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范式到人本主义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_心理学论文

从认知范式到人本主义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_心理学论文

从认知范式到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整体性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整体性论文,创造性论文,人本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3)04-0006-04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将创造、创造性、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视为同一概念。关于创造性的定义,众说纷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知范式的研究和人本范式的研究。前者重视创造性的认知因素,重点研究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后者重视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创造性,认为创造性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参与、协调作用的过程,重点研究创造的人性问题。当代创造性心理学只有继承和超越认知范式的创造心理观,接受和融合人本范式创造心理观,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创造性的本质内涵,推动创造性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1 对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之反思

自20世纪3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开启了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之研究,主要代表是格式塔学派。5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造力”概念引入科学研究领域,自此,创造力问题在世界各地引起了热烈的响应。

这一时期的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创造性个体、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过程和阶段等问题上。此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创造性研究。将研究推进到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上。至此,研究的焦点已经十分明确。而且,这一时期对创造力的测量也开始发展起来。70年代以来,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托兰斯(1973)的研究勾勒出了创造的情意特征;加登纳(1987)的多重智能理论改变了人们的创造观念;斯腾伯格(1988)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形成了对创造力的新理论和新认识。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性是一种综合能力和结构。布朗认为,创造力包括四种成分: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环境[1]。这实际上将创造力既看作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和心智技能,又把创造力看作人的一种心理能力与人格特征。最近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构成创造性发展的三重心理基础:元认知过程、知识基础和个性发展[2]。第一,元认知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基础。“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知系统能否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加工和转换,并产生新异而独特的综合或产物。”[3]第二,知识基础是创造性的经验基础。事实性知识、技术的精通和领域中的特殊才能等三种类型的知识构成了创造性的知识基础。第三,动机、态度、价值和风格是创造性的个性基础。

总的来说,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形成了如下一致的观点。

第一、个体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运演及转化。

第二、智力与创造力有区别,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第三、创造力的发挥还和创造性人格有关。

第四、创造性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结构[4]。

认知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创造性的重要特征,对教育改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时至今日,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局限已经十分突出,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哲学思想上,依据牛顿-笛卡儿范式仿效自然科学建构其理论模式,主张采用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物理学的模式来理解人的创造性,致使创造性研究陷入生物还原论、机械决定论、元素主义,将人的创造性退化为动物性或物理性,使创造性远离了人的本性。

第二,在研究方法论上,坚持僵化、二歧式的实验—客观范式。

第三,在研究过程上,忽视人的主体性。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动机被无情的消解了。

第四,在研究内容上,只设法了解实验室中可观察到的创造性的认知基础,如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创造技能,强调创造能力和创造产品,而忽视了对创造的人本身之研究;虽然也研究创造性人格,但往往从创造性个性特征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完整性角度来定位创造性,因而,将创造性简化为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技能和认知产品,出现了创造性研究的物化倾向,将创造的价值导向、人性基础、动力机制及创造性的特质:生命、价值、生活等视为形而上的观念,排除在心理学范畴之外,致使创造性偏离了完整人的方向。

2 向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方向之拓展

自30年代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便开始了关于人性中的创造力之研究(G.H.米德1930,奥尔波特)。罗吉斯对创造力概念和创造性发挥的条件均做过论述,而马斯洛的创造性心理学思想更丰富。

2.1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思想

2.1.1 在哲学基础上,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秉承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坚持对人的创造性意识经验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来揭示创造的本性,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从人自身的问题出发去研究创造性。认为只有直接面对人的整体经验,才能对创造的本性和人性基础进行本质上的研究。关注创造性的价值等心理学问题,认为创造是人的潜在价值获得了充分实现的活动。潜能的发挥就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创造过程。

2.1.2 在研究方法论上,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主张要研究整体人的创造问题,将人的各种创造性心理成分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而不仅仅限于创造性的认知成分。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归到对人的心灵、对意识经验的研究,这种回归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既包括创造的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技法;又包括创造的动力、创造的人格、创造的激情等。以期从整体的视野,全方位的审视创造性的本质和内涵。

2.2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指生命价值的创造,个体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是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的核心是人性的自我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扬。马斯洛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研究创造性,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有创造力的人的问题(而不是创造产物、创造行为等等的问题)”[5]换句话来说,创造性的问题就是人性转变、性格改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在他看来,创造就是人性丰满的活动。关于创造性的来源问题,马斯洛认为,“真正的创造性的根源,或真正新思想的产生,是深蕴在人性内部的。”[6]

2.2.2 创造的本质是人指向主体自我、自主进行自我建构的活动,也即人的自我实现之活动。正如马斯洛说:“我觉得,创造性概念和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等概念似乎越来越近,最终也许会证明是一回事。”[7]他认为,在各种事实、知识、技术、发明、工艺急剧变化的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能适应变化的崭新的人,而不是教授给他们事实、知识、技术、发明、工艺等等。马斯洛强调,创造性更多的是指创造过程、创造态度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仅仅指创造产品、技术更新和美术产品和革新等等。他还强调创造性的人关乎着社会的生存,“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8]因此,他将创造力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个层面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即不断实现与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并认为后者是创造性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后一种创造性是从其价值规定角度来界定的。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心醉、欣喜若狂、兴奋昂扬是最重要的。

2.2.3 创造性有许多典型的内部特征。创造性活动伴随着一系列的内部体验,是人接近全身心体验、发现自我本性的过程。创造性既“包括创造的成就性,如获得成就的能力,也包括创造的可能,即存在于人身上的创造的潜能”[9]。

2.2.4 创造性的人是具有逻辑、理智和情感、本能统一的健康人格的人。他们是两者融合的较好的人,而不是人格分裂的人。创造性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非理性的成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而创造性的人必然是整合的人、充分发展的人、成熟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融合发挥作用的人。

2.2.5 有创造性的人是能适应改变、或能享受新事物和改变的乐趣的人。创造性更多的是要应对此时此地的情景,这既不能简短的迁移过去的经验,也不可能在当下的情景中运用过去的技术,而是有灵活、恰当、有效应付任何突然呈现的此时此地情景的能力,这才是创造性所独有的特征。

3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影响及局限

3.1 影响

由于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生命价值的创造,其核心是人性的自我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扬,揭示了创造性不仅有认知层面,还有人性层面;不仅问题解决情境中需要创造性,而且生存方式中也需要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人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因此,创造性既有工具层面(认知层面)的内涵,又有价值层面(人性层面)的内涵。这为我们进一步完整地理解创造的本性和特征,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其最突出的贡献可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的理论特征。

3.1.1 人性化特征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是回归人性的创造观。它重视研究创造的人性基础,将创造性看作人的本性,并将之提升到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把人的本性、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等问题作为创造性心理学的主题和核心范畴。这在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和创举。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把创造性看作一种对人的创生,使得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走上了人性化的研究道路。因此,人性化是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最重要的特征。

3.1.2 整体性特征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倡导整体领悟的思想。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一个个部分,不能把创造心理过程还原为机械化过程,而是要对人的经验意识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这样创造性所涉及的问题就要广泛的多。它不仅涉及创造的技法问题,更涉及创造的价值趋向问题;它涉及到创造性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与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整体性问题。

3.1.3 主体性特征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力图修正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重新开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探询与叩问。以人对自我实现的真实体验为对象,认为主体性是人创造的重要特征,每个人都力图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需要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参与,人只有主动的认知和体验,自我实现才可能成为现实。

3.1.4 体验性特征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关注个体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认为人的创造是内心经验的历程。因而,对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所忽视的意识状态、高峰体验、情感抒发、人性转化等予以格外的关注和重视;认为对自我潜能的发现与提扬、对意识状态的扩充、对人性的丰富与提升,是人获得自我实现,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3.2 局限

3.2.1 过分夸大了人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遭到非议最多的问题是它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观。它过分夸大了人性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文化对创造潜能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是传统心理学的人性观之翻版。尽管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把人的本性及其社会生活之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主体,但由于其对人性的自然演化过程的重视,并将这一自然演化的结果作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因而,它忽视了人的潜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制约性,没能从根本上对创造的本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它从封闭的个体精神世界去寻找创造的本性,就使得创造成为关乎个体经验的活动,而没能对个体的经验之基础作出应有的解释和研究,因而,创造就成为模糊不清的东西,失去了其鲜活的生活源泉和动力。

3.2.2 个人本位主义趋向明显

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强调个体创造的主体性和内在性,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对立起来的倾向。即使自我实现的理论本身是反对个人本位主义的,但仍然给人以倡导个人本位主义的错觉。

3.2.3 研究方法缺陷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研究是建立在对精英人物的个案资料所作的质性分析基础上的,且研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范式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实验检验和分析;并且研究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可重复和检验。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多于实证分析,思辩假设多于问题研究;没能很好地把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整合起来,不能揭示创造性心理学的全貌,因而没能形成一种较完美的研究模式。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性,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仍极大地冲击了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及其机械主义的研究模式,改变了创造性心理学将人置于创造性边缘位置的研究状态。同时,将被后者闲置的人文与价值理性引入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给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也为教育变革中以人为本(发现人,发展人,培养有创造力的新人)的价值导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标签:;  ;  ;  ;  ;  ;  ;  ;  

从认知范式到人本主义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