人得到了实惠。

私人拥有财富,从人性本身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由于人性有这些欲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失去这个原动力,社会就不会进步。目前西方崇尚私有制,其原因就在于此。作为唯物主义者,不可能不承认这种事实存在。我国建国后推行公有制,一段时期内忽视了私有财产的存在,忽视它的积极性,采取了各种措施打击它、消灭它,最后结果是象割韭菜一样,这边割,那边又长出来。另一方面,又给公有制很多优惠,提供了保护以及让它大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公有制在显示其优越性时,又出现了很多弊病。这个弊病积重难返,使公有制蒙受严重损失。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共有制应运而生,它比较好地解决了公有与私有的问题。

三、共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

其实,股份制最早产生于封建社会,在北宋时代就有合伙经营的现象。18世纪,在英、法、美等国家已很盛行。可以说世界最早的铁路也是靠股份制的力量建起来的。马克思对这种做法,曾持肯定的态度。到底股份制与共有制的异同点在哪里呢?其实,股份制是一种经济组合形式,是一个产权明晰、责任分明的经济纽带。这条纽带把两个以上的自然人牢牢地捆在一起。随着股票的发行,社会面越来越广泛,持股人越来越多。从少量人拥有股份,到大量人拥有股份这个过程中,性质慢慢地发生变化。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单个拥有的是属于私人范畴,两个人联合拥有的则是共有范畴。随着生产资料与财富的社会化,共同拥有的社会面越来越广。由于共同劳动与共同经营以及联合体的形成,这种共同占有而产权明晰、份额十分清楚,形成一种利润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可以说股份制是共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这个手段,达到“人人是股东”,人人是生产资料与财富实际的拥有者。在我们设计的共有制中,国家股与集体股在股份公司里面,始终占大头,处于控股地位。这种设计基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成份必须处于主体地位。

在股份制与共有制关系中,有些人把股份制理解为等于共有制。在这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必须搞清楚。股份制属于经济范畴,也是企业的组合形式,本身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有的同志说得对,股份制是没有姓的,如果硬要给它定个姓的话,最多是姓“商”。股份制这个东西,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如果把它比作面包的话,大家都可以用来充饥。股份制的做法,涉及很多领域,工业、农业、科技、教育、金融等方面都可以用。是一种广泛的合作形式,合作的范围越广泛,共同占有的范围就越广泛。股份制是手段,共同占有、共同富裕为目的。两者之间是一种必然的联系,通过股份制去实现共有。共有制另一种实现形式,是通过国家、集体规定,在社会福利上,能达到共享。耕者有其田,是多少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土地承包制,全国农民都享有土地的耕种权。这种形式,就是农民共同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本身也是一种共有的形式。这与城市、企业职工共同享有劳保福利权一样。股份制与共有制的共性在上面已提到。但两者差别在哪里呢?股份制只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共有制则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社会形态。它涉及面比股份制更广泛。用我们的话来说:股份为手段,共有为目的,只有共有才能共同富裕。

股份制存在无数的企业之中,也存在国际领域里,以这种经济形式为纽带,国与国共有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人与人共有的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共有的企业已成了不可抹煞的事实。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共有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小区的社会面到全国的社会面,从全国的社会面扩至全球,这种事实的存在的例子很多,这里不作描述了。通过产业的国家化、全球化,可以看到共有制的无限生机,从而导致了一个全球共同体的基础。基于经济是基础,也导致了政治这个上层建筑的变化。当共有制发展到盘根错节,任何人、任何政治力量都不能拆散它的时候,这个共产主义经济基础便形成了。因此,股份制与共有制又是血与肉的关系,肉与骨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两者之间是共通的,互相依存的。

四、共有制与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定下各种措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要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到底应走什么道路,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很自然地选择了公有制。当我们选择了公有制的时候,公有制的弊端尚末显露出来。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原始社会这个阶段有原始共产主义特点之外,人们对于公有制这种模式还处于憧憬的阶段。人们祈望,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房住,人人生活得越来越富裕美好的状况,在公有制实施以后能得到圆满解决。其实党和政府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大量工作以及制定了多种措施,我国城市广大职工虽然工资低,但其社会福利相当广泛,有很多人宁可拿30元工资也愿意到国家单位去工作。国家的强大保障性使一些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都认为,社会主义工资虽然低,但福利保障的幅度不亚于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至少,也算是二等福利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恰恰这个优越性,给国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难以摆脱的包袱。尽管国家财政年年增收,但始终填不满这个无底深渊,任何人都是国家或集体包起来,养起来,结果造成大批的懒惰、浪费之人。生产力落后,工作没有积极性,包袱越背越重已成了突出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激化,势必导致改革的发生。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共同富裕。而我们的起点站在均贫富的观念上,尽管我们有优越性,由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上不去,造成生产力落后,最后导致了共同贫穷。

到底怎样才能过着共同富裕生活?选择了单纯公有制感到难以承受这种负担;选择私有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性质又不允许。何去何从,该有一条路子走呀。这样一来,我们有必要从头认识公有制,认识私有制。找出两者之间的长处和短处。正如任何一种药都不是万能药一样,最好的药有其治病疗效的作用,也会产生副作用。但不能因为药物有副作用而去禁用药物治病。对这种大原则,大是大非问题,我们也应当象医生一样,弄清国情或弄清病情,去开好一个治好国又能治好病,又不会失之偏颇的处方。

既然共同富裕是目的,那么我们采取的手段也应该围绕这个目的。从万丰的实践来看,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以股份制为手段,通过共有制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共有才能共同富裕。这条路子,也是我们成功的路子。

五、共有制与均贫富

一贯以来,我们试图从公有制均贫富的思路与实践去达到共富,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个设计低估了私有制给人带来的弱点及其劣根性,也低估了个人利益的积极作用。过去,我们曾进行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试图斗私批修,也塑造了一批一心为公的模范人物。但是,积极工作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不愿意努力工作,导致了磨洋工,生产力落后,社会财富减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变成了共同贫穷。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使工资收入变成了一杯清水,使人们对这种分配失去了兴趣,进而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因此,我们提倡的共有制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分配上的一杯清水主义,单一的按劳分配变成了多种分配模式,从而使这种多元分配变成了一杯奶茶。因为奶茶的基本成份有水、茶叶、糖、牛奶,比一杯清水富有营养。而公有制的概念是人人都是等份享有的,原则上要求不能有差别。而共有制则允许有差别的共同富裕,能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能积极工作,关心自己的企业,关心自己的利益。企业收入高了,每个股东的收入也随着水涨船高,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标签:;  ;  ;  ;  ;  

共同所有制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_股份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