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07(2002)04-0019-06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遥感(RS)、卫星定位系统(GPS)、对地观测系统(EOS)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成为可能,面对大量、复杂的地理空间数据,地理学家们采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行的,需要借助计算机处理、分析空间数据,最后通过计算机输出一系列结果,作为决策过程的有用信息,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1]。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简言之就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具有获取、存贮、管理、传输、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运用发展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诞生了,该系统主要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SYMAP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而迅速发展,根据Coppock和Rhind的分析,GIS的发展经历了1973-1982年的大量试验开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开发和运作阶段以及90年代以用户为主导的阶段。在GIS发展初期,只有地理研究人员、地质调查局、土地森林管理部门、人口调查等专业部门和研究人员对其感兴趣,而目前GIS已深入到政府管理、城市规划、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测绘、军事等广大的领域。21世纪,地理信息系统已远远不是地理学界或测绘学领域的概念,而将成为人们采集、管理、分析空间数据,共享全球信息资源,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科学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具和手段[2]。其内涵从狭义的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到更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SIS),并逐渐形成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GoodChild 1992,陈述彭1993)。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Al Gore在《“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DE)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同样引起了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人员的高度重视,在21世纪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如何发展?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无尺度地理信息系统(NS-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可能是它的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
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只能处理二维数据,即只考虑其平面坐标X、Y,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空间分析(如空间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也是基于二维数据进行分析,被称之为2DGIS。在2DGIS中,当描述地表起伏一类问题时,不是把高程作为独立的变量来处理,而是将高程值作为一个附属的属性变量对待,通常是将高程值Z按照投影变换原理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同一(x,y)位置的多个Z值不能表达,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同一平面位置只有一个Z值。这种方法尽管也能够表达出地表起伏形态,但地表下面的信息却不具有,因此被称为2.5DGIS。它有两个明显的缺点[3]:一是它表达的对象内部是空的,不具备应有的信息;二是虽然它能表现邻近的多个表面,但对于表面交叉的情况,则难以进行交叉表达和管理。只有将这类三维实体置于真正的三维空间中考虑,才能灵活高效地处理各种三维问题,如三维内部属性和拓扑关系,三维空间索引和管理等。
对诸如地形、矿体、地质、地下工程、建筑物等三维实体进行研究时迫切需要第三维的信息,3DGIS更适合于表现这一类空间对象,只有在3DGIS下才能真实的了解这些三维实体的本质,所以3DGIS也就应运而生。3DGIS的核心问题是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目前,在3DGIS中应用的数据模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4]:一类是基于表面表示的数据模型,如栅格结构(Grid)、不规则三角形格网(Triangulation Irregular Network,TIN)、边界表示(Boundary Representation,BR)和参数函数(Parametric Function)等,这类数据模型侧重于3D空间表面表示,通过表面表示形成3D空间目标表示,其优点是便于显示和数据更新,不足之处是空间分析难以进行;另一类是基于体表示的数据模型,如3D栅格(Array)、八叉树(Octree)、结构实体几何法(Construction Solid Geometry,CSG)和四面体格网(Tetrahedral Network,TEN)等,这类数据结构侧重于3D空间体的表示,通过对体的描述实现3D空间目标表示,其优点是适于空间操作和分析,但占用存贮空间较大,计算速度较慢。
李清泉在博士论文《基于混合数据结构的三维GIS数据模型与空间分析研究》(1998)中提出了三维GIS的混合数据模型。他以八叉树和不规则四面体为基础,以栅格结构的八叉树作为对象描述的总体框架,控制对象空间的宏观分布,以矢量结构的不规则四面体描述变化剧烈的局部区域,较为精确地表达细碎部分,并将这两种模型进行有机地结合。
2.2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
任何地理实体都处在一定的地理时空坐标系统,空间(Space)、时间(Time)、属性(Attribution)是一切地理实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空间特征是对地理实体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的描述,时间特征是对地理实体的存在时间、变化状况、时态关系的描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固有性质,属性特征是对地理实体质量和度量信息的描述,是将一种地理实体和其他实体区别开来的标志[2]。空间地理实体的组成关系可以用下式描述:
E=F(X,Y,Z,T,A) 或 E=F(S,T,A)
式中 E为地理实体,F为映射关系,X、Y、Z分别为描述实体位置的三维空间坐标,S为地理实体的空间,T为地理实体的时间,A为地理实体的属性。
传统GIS只考虑地理实体的空间特性和属性特性,而将时态特性作为一个属性信息加以表示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维来表示,所以不能表示地理实体的时态信息,或者说只能表示单时态的地理信息(当前状态)(Stephen 1998,Langran 1992,Hunter and Willianson 1990,Peuquet and Duan 1995等)。而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如环境监测等),当需要对地理环境进行时空动态模拟、分析时,时间特性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并且建立空间维和时间维之间的联系,这就促使了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的产生和发展。1992年,Gail Langran的博士论文“Tim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时间)”的发表标志着TGIS的正式开始,并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时空地理信息系统(Spatial-temporal GIS,ST-GIS)已成为GIS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TGIS中的时间有两个概念,一是有效时间(Value Time)或事件时间(Event Time)或真实时间(Real Time),它是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时间,是地理事件发生时的客观时间;另一种是事务时间(Transaction Time)或数据库时间(Database Time)或系统时间(System Time)或注册时间(Registration Time),它是数据库中用来跟踪记录变化的时间,事务时间有助于分析数据库的形成过程从而判断数据的现势性。Snodgrass提出的双时态模型(Bitemporal Element,BTE)把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理解为相互正交的两个时间维,丰富了地理数据的时间信息。
根据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可以把时空系统分为4类[5]:1)静态时空系统(Static ST System),它既不支持事务时间,也不支持有效时间,系统只保留应用领域的一种状态,比如当前状态;2)回溯时态系统(Rollback ST System),它只支持事务时间;3)历史时态系统(Historical ST System),它只支持有效时间;4)双时态系统(Bitemporal ST System),它同时支持事务时间和有效时间。有效时间记录了事件发生的历史,事务时间记录了信息系统的历史。
当前TGIS的研究重点主要为[6]:1)时空数据库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如何设计并建立一个有效的数据库结构来存储时空数据;2)时空分析和推理,即如何根据数据库中的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包括时间推理和空间推理在内的数据分析;3)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时空数据库查询语言,真正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的研究仍很少见:4)时空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时空数据的显示、制图和符号化等问题。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关于时空数据库模型的研究,即如何有效集成空间维和时间维的问题。现有时空数据模型一般可分为基于位置(栅格)的时空数据模型、基于对象(矢量)的时空数据模型、基于时间(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曹志月在其博士论文中给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维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TOOSTDM),提出了基于有效时间和数据库时间两维时序的数据组织方式,建立了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四种组织结构,提出了动态多级索引的基态修正存贮方式[6]。刘仁义、刘南在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对基态修正模型进行了扩展和改进,提出了建立区段快速索引和变粒度索引因子方法,以及采用历史库、过程库和现实库对时空过程和时空关系进行描述的思路,并在开发的商业化的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系统中得到实现[7]。就目前所有的时空数据模型而言,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完善,设计一个方便、有效的时空数据查询、分析的时空数据模型,任务还相当艰巨。
空间三维再加上时间维,就构成了四维时空,所以往往把具有时间维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称为多维地理信息系统(Multi-Dimentional GIS,MD-GIS)、时空地理信息系统(Spatial-Temporal-GIS,ST-GIS),常常简称为TGIS。
2.3 无尺度地理信息系统(NS-GIS)
在图形显示时,当显示比例较大时应绘制较为详细的信息,实现“越近看得越清、内容看得越多”的视觉效果,当显示比例较小时,应只绘制较为概括的信息,而舍弃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此时如果提供过多的细节就会成为干扰,就会淹没主要信息,多余的信息就变成噪音。若为用户提供远远多于他需要的信息时,用户就会淹没于超量的信息中,反而什么也看不见了[8]。“超过一定的详细程度,一个人能看到的越多,他对所看到的东西能描述的就越少”[9]。
在单尺度GIS环境下随着显示比例的变化,看到的只是目标大小的简单几何缩放,而目标的几何信息没有随着增减,当放大显示时,图形反而更粗糙,无法获取目标的细节;当缩小显示时,图形显得模糊不清、杂乱,无法获取目标的总体特征,这显然不符合人们“越远越概括,越近越详细”的视觉规律,这样的缩放显示是无意义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许多系统采用的是在数据库中独立地存贮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数据,即构建目标的一组详细程度不同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显示时,根据显示比例的大小(即视点的远近)调用相应的数据模型参与图形的绘制,实现“越近看得越清”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分层(Level of Detail,LoD)思想。在多尺度地理信息系统(Multi-Scale GIS,MSGIS)中采用细节分层思想可分两步来实现空间信息的多尺度表达:
(1)不同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的"LoD"分层系列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实际上就是目标的一组详细程度不同的分层表示,如果拥有系列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则可依据比例尺作为"LoD"的分层标准,为各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设定一个显示的"LoD"参数,建立地理空间数据比例尺与"LoD"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当显示比例处于某一"LoD"参数时,调用相应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参与绘制,实现在不同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间的自由切换[10](图1)。
图1 地理空间数据比例尺与LoD参数的对应
(2)相同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的"LoD"分层当显示比例在两个"LoD"参数之间时(如"LoD[,1]"和"LoD[,2]"之间),这时的缩放其实仍只是目标大小的简单几何缩放,目标的几何信息并没有随着显示比例的变化相应的增减,同时这种简单的不同比例尺间的数据切换还会产生跳跃感,造成视觉上的不连续性,与人们观察目标的视觉连续性相矛盾。同样,可以为同一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建立相应的"LoD"参数。首先设定各要素的分级标准(即"LoD"参数);然后根据各目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其相应的"LoD"参数(事实上数字地图要素的分级规范就是一个"LoD"),这样在缩放显示时,只是显示达到一定级别的目标,而其它目标则不予显示。如对居民地的显示,当显示比例较小时只显示县级以上的居民地,随着显示比例的增大,显示要素的级别相应降低,当显示比例足够大时,可以显示到自然村,如果有数据支撑甚至可以显示到居民小区、房间内部。
如果拥有同一地区的3~4个尺度级别的空间数据,对每一尺度的空间数据再细分到4~5个级别,则基本上可以实现多尺度的图形显示,即空间信息的多尺度表示。但是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在GIS数据库中需要存储不同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导致数据的冗余,并且数据的更新、维护困难,如当某一地理实体发生变化时,需要对各个比例尺的地图数据库都进行更新,这样必然增加更新的时间及难度,并且还可能引起表达上的冲突,增加了数据一致性检验的难度。理想的模式就是在GIS数据库中只存储研究地区的最大比例尺度的空间数据,在图形显示时,实时自动的从空间数据库中获取与显示比例自适应的空间数据,完成图形的绘制,真正实现无尺度地理信息系统(No-Scale GIS,NS-GIS)。但是目前有两个问题限制了NS-GIS的发展,一是空间数据的自动综合问题,二是效率问题。为此,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折中方案,即同样是只存储研究地区的最大比例尺度的空间数据,把它作为主导数据库,不同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通过自动制图综合以主导数据库为数据源生成不同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从而实现GIS数据库的多重表达,这样同样可以实现随视点的远近而显示目标的不同详细程度的表示。这种方法与预存多个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避免了数据的冗余,并且数据更新维护方便快捷,当数据更新时,只是更新主导数据库的数据,其他比例尺度的数据通过主导数据库进行自动更新,从而避免了数据的歧义性,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由于自动制图综合这一国际性难题仍未获得圆满解决,目前大多数GIS仍采用的是预存多个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相信随着自动制图综合的逐步成熟,NS-GIS仍将是GIS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2.4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单机平台式的GIS向网络平台式的GIS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即建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是一个交互式的、分布式的、动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由多台主机、多个数据库和无数终端,并由客户机/服务器(Internet/Intranet)相连接所组成的。实际上它是通过Internet连接无数个分布在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独立的GIS系统,具有Client/Server结构,Client具有获得信息和各种应用的功能,Server具有提供信息或系统服务的功能[11]。Web-GIS由Web服务器、Browser浏览器(GIS插件)、页面描述语言(HTML、VRML)、Web交互程序(Java、CGI、ActiveX)、GIS数据库管理器(ARCSTORM、SDE)组成。Web-GIS的出现使GIS技术变得大众化,对GIS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和应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Web-GIS是GI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世界各大GIS专业公司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产品,如MapInfo公司的ProServer、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ESRI公司的Internet Map Ser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以及Bentley公司的Model Server/Discovery等,这些软件大体使用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在客户机端通过JAVA或ActiveX控件扩展浏览器的功能,使浏览器支持图形操作与显示。二是在服务器端提供相关软件实现图形向浏览器支持的图像格式转换,最后送到客户机端显示,客户机端的请求通过公共网关接口(CGI)或ASP提出。
2.5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
为了克服传统软件开发模式所带来的开发周期长、重用率低的弊端,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的组件式软件开发模式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式。组件式软件开发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各大功能模块分解为若干组件或控件,每个组件完成特定的功能,对组件的开发环境和语言没有特别的限制。用户通过可视化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接口可以任意装配或集成这些组件而形成为新的应用系统。可以看出,组件式软件开发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软件的重用率,大大地缩短了软件的开发周期,提高了软件的生产率。组件式软件开发模式一经出现就立即成了许多GIS软件开发商的新的首选模式,许多GIS软件公司把开发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如MapInfo公司的MapX、ESRI公司的MapObjects等。Com-GIS是指基于组件对象平台,以一组具有某种标准通信接口的、允许跨语言应用的组件提供的GIS,GIS组件之间以及GIS组件与其它组件之间可以通过标准的通信接口实现交互。Com-GIS与传统GIS比较具有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跨语言、跨平台、大众化、系统维护容易等特点[12]。组件式GIS基于标准的组件式平台,各个组件之间不仅可以进行自由、灵活的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标准接口。组件式平台主要有Microsoft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和OMG的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2.6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
由于传统的GIS软件之间的相互封闭性,它们的数据格式、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方法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在这些GIS软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极为困难。为解决这一数据资源的共享问题目前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数据交换标准来进行空间数据交换,这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最低层次,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种方法是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开发开放式的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Open-GIS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根据行业标准和接口所建立起来的GIS,是为了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它将GIS技术、分布处理技术、面向对象方法、数据库设计及实时信息获取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是GIS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 GIS应用的相关技术
3.1 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一种风范(Paradigm),是一种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基于这种方法论,人们可以用自然的方式认识和模拟现实世界,通过对问题领域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的通常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领域的模型,以便对客观的信息实体进行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尽可能直接地表现问题的求解过程。它要求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地一致,即分析(OOA)、设计(OOD)和实现(OOI)或编程(OOP)的过程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尽可能的一致。
面向对象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1)封装性是指将方法集合和数据集合同放在一个对象中,外界不必知道数据的细节,对数据的存取通过该对象的方法进行,外界不能直接存取该对象的数据。封装性保证了类模块的信息隐蔽性,增强了类模块的独立性。2)继承性是类之间共享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时,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上进行,把已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加入若干新内容。继承性避免了代码和数据的冗余,不仅节省了开发时间,也增加了代码的可靠性。3)多态性是指同一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收时被解释为不同的含义,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利用多态性,程序员可发送一般形式的消息,而将所有实现的细节留给接收消息的对象。多态性使程序员用同一种相似的方式处理相关的概念,并使程序易于扩展。
面向对象的开发风范和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些方法和机制有助于编写出质量较高的代码,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面向对象技术已成为一种集分析(OOA)、设计(OOD)和实现或编程(OOI或OOP)于一体的系统化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将是开发GIS的一个基本方法。
3.2 时间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结合
目前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往往采用分离的方式,即对空间数据采用文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对属性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目标标识码或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这样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分离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对空间目标进行各种操作,所以又提出了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但是目前都不是很理想。如果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数据,则对它们的管理难度就更大。所以,如何管理空间数据、时间数据、属性数据,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结合是未来GIS(尤其是TGIS)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3.3 空间数据融合
3.3.1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 3S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地学空间数据,多种遥感影像数据(多时相、多传感器、多光谱、多平台和多分辨率)、地面观测数据、各种统计数据等越来越多。这些多源数据具有不同的数量级、不同的量纲,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冗余性、互补性和合作性。为从多种数据源中提取更丰富、更可靠、更有用的信息,需要选取合适的参数,使这些不同的数据源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一地理实体,这一技术就是数据融合。数据融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不同来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内容主题的多源信息和数据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综合、处理、分析,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途径。数据融合包括三个层次: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13]。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是最低层次的融合,其特点是能保持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但数据处理量大,实时性差。特征级融合首先对多源数据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其特点是实现了高比例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有效提供辅助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决策级融合是一种高层次融合,常从应用目的出发,充分利用特征级融合所提取的各类信息,通过设计不同的融合方法来实现,是数据融合的最高级形式,直接面向应用为决策支持服务,其特点是灵活性强。
3.3.2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融合 地理实体具有尺度依赖性,表现在空间多尺度、时间多尺度、比例多尺度三个方面。不同地学现象,时空尺度的跨度可能有几十个甚至更多数量级。由此,针对不同的地学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时间优化与空间尺度的结合,即对空间多尺度和时间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更好的反映地学规律。比例多尺度是与地理实体的显示密切相关的,关于比例多尺度在上面的NS-GIS(No-Scale GIS)中已有所介绍。
3.4 时空分析
时空分析功能是GIS的核心,也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GIS用户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时空地理信息,这必须促使GIS软件中时空分析功能的增强。2D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已相对比较成熟,如空间位置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空间相关分析等都有相应的理论、技术和算法,3DGIS的空间分析刚刚起步,如何借助2DGIS的空间分析的方法、技术,实现3DGIS的空间分析仍是一大问题,由于三维空间数据的复杂性,必然使得三维空间分析的难度更大,如在二维空间中的缓冲区分析,已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算法,研究的也比较成熟,而对三维空间中的缓冲区分析的研究就少得多,相应的理论、算法也很少。三维空间分析必将是3DGIS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在时空地理信息系统(TGIS)中,不仅要考虑三维空间,同时要考虑第四维——时间维,这样,时空分析(Spatio-temporal Analysis)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时空分析是对空间分析的扩展,不仅要研究各种空间分析,同时要研究它们的时空变化规律,即对地理实体的专题属性在空间域和时间域上的变化状况的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周成虎,1995)。
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从最初的管理型GIS发展到辅助分析、决策型GIS,从静态型GIS发展到动态型GIS,从单机平台型GIS发展到多机平台型、网络型GIS,从二维GIS发展到多维GIS,从单尺度GIS发展到无级GIS(NS-GIS),同时可以肯定地说,它仍将随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体现了这门技术的与时俱进性。
标签:地理论文; 比例尺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论文; 数据库应用系统论文; 概念数据模型论文; 数据融合论文; gis技术论文; gis系统论文; gis论文;